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杂说] 伪病名论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无今有之伪名,盖因俗人不识本病之名而伪造者,因而乱治,以致误人性
命。如
滞下、肠,便下脓血,古有之矣,今则反名曰
痢疾。盖利者,
滑利之义,古称自利者,皆
泄泻
通利太过之证也。滞者,淤涩不通之象,二义正
相反矣,然
治法尚无大疵谬也。至妇人
阴挺、
阴蚀、
阴痒、
阴菌等证,古有明文大抵多因于
肝经郁结,
湿热下注,浸淫而成,近日北人名之曰,历考古
文,并无是字,焉有是病!而治法则用一种恶劣妇人,以针刺之,或用细勾勾之,利刀割之,十割九
死,哀哉!其或间有一、二刀伤不重,去血不多,
病本轻微者,得愈,则恣索重谢。试思
前阴乃肾之
部,肝经蟠结之地,冲任督
三脉由此而分走
前后,岂可肆用刀勾之所。甚则
肝郁胁痛,
经闭寒热等
证,而亦名之曰,无形可割,则以
大针针之。在妇人犹可借口曰∶妇人隐疾,以妇人治之。甚至数岁
之男孩,
痔疮、疝、瘕、
疳疾,
外感之遗邪,总而名之曰,而针之,割之,更属可恶。在庸俗乡愚,信而
用之,犹可说也。竟有读书明理之文人,而亦
为之蛊惑,不亦怪哉!又如暑月
中恶腹痛,若
霍乱而不
得吐泻,烦闷欲死,阴凝之痞证也,治以苦辛芳热
则愈,成霍乱则轻,论在
中焦寒湿门中,乃今世相传谓之
痧证,又有绞肠瘀,
乌痧之名,遂至方书中
亦有此等名目矣。俗治以钱刮
关节,使血气一分
一合,数分数合而
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
而愈。但愈后周
十二时不可饮水,饮水得
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
厥阴)则不时举发,
发则必
刮痧也。是则痧固伪名,刮痧乃
通阳之法,虽流俗之治,颇能救急,犹可也,但禁水甚难,最易
留邪。无奈近日以刮痧之法刮
温病,夫温病
阳邪也,乱则通阳太急,
阴液立见消亡,虽后来医治得
法,百无一生。吾新见有痉而死者,有痒不可忍而死者,庸俗之习,牢不可破,岂不哀哉!此外伪名妄
治颇多,兹特举其尤者耳,若时医随口捏造伪名,南北皆有,不胜指屈矣。呜呼!名不正,必害于事,
学人可不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