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书名:黄帝素问直解朝代:清作者:高士宗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之五] 刺禁论第五十二篇

    承刺要、刺齐而复申明刺禁也。禁者,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也。 中伤脏气,则死,中伤经脉,或病或死。刺之所禁,不可不知。盖从之则有福,逆之则有咎也。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数,条目也。帝承上二篇之意,谓刺要、刺齐,其中必有所禁,故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隧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藏,如字,为使,皆去声。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 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部于表。肾为阴中之少阴,故肾治于里。脾主 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脾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膈,胸膈也。肓,脐旁肓俞穴也。膈之上,肺也,天也。肓之上,脾也,地也。天为父、地为母,故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乃自上而下,第七节之两旁,膈俞穴也,小,微细也。中有 小心,言心气出于膈俞之穴,极微极细也。从,顺也。从之者,刺得其宜,顺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 则神转不回,故有福。逆之者,刺失其宜。逆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乃回则不转,故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中,去声,下同。《诊要经终》论云∶中心者环死。故刺失其 宜,中伤心气,周时一日而死。《宣明五气篇》云,心为噫。故其动为噫。噫,心气虚也。
    刺中肝,三日死,其动为语。
     三,旧本讹五,今改。刺失其宜,中伤肝气,则三日死。三者,水之生数也。《宣明五气篇》云∶肝 为语。故其动为语。语,肝气虚也。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失其宜,中伤肾气,则六日死。六者,水之成数也,宣明五气篇云,肾为欠为嚏。嚏,肾气虚也。
    刺中肺,五日死,其动为咳。
     五,旧本讹三,今改。《诊要经终》论云∶中肺者五日死。故刺失其宜,中伤肺气,则五日死。宣明五 气篇云∶肺为咳。故其动为咳。咳、肺气虚也。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失其宜,中伤脾气,则十日死。十者、土之成数也。《宣明五气篇》云∶脾为吞。故其动为吞。 吞,脾气虚也。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失其宜,中伤胆气,则一日半死。六节脏象论云∶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主生阳上升,今一日之间, 生阳不升,复逾半日,生气并绝,故死,灵枢邪气脏腑论云∶胆病者呕宿汁。故其动为呕。呕,胆气虚也。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胃足阳明之脉,下足跗。其支者,别跗上,入足大趾,交于足太阴。刺跗上,刺胃脉也。中大脉, 中伤大指之经脉也。中大脉而血出不止,则太阴之脉,不能循大指而上,故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溜脉,阴阳相过之脉也。盲目不明也。手少阴之脉系目系,手 太阳之脉上抵鼻,至目内。刺面,中溜脉,刺面上目鼻之间, 中伤阴阳相过之溜脉也。中伤溜脉,有不病者,今也目盲,则不幸矣,故曰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至死。
     肾脉上额交巅,入络于脑。刺头,中脑产,刺头额之间,中伤 脑户也。中伤脑户。邪入于脑,真阳不下,故玄死。
    刺舌下,中胀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舌下,廉泉穴也。灵枢根结论云∶少阴根于廉泉,结于廉泉,刺舌下,刺舌下之廉泉也。刺舌下而中伤 经脉太过,血出不止,则少阴之气,不交于阳,故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凡刺络脉,则宜出血。凡刺经脉,不宜出血。刺足下布络,言 刺足下之病,当从络脉以布散。若布络而中其经脉,致血不出,则经脉有伤,故为肿。
    刺,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浮穴也。刺浮穴者,宜浅。若刺深而中伤大脉。大脉,足太阳,贯臀入之脉也。中大脉, 则太阳之气,不能为外,故令人仆,当仆之时,阳气不充,故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胫气之街。《灵枢·卫气》论云∶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刺气街,中脉,刺 胫中之气街,中伤足太阳阳明之经脉也,中伤其脉,致血不出,则为肿鼠仆者。伤阳明之 脉,则肿在鼠鼷,伤太阳之脉,则肿在仆参也。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要论云∶刺骨无伤髓。刺脊间,中髓,刺脊骨而中伤其精髓 也。脊髓内伤,则背屈肩随,故为伛。伛,伛偻也。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乳上之穴,名曰乳中,内为乳房,下为乳根穴。刺乳上,中乳房,言刺乳中穴,而中伤其乳房也。中伤 乳房,则为肿。其下乳根, 则如月蚀。蚀,缺伤也。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之过深,则为内陷,下俱仿此。缺盆之穴,其缺如盆,若刺 缺盆,刺之过深、中伤内陷,则肺气虚泄,且令人喘咳而气机内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鱼腹在手大指下,如鱼之腹,手太阴鱼际穴也。刺手鱼腹、中伤内陷,内陷伤径,故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
    
    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不但身形有禁刺,而人亦有禁刺。酒性悍,行皮肤,充络脉,故无刺大醉,刺之则令人之气乱, 怒则乘戾,色不和,气不平、故无刺大怒,刺之则令人气逆。大劳之人,阳气外张,故无刺。新饱 之人,谷气盛满,故无刺。大饥之人,经脉空虚,故无刺。大渴之人,津液燥竭,故无刺。大惊之人,气血 未和,故无刺。凡此禁刺而刺之,则有害矣。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循阴股而上,刺阴股,中伤大趾之径股,致血出不止,则厥阴之脉不能上行,故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客主人之穴,在耳前开口陷中。刺客主人,若刺之过深,则内 陷中脉。中脉,中伤手足少阳所过之脉也。中脉伤脑,则为内漏。中脉伤耳,则为耳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膝髌,膝上筋骨交会处也。刺膝髌出液,则筋骨无以濡养,屈伸不利,故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臂太阴脉,手太阴肺脉也。肺主行营卫阴阳之气。刺臂太阴脉,若出血多,致血气不相交接,一息 相离,穹壤分判,故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重,平声。足少阴脉,肾脉也。肾主藏精,刺足少阴脉,出血,则精血皆虚,故曰重虚。重虚 出血,犹言出血而重虚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精血皆虚,故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膺,胸前,膺窗穴也。刺膺窗之穴,刺之过深,中伤内陷,则 中伤肺气,中陷中肺,则膺胸之气,不和于肺,故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肺脉下肘,循臂,刺肘过深,中伤内陷,邪气归之,则机关不利,故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溺,鸟去声,下同,阴股下三寸,乃下含中,足太阳循行之经脉也。刺阴股下三寸,刺之过深,中 伤内陷,则太阳之脉,不能循经外出,故令人遗溺。遗溺,膀胱不约也。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腋,旧本讹掖,今改。手厥阴心包之脉,循胸出胁,上抵腋 下,刺腋下胁间,刺心包之脉也,刺之过深,中伤内陷,脉不循经,上迫于肺,故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膀胱居少腹之中,刺少腹而中伤其膀胱,致膀胱之气下泄,故 溺出,令人少腹满。少腹满,膀胱之气不行于肤表也。
    刺肠,内陷,为肿。
     肠,足肚也。刺肠而内陷,伤其经脉故为肿,与上文刺平鱼腹内陷为肿,其义一也。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匡上,目匡之上,眉间也。陷骨,丝竹空穴,眉后陷骨也。刺匡上陷骨,中伤其脉,则泪流不止, 故为漏。视无所见,故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关节,骨节交会之机关。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若刺关 节,中死其液,致液出,而不能淖泽注骨,故不得屈伸。此举刺之要害,皆为刺禁者,如此。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