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识》
书名:素问识朝代:日本人、丹波元珍作者:时间:

[卷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

    
    然
    马云。张仲景以暑证为。而此云然者。其热似暑证之热也。
    中
    熊音。。乞逆反。简按与隙同。
    解
    巢源。作解倦。高云。犹懈惰。枢转不力也。张云。解。懈也。。迹也。身体解。谓不耐 烦劳。形迹困倦也。王氏即以寒不甚热不甚为解。然细详之。若有不然。观其云身体解。复云寒热。不甚分 明。各有所谓。意本不同。观刺要论曰。髓伤则销铄酸。体解然不去矣。是岂非举动解倦之谓乎。及考 字。不收于韵。若音为亦。殊无意味。当从迹韵。庶乎为妥。简按张辨驳王注。固是。然以亦为迹。则属臆解。 详义见于平人气象论。
    寒不甚热不甚
    张云。病在半表半里也。
    刺足少阳
    吴云。于少阳经穴刺之也。马高同。张志仍王注。
    先寒洒淅
    熊音。洒淅。上所丁反。下音析。寒惊貌。高云。经脉篇曰。足阳明是动。则病洒洒振 寒。故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喜见日月
    张云。经脉篇曰。阳明病至。则恶人与火。今反喜见之者。阳明阴邪。胃之虚也。
    足阳明跗上
    甲乙。此下。有调冲阳三字。
    令人不乐好太息
    吴云。脾脉病则不运。不运则膻中之气不化。故不乐。气塞于膻中。必嘘出之而 后利。故好太息。
    即取之
    甲乙。此下有足太阴三字。根据上文例。当有此三字。
    多寒热
    多。巢源。作久。
    欲闭户牖而处
    张云。肾病阴虚。阴虚故热多寒少。病在阴者喜静。故欲闭户牖而处。
    其病难已
    甲乙。此下。有取太溪三字。根据上文例。当有此三字。张云。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 故病深难已。
    数便
    巢源。作数小便
    意恐惧
    吴云。肝不足也。盖肝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故承之曰气不足
    悒悒
    说文。悒。不安也。○汪昂云。按伤寒言足经。而不及手经。本篇论疟。亦言足而不及手经。 本不传手乎。抑足经可以该手经也。篇后言腑疟。仅胃腑。而不及他腑。又岂以胃为六腑之长乎。(此事难知。 载李杲治足六经疟方。当并考。)
    心寒
    张云。肺者。心之盖也。以寒邪而乘所不胜。故肺疟者。令人心寒。高云。肺。天也。心。 日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天日虚寒也。简按当从张注。
    热间善惊
    巢源。无热字。张云。心气受伤。故善惊如有所见。
    欲得清水反寒多
    马云。心热则烦且甚。故欲得水以救之。惟其热甚则反寒多。盖热极生寒也。吴 云。盖阳并于里而烦。心欲得清水。则阴出之表。无肌热外寒手少阴心之经也。简按据吴注。则不必从太 素而改字。
    刺手少阴
    千金翼。此下。有是谓神门四字。
    苍苍然太息
    甲乙。无太息二字。据下文如死者三字。必剩文。
    鸣已汗出
    志云。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行极而上也。张云。寒已而热。 则脾气行。故肠中鸣。鸣已则阳气外达。汗出而解也。
    洒洒然
    甲乙。作凄凄然。
    宛转大便难
    吴云。宛。似也。转。传送也。言似乎传送。大便难出也。马云。宛转则难于转身也。 张云。腰脊之痛。苦于宛转。而大便难也。简按宛。屈也。转。运也。此状大便难也。马张并误。(庄子天下 篇。推拍断。与物宛转。)
    目然
    巢源。目下。有眩字。外台。作身掉不定。熊音。。许县反。吴云。。二音。县。 舜。目欲瞑也。仲景云。少阴之为病。但欲寐也。亦是目然之意。张云。。音眩。然。眩动貌。目 视不明。水之亏也。简按当从张注。(详见于五脏生成篇。○此事难知。载李杲治五脏疟方。当并考。)
    胃疟
    张云。腑有六。而此独言胃者。以胃为六腑之长也。
    横脉
    张云。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盖即商丘也。吴云。谓二经孙络之横者。
    疟发身方热
    张云。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疟之先热者。温 疟也。高云。此复申明胃疟之义也。简按当从张注。
    刺跗上动脉
    马张俱云。当是足阳明冲阳之穴。
    疟方欲寒
    张云。寒之将发未发也。
    满大急
    张云。阳邪之实也。
    背俞
    吴云。背为诸阳之府。故刺背俞。高云。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简按张为五俞。似是。
    中针
    高云。不大不小之针也。
    傍五俞各一
    马云。。去中行开三寸。自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数至。为第五。故曰五 俞。吴云。谓魄户神堂膈关魂门也。张云。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俞也。者。胁也。(出于 广雅。)一曰。旁开也。(庄子箧之。)水热穴论曰。五脏俞傍五。以泻五脏之热。即此谓也。盖 此五者。乃五脏俞傍之穴。以其傍开近胁。故曰傍五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简按每穴。在五脏 俞之旁。故以魄神魂意志命名焉。)志云。傍。倚也。高云。。胁旁连背处也。五脏之俞。在背两行。两行 之外。复有两行。所谓也。余并与张同。简按张注明确。殆胜于王。然兼开义而释之。恐非。高注为是。
    小实急
    张云。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宜灸。
    灸胫少阴刺指井
    志云。艾。名冰台。能于水中取火。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 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井穴。以泻经脉之实邪。高云。先灸后刺助正散邪之法也。简按志以少阴为太溪。 与王异。未知孰是。
    疟脉满大急
    简按志高以为申明前义。非也。今从新校正。删二十二字。
    疟脉缓大虚
    志云。血气两虚也。
    用药
    张云。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
    过之
    高云。过其食顷之时。则为失时。失时而治。治无益也。简按志云。若太过之。则又失其时 矣。故高仍王注。暗斥其非。
    诸疟而脉不见
    甲乙。而。作如。吴张并云。邪盛气逆。而脉伏也。志云。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 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高云。不见满大急小实急缓大虚 之脉也。简按吴张注为是。
    赤如小豆
    志云。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澹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高云。身之皮肤。赤点如小 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十二疟
    张云。如前之六经六脏也。
    其发各不同时
    志云。言厥阴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 也。简按千金翼。设黄岐问答。见十二疟鬼之说。固属荒诞焉。
    二刺则知
    张云。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
    侠脊
    志云。俞。背俞也。吴云。谓背俞之挟脊者。马张仍王。
    廉泉
    甲乙。泉下。有穴字。简按诸家为任脉之廉泉。非也。任脉廉泉只一穴。不宜言两脉。此 言足少阴廉泉也。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阴舌下二穴。在人迎陷中动脉前。是曰舌本左右 二也。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可以互证。
    先必问
    倪朱龙云。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 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简按此说近凿。
    先头背痛
    头。诸本作项。当改。
    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张云。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 井穴。志云。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高同。简按据新校正。作手阴阳。似是。然下文云足阳明十指间。则志 说为是。
    足阳明十指间
    志云。十指间之厉兑也。
    风疟
    志云。疟皆生于风。故论刺风疟于后。
    髓病
    张云。其邪深伏。故名曰髓病。吴本。。作附。高同。注云。按之不可。痛在骨也。 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志云。。足面也。倪仲宣云。足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 曰髓病。简按训为跗。 太误。痛在于。安得谓之跗。
    针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针。第一针。头大末锐。以泻阳气。
    绝骨
    简案王以为阳辅。张以为悬钟。考甲乙。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二 分。悬钟。在足踝上三寸。而按经中。无悬钟穴。如阳辅。则见本输篇。当从王注。(本输篇云。阳辅。外踝 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又考四十五难。髓会绝骨。今邪伏而附于髓。故针髓会之绝骨。以祛其邪也。
    身体小痛
    志云。此言风疟之病。身体痛者。高云。不若酸痛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阳之通体。
    刺至阴
    三字衍。当根据甲乙删之。
    诸阴之井
    志云。盖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 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以泄真阴之气。
    疟不渴
    张云。不渴者。内无邪。邪在表耳。故当刺足太阳
    渴而间日作
    张云。渴则邪在表里之间。故当刺足少阳。杂病篇曰。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 渴而日作。取手阳明。与此不同。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