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书名:脉经朝代:西晋作者:王叔和时间:公元280年

[卷七]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音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 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 曰横,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则愈。妇人中风,发 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太阳少阳并病,头痛, 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杼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 不止,当刺期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 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关元,小便利则愈。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 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 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热病三日,气 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 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耳前 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巅上一。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一云苛轸)鼻, 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赤,索肉于 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一作逆)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 得索之金金肺也。热病数惊,螈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一作脉),于心,不得索 之水,水,肾也。热病,而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无(一 本作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旁,(旁《太素》作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摄一作颞),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一云阴陵泉),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反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 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一云刺少阳)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