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
书名:幼科折衷朝代:明作者:秦景明时间:公元1368-1644年

[上卷] 痧症

    总括斑症总言因胃热,赤生黑死分明别;忽如锦片出肌肤,湿毒发时别两胁。 脉法脉阳浮而数,阴实而大。 《内经》曰∶少阴所致为疡疹。夫少阴所致者,君火有余,热令火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之。心火太过 则制己所胜,而烧灼肺金。又肺主皮毛,故红色如锦,见于皮肤之间,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 《经》又曰∶疹属于脾。故《金镜录》谓毒盛于脾,热流于心,乃知心脾肺俱受病而发者,其欲出之时,腮红眼赤, 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是其候也。当服开豁腠理汤,使之易出。如头面愈多,鲜明匀净,精神爽朗, 吉之兆也,服前药即愈矣。若痧色紫红干燥暗晦,或未出透,身热烦闷,声哑喘急,隐隐不出,出而复隐,此危急之兆 也。(批∶看时气加之,有云∶火热入内,血化为斑。)急将前方加炒黑麻黄羌活之类发之,如不复出,或喘更甚,此 不治之症也。 《活幼心书》曰∶斑症有二,有瘟毒发斑,有胃烂发斑。瘟毒发斑者其瘾疹锦纹片,出于两腋之下,两腋者气之 道路,故瘟毒随气之道路而先出,其症咳嗽烦闷或呕清水,此因冬时感冒寒毒,停于肌肉之间,至春阳气发动而行于外, 名为瘟毒发斑,以百解散牛蒡汤陈皮黄连之类。 胃烂发斑,初因伤寒下早,热毒乘虚入里,乃当下而不下,亦致热毒内蒸于胃,胃受热毒则发于皮肤。斑之赤者可 疗,黑者十死一生,治法同前。其病大便坚燥,不可轻用药下之,或用蜜煎猪胆导之,则自来矣。如微泻者不必治之, 正假此以泄热毒也。若痧发后泻痢不止,此又热毒下陷之故,当以五苓散去桂加芩、连、芍药木通之类,毒解热退泻 痢自止,不可用燥涩温补之剂。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补是也。 痧后壮热气促不止者,此余毒留连未尽也,须用解火清金之剂,以竹叶石膏、门冬、知母、芩、连、玄参桔梗、 陈皮、枳壳天花粉牛蒡之类。 痧后咳嗽不止者,二陈加栝蒌、桔梗、玄参、黄芩治之。渴则门冬、花粉,喘则苏子、桑皮可也。 痧出过三日后不没者,此内有实热也,加清利之药则自消矣,四物汤加芩、连、牛蒡之类。 凡出痧之时,大忌生冷荤腥之食、风寒水湿之气,苟有不谨,最为深患。间有犯之而获愈者,此内禀之气实,外感 之邪轻耳。余虽不敏,验之屡矣,当慎守此戒。 有一种初出淡红润色,酷似痘疹,但粒头尖小为异,此为赤痘。有初出尖小而头白光亮有清水,此为水痘,此二者 皆属心火流于脾肺,最为易出易靥,极称轻症。但恐变疮疡,脓水溃坏,此皆不避风绝荤耳,以四物加荆芥防风、芩、 连之类。 〔附方〕
    开豁腠理汤
    陈皮天花粉防风荆芥桔梗枳壳前胡干葛紫苏羌活甘草升麻
    百解散
    见热症内。
    牛蒡汤
    牛蒡大黄防风荆芥薄荷甘草
    五苓散
    见惊风症内。
    二陈汤
    见诸吐症内。
    四物汤
    见痢疾症内。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