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妙用》
书名:时方妙用朝代:清作者:陈念祖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二] 肿

    (肿者。皮肤肿大也。胀者。心腹胀满也。臌者。心腹痞满。而四肢瘦小。昔人谓之蛊 肿症。从来有气肿水肿之辨。内经以按之而不起者为气。即起者为水。后医多反其说。 然气滞水亦滞。水行气亦行。正不必分。总以不起为肿甚。即起为肿轻。肾囊及茎中肿。大 多死。 脉本沉。若浮而弦。宜发汗。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汤。若浮在皮外。多死。若 沉而紧。宜麻黄细辛附子之类。若沉而缓。易愈。若沉而微细。宜温补。 初起。面上微肿。两目下名卧蚕。更肿些。一身觉重滞。微喘。小便不利。即肿症之渐。 宜 如皮肤肿大。气喘小便不利。宜
    五皮饮
     上肿。宜发汗。加苏叶防风杏仁各三钱。下肿。宜利水。加猪苓防己各二钱。木通一钱。 小水多。为阴水。加附子干姜各二钱。白术三钱。川椒木香各一钱。小便不利。为阳水。加 防己猪苓知母各二钱。凡脉虚人羸。宜加白术人参肉桂附子。脉实人健。加莱菔子枳壳各二 钱。凡畏风之甚。宜加生黄。三四钱。或再加附子二钱。(八十) 如小便点滴俱无。气喘口不渴。宜
    滋肾丸
    (九十四) 如前药不效。宜用济生肾气丸。药料作汤服。或前症愈后。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济生加减肾气丸
    (一百零九) 如服利水之药。而小便愈少者。
    补中益气汤
     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后。以手指探吐。(五) 愚按。水肿病。浅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匮五水而治之。余着有金匮浅注。 颇有发明。风水由于外邪。法宜发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经而入皮。故不恶风。病在皮间。 故内不胀而外如鼓皮病不涉于内。故口不渴。然水在于皮。亦必从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脐 下。阴邪多沉于下。法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重在附子。以破阴也。黄汗者。外邪伤心。郁热 成黄。胸满。四肢头面俱肿。病在于上。法用桂枝汤。加黄。啜热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 以化气。尤赖啜粥取汗。以发内外交郁之邪也。唯正水一症。正内经所谓三阴结谓之水。结 则脉沉。水属阴则脉迟。三阴结。则下焦阴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则为喘。其目 窠如蚕。一身尽肿。可知金匮之论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试节录之。金匮云。寸口脉浮而 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 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徐忠可注云。此段论正水 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 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 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 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 既见热脉。又且止脉。是于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 气。伏而不能升也。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 熄矣。熄则阴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义。故 又曰。络脉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 也。跌阳真气止而在下。气有余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 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乱走耶。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 气。合水饮而横溢也。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道者。其能道只字 耶。 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独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补出应用 何方。致世之患此者。或死于庸医之舟车丸神佑丸疏凿饮子等方。或死于明医之实脾饮济生 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导水茯苓汤等方。以挺与刃。余又不忍坐视而不救。故拟方于后。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