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贯》
书名:医贯朝代:明作者:赵献可时间:公元1687年

[卷之六·后天要论] 疟论

    或问曰。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前人虽备言之。旨殊未畅。盍明示诸。曰不发于夏。而发于秋。此亢 则害承乃制。子来救母之义。盖暑令当权。君火用事。肺金必受伤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肾水为肺之子。 因母受火伤。子来承之。以制火救母。于是水火相战。阴阳交争。大胜则大复。小胜则小复。此阴阳胜复之常 理。疟之所由作也。然而有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人元气不固者。暑邪得以乘之。所以 治疟。以扶元气为主。 发在夏至处暑前者。此三阳受病。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者。此三阴受病。 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发在子半之后午之前。是阳分受病。其病易愈。发于午后者。是阴分受病。其病难愈。 或问曰。有一日一发。有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何也。曰在阳则发早。在阴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 间日。夫人荣卫之气。一日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每一界各有一舍。荣 卫之有舍。犹行人之传舍也。邪气客于荣卫之舍。与日行之卫气相接。则病作。离则病退。故一日一周。有止 发之定期。其间日而作者。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而作也。 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也。寅申已亥日者。厥阴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也。 凡治疟必先问其寒热多寡。而参之脉证。有寒多热少者。有热多寒少者。大抵寒热往来。皆属少阳经证。治 法当以小柴胡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金匮 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 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又云。温疟者。其脉如平。人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 之。但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此寒热多寡之定法也。然亦有不可执者。当察其脉之虚实何如。若但寒 者。其脉或洪实或滑。当作实热治之。若但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之。仲景云。疟脉 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弦迟者可温。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数者。风痰发也。 以饮食消息止之。 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并极而退。过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 且当病未发二三时前。迎而夺之可也。 古今治疟证候。有风寒暑湿不同治疗。有汗吐下各异方术。无虑千百。不能尽述。独无痰不成疟。无食 不成疟。深得致疟之因。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深得治疟之法。以青皮饮一方。 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屡用屡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结者。以草果饮一服即愈。 服前方不应。当以补中益气汤。倍柴胡加半夏生姜。养正 而邪自除。薛立斋先生云。凡人久疟。诸药不效。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用人参一两。煨姜五钱。此不截之 截也。一服即愈。 仁斋云。有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以二陈加人参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 气脉顿平。寒热不作。盖白豆蔻流行三焦。元气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证。或其人素虚 者。慎勿用常山等药。以上专论秋时正疟之法也。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 疟丹施治。一截不止则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复发复截。以致委顿。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 经曰。阳虚恶寒阴虚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 劳瘵等证。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者补阳。 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 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 经曰。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按时而发。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火也。 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八味汤主之。世人患久疟而不愈 者。非疟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丹溪云。夜发者邪入阴分。宜用血药引出阳分。当归川芎红花生地黄柏 治之。亦未及真阴真阳之至理。遍考诸书疟论。并未能露其意。且余常试有神验。故特表而出焉。余见发疟有 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 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 有渴甚者。每发时饮汤不绝。必得五六大壶方可。余以六 味丸一料。内肉桂一两。水十碗。作四砂锅。煎五六碗。以水探 冷。连进代茶。遂熟睡渴止而热愈。 又有恶寒恶热。如疟无异。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热如烙。膝以下自觉冷。此真阳泛 上。肾虚之极。急以附子八味地黄汤。大剂冷冻饮料而热退。继以人参建中汤调理。
    加减地黄方
    肾肝同治之法。 熟地(四钱)山药(二钱)山茱萸肉(二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一钱)五 味子(一钱)柴胡(一钱)芍药(一钱)肉桂(一钱)水三钟。煎一钟服。
    八味地黄方
    即六味地黄分两。外加附子一钱。肉桂一钱。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方
     人参黄甘草当归白术柴胡升麻陈皮半夏加煨姜
    六味丸
     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加 肉桂(一两)
    建中汤
     人参(一钱)芍药(二钱)甘草(一钱)肉桂(七分)大枣饴糖 又有一等郁证似疟者。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须以逍遥 散。加茱连贝母。倍柴胡。作一服。继以六味地黄。加柴胡芍药调理而安。 至于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
    逍遥散
    治郁疟。 柴胡(一钱)芍药(一钱)陈皮(一钱)牡丹皮(一钱)茯神(一钱)当归(一钱)白术(一 钱)贝母(一钱)薄荷(七分)黄连(五分每一两用吴茱萸二钱水拌炒焦色合用)。
    青皮饮
     青皮浓朴白术柴胡草果仁茯苓黄芩半夏甘草此方以柴胡为主。大抵寒热往来。属 少阳经证。故用以为君。草果浓朴所以化食。青皮半夏所以祛痰。寒多者。可加肉桂。热多者。可加黄连。
    草果饮
    治脾胃有郁痰伏涎者。元气壮强者可用。虚者莫用。 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 赵以德云。知母性寒。入足阳明药。用治阳明独盛之火热。使其退就太阴也。草果性温药。治足太 阴独盛之寒。使其居于阳明也。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变。是为君。常山主吐胸中痰结。是为臣。甘草和 诸药。乌梅去痰。槟榔除痰癖。破滞气。是佐药。穿山甲者。以其穿山而居。遇水而入。则是出阴入阳。穿其 经络于荣分。以破暑结之邪。为之使也。
    白虎汤加桂方
    治瘅疟。若脉虚弱不宜。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桂枝(去皮三两)糯米二合)每服五钱。
    蜀漆散
    治牝疟。见金匮。 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三夜)龙骨(各等分)上为散。未发前。以 浆水服半钱匕。如温疟加蜀漆一钱。临发时服一钱匕。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蜀漆(各三两)甘草(二两)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沫。 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理中汤
    此方专治大阴疟。必加肉桂一钱乃效。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干姜(钱半)炙甘草(一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