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浅注》
书名:金匮要略浅注朝代:汉作者:陈修园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此言肤肿病。内经概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颈肿。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而不分别为言。然而 病因不同。则治法迥异。师故立五名以为大纲。而脉证标本变化之微。详悉于下。 风水(之脉证奈何。)其脉自浮。(浮为风。故)外证骨节疼痛。(风尚在表。故) 恶风。皮水(之脉证奈何。水行皮间。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 (其邪既去经而在皮间。既去经故)不恶风。(在皮间故)其腹(外实中空)如鼓。 (肿在皮外。而未及肠脏。故)不渴。当发其汗。(俾皮间之水从汗解。)正水(之 脉证奈何。三阴结。而非风结。故)其脉沉(水属阴。故其脉)迟。(三阴结而下焦阴 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在上。故其)外证自喘。(喘为此证之眼目。至于 目窠如蚕两胫肿腹大。与石水证相同者。不必言也。)石水(之脉证奈何。水聚于下而 不行。故)其脉自沉。(水在下而未伤中气。中未虚冷。故但沉而不迟。病专在下。而 不及于上。故其)外证(少)腹满。(而)不喘。(不喘为此证眼目。与正水所同等证。 亦不必言也。)黄汗(之脉证奈何。水邪内郁。故)其脉沉迟。(心受邪郁。故 )身发热。(热伤在上。故)胸满。(阳部之邪从阳。故)四肢头面肿。久不愈。( 则邪气侵阴。荣气不通。)必致痈脓。 此于五条分晰其脉证也。 (试详风水之证。而别其相似之病。)脉浮而洪。浮则为风。(风者。天之气也。) 洪则为气。(气者。人之气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若)风强(于气。) 则(气从风而浸淫 肌肤。而)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藉瘙而稍疏浅。)为泄风。久(则生虫。)为痂 癞。(若)气强(于风。)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而)为水。(水成则肿胀喘满。) 难以俯仰。(若)风气(并强。两)相(维)系。(而水液从之。以致)身体洪(大而) 肿。(盖风为虚邪自汗恶风。乃其的证。今因)汗出乃愈。恶风则(邪之属)虚。( 无有疑议。故直指之曰。)此为风水。(彼夫)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 (非风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伤心。汗内返而为湿所致。)此 为黄汗。 此详风水之病源。且风水病最与黄汗相似。故节末又郑重以分别之。风水脉浮。黄 汗脉沉。浅而易知。师故未言之。 (风水中有变异者。不可不知也。风之脉。浮也。水之脉。滑也。今)寸口脉沉滑 者。(不见风脉。但见水脉。)中有水气。(似属正水。然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 面目肿大。(风为阳邪。故身中)有热。(证既属风。其沉亦将变而为浮。而未变之初。 无不可先正其)名曰风水。视(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 咳。(此正水之征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为气水矣。风气必 系。亦可正其名曰)风水。 此言风水证虽有变异。而真面目不可掩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此阴邪表实证也。今)反不疼。(即与阴邪迥 别。且)身体(不为疼而)反(为)重(重则便知其为正水也。不为疼)而(为)。 (则便知其为风也。风水涣于外。未入于内。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 )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此外另有汗后反)恶寒者。此为极虚(之证。误因)发汗得 之。(亦另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治法。不在风水之例。若前证更有)渴而不恶寒者。 (渴似风水。而于不恶寒处。得其机关。知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 视风水较深一层。)此为皮水。(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盖以周痹为寒湿痹其 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证更有)胸中(气)窒。(窒而作胀。 则)不能食。(窒而不行。)则反聚痛。(至)暮(为阴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伤心。寒郁其热。 其证全在于胸。)此为黄汗。(若前证之脉浮紧。而)痛在骨节。(脉证却不相反。且 )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伤 肺。)此为肺胀。其状如肿。(肺主皮毛皮毛受邪。)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均 宜发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为邪已内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发汗。 此言风水中有类太阳脉。而不出太阳证者。又有相似而实为皮水者。有相似而实为 黄汗者。有相似而并非皮水黄汗。实为肺胀者。师分别其证。未出其方。后人补以越婢 加术汤。亦未甚周到。节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数者。戒其发汗。大有深意。 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言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前条云皮水不 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肤 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 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 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风水皮水之外。又有湿热郁于里。为)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分别处在于 黄。若黄而汗出亦黄。则为黄汗。身黄而无汗出。则为里水。水在里。故)其脉(不浮而 )沉。(热久郁。故)小便不利。(积于内者溢于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 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黄肿。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 )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此又从风水皮水外而言里水也。 尤在泾云、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 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 中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 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 (又有兼宿疾而致水。不可不知也。)趺阳(系胃脉。脉本不伏。因水蓄于下。气 伏)脉(亦)当伏。今反紧。(紧则为寒。此因其人)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不 温其寒。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而水病大作。所以然者。阳以下 而伤。则决渎无权。水不行而汛滥矣。气以下而耗。则精凝血滞。变其常而化水矣。) 趺阳脉(因水病而)当伏。今反数。(数则为热。此因其人)本自有热。(热则当)消 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此欲作水。(所以然者。阴虚无以配阳。 则水为热蓄而不行也。) 此言水病患别有宿疾。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而兼顾之。不可以见肿治肿为能事。 (水病有五。而正水之病居多。当于脉而体认其所由成。然脉之元妙。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也。)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 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 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徐忠可云、此段论正水所成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 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 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 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 非沉脉之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既见热脉。 又见止脉。是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气。伏 而不能升。非伏脉之伏也。 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熄矣。熄则阴 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恐人不明沉伏之义。故又曰络脉者。阴 精阳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也。趺阳真 气。止而在下。气有余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其水。 又焉能禁水之胡行而乱走耶。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 气。合水饮而横溢也。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道者。其能道 只字耶。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此节。深文奥旨。得徐忠可此注。如暗室张灯。大有功于斯道。 但有论无方。读者每苦无下手工夫。先君从原本上下文搜讨。得其要紧。从经方中加出 一味。名消水圣愈汤。授政有先叔。屡试屡验。奉为枕秘。厥后此方刻入时方妙用中。 彼时一齐众楚。无一人能发其旨。以致无上名方。反为俗论所掩。己卯秋。先君以老归 田。重订旧着。命余读之后。颇有所悟。遂于时方妙用中一节。录此方并方论。附于本 节之后。第方中天雄难得。不妨以附子代之。菌桂绝无佳者。不妨以桂枝尖代之。方用 天雄炮一钱。牡桂去皮二钱。细辛一钱。麻黄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生姜二钱。大枣 二枚。知母去皮三钱。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上沫。次入诸药。煎八分服。日 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钱。天雄补上焦之阳而下行入 肾。犹天道下济而光明。而又恐下济之气潜而不返。故取细辛之一茎直上者。以举之。 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于心。犹地轴之上行而旋运。而又恐其上出之气 止而不上。故取麻黄之勇往直前者。以鼓之。人身小天地。惟健运不息。所以有云行雨 施之用。若潜而不返。则气不外濡。而脉络虚。故用姜枣甘草。化气生液。以补络脉。 若止而不上。则气聚为火。而小便难。故以知母滋阴化阴。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肿。出 之神农本草经。而金匮治历节风脚肿如脱。与麻黄附子并用。可以比例而明也。此方 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经方之变化如龙也。 (正水病在将成未成之际。其脉如何。)寸口脉弦而紧。(紧为寒。)弦则卫气( 为寒所结而)不行。(卫气不行。则藩篱不固。而)即恶寒。(卫气不行。则)水(液 )不(运。而不)沾流。走于肠间。(遂横流于肌肤肢体矣。) 此言水病之初成。责在卫气。以寸口主乎卫气也。意者寒从外得。阳气被抑。水之 所由成也。 (正水病在既成之际。脉又何如。)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 难。 此言水病之既成。责在肾阳。以少阴主肾阳也。意者寒自内生。而气化不速。水之 所由盛也。 (正水之脉。有恒有反。不可不知。盖以水阴也。阴盛则脉沉。水行皮肤。营卫被 遏。则脉亦沉。今)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然必合之。)身体肿重。(方可断其为水。 此脉与证相符之恒也。若正)水(之)病。(其)脉(应沉而陡然暴)出者(是真气离 根。脱散于外。脉证相反。故主)死。 此言正水之常脉则沉。若陡然而出。则为反也。尤氏云。出与浮迥异。浮者。盛 于上而弱于下。出则上有而下绝无也。 (正水之治。缓则筑以防堤。急则行其疏凿。)夫水病患。(脾胃为水气所犯。 故)目下有(形如)卧蚕。(水明亮而光润。故)面目鲜泽。(正水脉沉。沉极则)脉 伏。其人(胃中津液 水饮。俱外溢于皮肤肌肉。无以上于喉舌。则为)消渴。(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及其 )病水(之势既成。则)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甚而欲)绝者。(诊其脉则为无阳。 审其势则为)有水。可(于扶阳中疏凿其水以)下之。(俾水去则阳回。而元自复矣。) 此言正水病。腹大。小便不利。脉道被遏而不出。其势已甚。子和舟车。神佑等丸。 虽为从权救急之计。然虚人不堪姑试。余借用真武汤温补肾中之阳。坐镇北方以制水。 又加木通防己川椒目以导之。守服十余剂。气化水行。如江河之沛然莫御矣。此本论 中方外之方也。 问曰。病下利后。(阴液亡则)渴(欲)饮水。(饮水多而)小便不利。(水有入 而无出。积于腹中。而为)腹满。(固事之常也。乃)因(而为)肿者。(其故)何也。 答曰、(水必得气而行。)此(缘利后气伤。饮水过多。)法当病水。若(得)小便 自利。(则水从下通。)及汗(自)出者。(则水从外泄。水虽聚而常行。)自当愈。 (然其所以汗与利者。气内复而机自行也。而辛散渗淡之药。不足恃耳。) 此言客水成肿。易成而亦易愈。调其中气。则气复。而水自从利从汗而行矣。有 一张姓者。疟愈后。日饮水数升。小便不利。有用四苓加木通。服之三日。溺时茎痛。 一日夜尿不及半小盏。尿盆底如朱砂。日更医。遍服利水之药。形肿日增。有一老医马 姓。主以济生肾气丸。早吞五钱。暮服六君子汤一服。许以半月必愈。服至二十余日不 效。又增出不寐气喘呕逆逆证。病家极恼前医之失。而求治于予。予诊其色。鼻准 黄润。诊其脉。虽细小中而却有缓象。直告之曰。此证误在前医。救在后医。止守前此 丸汤并进。再十日必效。予无别法也。病家埋怨已极。誓不再服。叩头求请另方。予不 得已。以权辞告之曰。前方虽佳。但日服不改。病气药气。习以为常。所以不效。今 且用茯苓四钱。蛤蜊粉三钱。灯草十四寸。煎水 服之。三日后再服前此之药方。必另有一番好处。病家喜而服之。是夜小便如涌。其肿 亦退去十分之七。皮肤中时见汗意。再一服。大汗如雨。肿全消。而神气亦复。喜告于 予。予令其遵马先生丸汤之法。渠弗听。从此即不服药。半月病愈体康。到寓面谢时。还 痛说前医之过。甚矣哉。医道之弗明也。详附于此。以为尤注气内返而机自行句之铁案。 亦以见医术挟时命而行。 (正水病。久则相传而概病。而其初则有五脏之分。心火脏)心火者。(水凌 于心。阳气被郁则)其身重少气。(郁而不泄。致伤心气。则)不得卧。烦而躁。( 阳虚不能下交于阴。阴气不化。则)其人阴肿。(肝木脏。)肝水者。(水气凌肝。必 传于脾。脾部在腹。则)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肝气横。其痛在)胁下(传则)腹痛。 (厥阴之气。冲逆水邪。随之而上下。则)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金脏。为 治节之官。)肺水者(肺主气。虚则失其统御之权。故)其身肿。(治节不行。则水乱。 故)小便难。时时鸭溏。(谓如鸭粪之清浊不贯也。脾土脏。主腹。而气行四肢。)脾水 者。(水气凌脾。脾气不行。则)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气生于谷。脾不能化谷。则) 津液不生。但苦少气。(脾气不舒。则)小便难。(肾者。主水而藏精。其所赖以为锁 钥之司也。其气上通于心。领心阳之气。下达水府。)肾水者。(肾气虚。不能上领心 阳之气。而水凝矣。脐腹属少阴。 少阴病。阳虚阴甚。则)其腹大。 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阳不及下。则)其足逆冷。(面者。诸阳之会 也。肾虚不能上会。则其)面反瘦。 此分晰五脏之水。以补内经所未备。使人寻到病根。察其致病之脏而治之。不域于 脾肺肾通套成方以试病。则善矣。 师曰。诸有水者。(分其内外表里而治之。不若分其上下。尤为确切。)腰以下肿。 (阴为主用。)当利小便。腰以上肿。(阳为主用)当发汗。乃愈。 沈自南云、此以腰之上下分阴阳。即风皮正水之两大法门也。腰以下主阴。水亦属阴。 以阴从阴。故正水势必从于下部先肿。即腰以下肿。然阳衰气郁。决渎无权。水逆横 流。疏凿难缓。利小便则愈。经谓洁 净府是也。腰以上主阳。而风寒袭于皮毛。阳气被郁。风皮二水。势必起于上部先肿。 即腰以上肿。当开其腠理。取汗通阳则愈。经谓开鬼门是也。窃谓利水发汗。乃言其常。 而未及其变。当审实者施其常。虚者施其变。但治变之法。欲汗者当兼补阳。即麻黄 附子汤之类。欲利小便者。兼养其阴。即栝蒌瞿麦丸之类。然开腠通阳而利小便。必兼 变法。乃为第一义耳。 按、时医治水病。只守二方。一曰五皮饮桑白皮橘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各二钱。 取其以皮入皮。不伤中气之义。上肿加紫苏防风杏仁各三钱以汗之。下肿加木通防己泽 泻赤小豆各二钱以利之。且气分加白术黄肉桂之类。血分当归川芎桃仁五灵脂之类。 寒加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干姜之类。热加黄柏知母生蛤蜊之类。诸虚合四君子汤。 诸实合三子养亲汤。轻者颇效。而重病则否矣。而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四两。山萸肉山 药泽泻丹皮肉桂车前子牛膝各一两。茯苓三两。熟附子五钱。蜜丸每服三五钱。百沸汤 送下。或作汤服。此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 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亦从阴化。久服必致阴霾四布。水势滔 天。不可救援。谁制此方。大为金匮罪人。后医反以此方。名为金匮肾气丸。荒经侮圣。 大可浩叹。今因沈自南有栝蒌瞿麦丸养阴一说。余亦谓栝蒌瞿麦丸之用附子。与肾气 丸之附子同义。恐后学错认章旨。而误用之。则余亦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之流辈耳。孟 夫子云、尔何曾比予于是。当知昔贤当时不得已之言也。 师曰。(上焦主气。诊之寸口。若)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 搏。(则为水肿。可知水肿之必关营卫也。中焦主水谷。诊之趺阳。若)趺阳脉(不起而 )伏。(则为)水谷不化。(第不化有二。若)脾气衰。(而不化。)则(水杂于粪。 为)溏。胃气衰(而不化。)则(水溢于外。而)身肿。(下焦主血。诊之两尺。右 尺为阴中之少阳。若)少阳(之)脉(沉弱而)卑(为相火之衰。左尺为阴中之少阴。 若)少阴(之)脉(微损而)细。(为真水之虚。北方龟蛇。非一而亦非二。均在下焦 而主血。)男子(病此。)则(水精不化。而)小便不利。妇人(病此。)则(血化为 水。而)经水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经为血。(而 属于阴。阴)血(阻滞)不利则(渐成)为水。名曰血分。(男妇之病一体。惟妇则有 经可征也。) 此言正水之偏于下焦者为血分。而又合上中二焦而言。为寸口、趺阳、少阴、上中 下三诊之全法也。伤寒论金匮多用此笔法。 男(元犀)按、此节及下一节。字字金针。宜熟玩之。 师曰、(血分病在下焦。亦与上中二焦相关。属于虚者。上言之详矣。而属于虚中 之实者。不可不知。)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肺气壅于阳。)为阳 实。入则(水气滞于阴。)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中土本伤。而)无胃气。弦 则(胃受木克。而气)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病)在(于)里。滑则为(里邪 之)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凝聚坚)瘕不泻。经络不通。(而肿病大作。) 名曰血分。 此承上节血分而言也。与第八节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等句。互相发明。又合寸 口趺阳少阴。而见气壅于阳。胃病于中。血结于阴。分之则三。合之则一也。 男(元犀)按、胞为血海。男女皆有之。此云胞门。在关元气海之间。指膀胱之位 而言也。先君口传蔡明府名本谦患水肿垂死复生验案。用泽兰之法。本于此。 尤在泾云、上条之结。为血气虚少。而行之不利也。此条之结。为阴阳壅郁。而欲 行不能也。仲景并列于此。以见血分之病。有全虚者。有虚中之实者。不同如此。 (血分为男妇兼有之病。而亦有专为妇人而言者。以妇人之病。以经为主也。或有 )问(于师)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尤在泾云、此复设问答。以明血分水分之异。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 因水而病及血也。血病深而难通。故曰难治。水病浅而易行。故曰易治。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医者)脉之(病患竟)不言( 苦)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 (水气中原不得有此证。其先)寸口脉沉而紧。沉为(微)水。紧为(积)寒。沉紧相 搏。(则微水积寒。)结在关元。始时(水与寒)尚微。年盛(邪不胜正而)不觉。(迨 至)阳衰之后。(前此所结之邪。觉)营卫(中稍稍)相干。阳(日就)损阴(日加) 盛。(而所)结(之)寒微动。(遂挟)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此时若以 温肾祛寒之药治之。法当渐愈。乃)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未得病源。病)气(维) 系(而)不去。其病(根)不除。复重吐之。(诛伐无过。一则大下以伤其胃。一则 吐伤上焦之阳。而下焦之阴火乘之。以致)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火乘于上。阳虚 于下。以致决渎失职。)小便不利。(釜底乏薪。)水谷不化。(水气日盛。而)面目手 足(皆见)浮肿。又与葶苈丸下(其)水。(虽非治其病根。而肿势证既盛。)当时如 小瘥。(此后或因)食欲过度。肿复如前。(又加)胸胁苦痛。象若奔豚。(且)其水 (气)扬溢。(时)则咳(而)喘逆。(治者)当先攻击。(与桂苓五味甘草汤类。) 冲气令(其即低而)止。(止后方)乃治(其)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等。令其咳止。 )咳止。其喘(不治而)自瘥。(所以然者。病根深固。不能骤除。当)先治(冲气咳 喘之)新病。(而水气之)病当在(所)后。(虽然。治病必溯其所由来。关元结寒。 水病之所由来也。) 徐忠可云、此言正水之成。有真元太虚。因误治成水。又误治而变生新病。当以治 新病为急。按第十二章。痰饮咳喘病。有小青龙汤加减五方之法。一字一珠。宜参看。 (兹试为各证补言其未及。而并出其方。)风水。(其)脉(必)浮(而其为本证之 确据者。则在)身重。(又合之)汗出恶风(及前后论列诸证。或兼或不兼)者。(一 见身重脉浮。汗出恶风。其为风水内挟湿气无疑矣。以)防己黄汤主之。(若胃中不 和。兼见)腹痛者加芍药。(以泄之。) 按此节即太阳病。脉浮汗出恶风者。中风症也。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其证身重脉浮者。内挟湿气无疑矣。 故以防己黄汤治之。张隐云、防己生汉中。纹如车辐。主通气行水。术解肌散湿。 助决渎之用。姜枣草和营卫补中央。交通上下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矣。腹痛者。胃 不和也。加芍药以泄之。湿气篇云、胃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可知耳。徐注谓为补脾之 虚。误矣。
    防己黄汤
    (见湿病尤云。水与湿。非二也。) 风水(证。身重则为湿多。而此则)恶风。一身悉肿。(则为风多。)脉浮不渴。 (病在表而不在里也。身原无汗。而)续(偶见其)自汗出。(身)无大热。(其微热不去。 为表实也。以)越婢汤主之。 徐忠可云、上节身重则湿多。此节一身悉肿则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 故欲以猛剂铲之。恶寒为卫虚。加附子。古今录验加术。并驱湿矣。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 子一枚。风水加术四两。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前论已详。不必再赘。 惟)四肢聂聂动者。(更为皮水之的证。以)防己茯苓汤主之。 此为皮水证出其方治也。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黄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一身面目黄肿。谓之)里水。(乃风水深入肌肉。非脏腑之表里也。腠实无汗。胃 热内向。欲迅除其热。)越婢加术汤主之。(欲迅发其汗。)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此为里水证出其方治也。
    越婢加术汤方
    (见上)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即为石水。彼夫)浮者为风。 (即是风水其内)无水。(而为)虚胀者(其病不为水。而)为气(气病不可发汗。) 水。(病)发其汗即已。(然而发汗之法。各所不同。若)脉沉者。(水在少阴。当温 其经。)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水在皮毛。当通其肺。)宜杏子汤。 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而并言及风水与气肿。从反面掉出正旨。时文有借宾定主之 法。汉文已开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方
    (阙。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逆而不顺。谓之)厥而皮水(浸淫日久。腐溃而出水)者。(厥而不顺之证也。 宜用外敷之法。以)蒲灰散主之。 此言皮水溃烂谓之厥。出其外治之方也。诸家俱作水伤阳气而厥冷解。误矣。此照 钱太医定之。
    蒲灰散方
    (见消渴) 问曰。(汗出黄色。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异。别其名曰黄汗。)黄汗之为病。身 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前此详其病状。 而其病源。)何从得之。(请再申言。而出其方治。)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 孔入得之。(盖汗出则腠疏。客水之气。从毛孔而伤其心。故水火相蒸而色黄。水气搏 结而脉迟。然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 是水也。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者。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气推之也。) 宜芍桂酒汤主之。 此为黄汗证出其方治也。 尤在泾云、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 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 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苦 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通行。而邪气 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矣。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又云、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 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 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 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黄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五两)芍药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阳被郁而不下通。则)两胫自冷。(身热而胫冷。为黄汗之的证。) 假令(一身中尽)发热。此属历节。(不为黄汗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 机。若)食已汗出。(乃荣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又身常(于入)暮盗汗出者。( 乃荣中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此(皆责之)荣气(之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 (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也。)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谓自内 之外。而盛于外是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 伤。)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若)从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是阳上 通。而下不通也。故)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之)状(不能便捷。更有病)剧(而未 经得汗)者。(则窒于胸而)不能食。(壅于肉理而)身疼重。(郁于心而)烦躁。( 闭于下而)小便不利。(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气伤心之所致。可以 切指之曰。)此为黄汗。(以)桂枝加黄汤主之。 此言黄汗变证不一。总缘发黄本为郁病。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得外达。所以又 出一桂枝加黄 之方法也。
    桂枝加黄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黄(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心营肺卫。脉应寸口。今)寸口脉迟而涩。迟(者其病在营。无以速卫气 之行。)则为寒。涩(者其病在卫。无以致营血之濡。)为血不足。(再诊之胃脉之趺 阳。今)趺阳脉微而迟。微则(知其病)为(不足于)气。迟则(知其不足于气。即) 为寒。(合寸口趺阳而诊之。则知其)寒(而)气(血)不足。即手足逆冷。(盖以阳 气起于四肢。以贯一身。而调营卫故也。)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 胁鸣。(腔中纯是客寒。)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困乏而疲)劳。(盖以营卫受气阳明。而太阳又为营卫之统司也。经云。巨阳主气。为诸阳所属。要知膀胱内主津液之 灌注。则为阳中之阴。外主阳热之布护。则为阳中之阳。)阳(热之)气不通。即身冷。 阴(液之)气不通。即骨疼。(此阴阳之各自为病也。)阳前(而阴不与俱)通。则 (阴失阳而)恶寒。阴前(而阳不与俱)通。则(阳独治而)痹不仁。(此阴阳之互相 为病也。总由阴阳相失。遂闭塞而成痞。治之者。当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 转。其气乃散。(若证之)实(者。得药)则矢气。(邪从大便喧吹而出。证之)虚 (者。得药)则遗溺。(邪从小便涌溢而行。病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散。皆一气主之。 故)名曰气分。 此非黄病。因黄病之脉沉上下。营卫不通等证。触类引伸。而及于气分之专证。其 实水与气。虽分有形无形。而其源则非二也。肿与胀虽分在外在内。而其病则相因也。 然每见病胀者。以治水之法施之。往往不效。至腹胀而四肢不肿。名曰单鼓胀。或因水 病而攻破太过者有之。或因宿有瘕积块痞块。重加外感内伤而发者有之。有日积月累。 初时不觉。及觉而始治之。则已晚矣。若至腹大如箕。腹大如瓮。 虽卢扁亦莫之何。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其法。后人用大 攻大下大补大温等剂。愈速其危。而不知仲景于此节虽未明言胀病单鼓。而所以致此之 由。所以治此之法。无不包括其中。下节两出其方。一主一宾。略露出鼓胀之机倪。令 人寻绎其旨于言外。按沈自南以火气二字。指膻中宗气而言。颇为得解。喻嘉言寓 意草。谓人身胸中空旷如太空。地气上则为云。必天气降而为雨。地气始收藏不动。诚 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意。则云行雨施。而后沟渎皆盈。水道通决。乾坤 有一番新景象矣。此义首重在膀胱一经。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矣。如人之饮酒无算而不醉者。皆从膀胱之气化而出也。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 腹内。膀胱之气化。则空洞善容。而膻中之气得以下运。若膀胱不化。则腹先胀。而膻 中之气安能下达耶。然欲膀胱之气化。其权尤在于葆肾。肾以膀胱为腑者也。肾气动。 必先注于膀胱。屡动不已。膀胱满胀。势必奔逆于胸膈。其窒塞之状。不可明言。肾气 不动。则收藏愈固。膀胱得以清净无为。而膻中之气注之不盈矣。膻中之气下注。则胸 中旷若太空矣。 徐忠可云、仲景于论正水后。结出一血分。于论黄汗后。结出一气分。何也。盖正水由 肾受邪。发于下焦。下焦血为主用。故论正水而因及于经血不通。黄汗由心受邪。发于 上焦。上焦气为主用。故因黄汗而推及于大气不转。惟上下之气血阳阴不同。此仲景治 黄汗以桂枝为君。主取其化气。而治正水以麻黄为君。主取其入营也。石水以附子为君。 主取其破阴也。审其立言之次第。则立方之意。不晓然耶。 (病在)气分。(大气下转。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其势亦已甚矣。然不直 攻其气。而止用辛甘温药行阳而化气。以)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此承上节气分之结病而出其方治也。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细辛甘草麻黄(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 虫行皮中。即愈。(即结之阳。复散行于周身。乃有是象。) (若夫病源不同。而病形相类者。不可不辨而药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当于所言之病。因病证细辨。而知其系)水饮所作。(乃气分之大分别也。水有形。药 宜苦泄。以)枳术汤主之。 此言水饮以别乎气分。亦借宾以定主也。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当下 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 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