《伤寒论类方》
书名:伤寒论类方朝代:清作者:徐灵胎时间:公元1759年

[卷一 麻黄汤类·二] 小青龙汤(四)

    痰喘证宜此,俟气平就枕,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鸡子大,熬令赤色。利属下焦阴分,不可更发其阳。荛花,《明理论》作芫 花;恐误。本草荛花、芫花,花叶相近,而荛花不常用,当时已不可得,故改用芫花,以其皆有去水之功也。 若渴者,去半夏。如栝蒌根三两。本草栝蒌根主消渴,若噎者,“噎”古作“KT”。论云∶寒气相搏,则为 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按《内经》无“噎”字,疑即呃逆之轻者。去麻黄, 加附子一枚炮。《本草》∶附子温中。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小便不利而少腹满,则 水不在上而在下矣,故用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杏仁见前。 按∶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 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伤寒表不解,发汗未透。心下有水气,即未出之汗。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以上皆水停心下现症,其每症治法,皆在加减中。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凡水停心下者,喘而不渴。服汤已,即小青龙汤也,渴者, 此寒气去欲解也,寒饮欲去。小青龙汤主之。此倒笔法,即指“服汤已”三字,非谓欲解之后,更 服小青龙汤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