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
书名:儒门事亲朝代:金作者:张从正时间:公元1127年—1279年

[卷三]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

    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 ;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合,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 以舌抵上,则会厌能闭其咽矣。四者相交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此四者,乃气与食 出入之门户最急之处。故《难经》言“七冲门”。而会厌之下为吸门,及其为病也,一言可 了。一言者何?曰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太仆注云∶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脉气也;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火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 ,肿胀甚则痹,痹甚而不通则死矣! 夫足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少阴上挟咽。此二者,诚是 也。至于足阳明,下人迎,循喉咙;足太阴,挟咽连舌本;手太阳,循咽下膈足厥阴,循 喉咙之后。此数经皆言咽喉,独少阳不言咽喉。而《内经》言“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何 也?盖人读十二经,多不读《灵枢经中经别第十一篇,具载十二经之正。其文云∶足少阳之正,绕脾入 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散于面, 系目系,合少阳于外也,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 ,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是手少阳三焦之气,与手心主少阴之气相合,而行于喉咙也。 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 相二火独胜,则热结正络,故痛且速也。 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 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咽与舌在其 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单 闭喉 、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 ,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 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项肿 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 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 其微者可以咸软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 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也。至于走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 ,反掌之间 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 治一妇人 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以 针小而锐者砭之 ,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 下,余以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等分细末, 每日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药而不可 使冷服,为龙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 令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大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 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 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一块,调以热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 《铜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 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喉咽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 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