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书名:诸病源候论朝代:隋作者:巢元方时间:公元614年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一、养小儿候

    经说∶年六岁以上为小儿,十八以上为少年,二十以上为壮年,五十以上为老年也。其 六岁已还者,经所不载,是以乳下婴儿病难治者,皆无所承按故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儿《 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逮乎晋宋,推诸苏家,传袭有 验,流于人间。 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 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皆当以故絮着衣,莫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 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 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 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当着两薄襦, 一复裳耳,非不忍见其寒,适当佳耳。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 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 其饮乳食哺,不能无痰癖,常当节适乳哺。若微不进乳,仍当将护之。凡不能进乳哺, 则宜下之,如此则终不致寒热也。 又,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所损不足言。及其愈病,则致深 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其冬月下之,难将护,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 月下之后,腹中常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将护之,数日间。又节哺之,当令多少有常剂。 儿稍大,食哺亦当稍增。若减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调也。盒饭微将药,勿复哺之, 但当乳之,甚者十许日,轻者五六日,自当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饮乳者,此是有癖, 为疾重,要当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 之所为也,则难治。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百病速除矣。 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 ,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 儿皆须着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枕之。儿母乳儿,三时摸儿项风池,若壮热者,即 须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两风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两边各二壮, 与风池凡为十壮。一岁儿七壮,儿大者,以意节度,增壮数可至三十壮,唯风池特令多,七 岁以上可百壮。小儿常须慎护风池,谚云∶戒养小儿,慎护风池。风池在颈项筋两辕之边, 有病乃治之。疾微,慎不欲妄针灸,亦不用辄吐下,所以然者,针灸伤经络,吐下动腑脏故 也。但当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以脐中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 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因喜成痫。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 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车筋急,其土 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江东地温无此疾。古方既传有逆针灸之法,今人不详南 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于小儿。是以田舍小儿,任自然,皆得无横夭。 又云∶春夏决定不得下小儿。所以尔者,小儿腑脏之气软弱,易虚易实,下则下焦必益 虚,上焦生热,热则增痰,痰则成病。自非当病,不可下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