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书名:丹台玉案朝代:明作者:孙文胤时间:公元1637

[卷之二 伤寒门] 水渍法

    (阳毒渐深六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 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 换热稍退。再进阳毒药。 验舌形症。三十六种。 里黑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盛。坚结大肠。金受火制。 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白胎舌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小柴胡汤
    (方见前)
    栀子豆豉汤
    (方见后) 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宜用透顶清神散
    透顶清神散
     当归白芷北细辛猪牙皂角 上为末。等分和匀。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如未 嚏。仍用药再吹。 中焙舌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服凉隔散。大
    大柴胡汤
    (方见前)
    凉隔散
    (方见后) 生舌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色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矣。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化 汤解之升麻葛根汤(方见前)
    化汤
    (方见前) 红星舌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热以侮脾土。将欲发黄 之候。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茵陈五苓散
    (方见后) 黑尖舌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竹叶石膏汤
    (方见前) 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 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承气汤
    (方见前) 人裂舌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服凉隔散。
    凉隔散
    (方见后) 虫碎舌 舌见红色。更有深红色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 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小承气汤
    (方见前) 厥阴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宜理中汤四逆汤
    理中汤
    
    四逆汤
    (方俱见前) 死现舌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生。治者审之。 黄胎舌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也。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凉隔散。加硝黄 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白滚汤调服
    凉隔散 五苓散
    (方俱见前) 黑心舌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 之芒也。速进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十五舌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 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症也。
    白虎汤
    (方见前)
    解毒汤
    (方见后) 十六舌 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之虽恶。宜凉隔散。微表之即退。速 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十七舌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 。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
    解毒汤
    (方见后) 十八舌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于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双 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双解散 解毒汤
    (方俱见后) 十九舌 舌中见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解毒汤
    
    五苓散
    (方俱见后) 二十舌 舌见微黄色者。乃表症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 里双除。临证时当审用之。
    大柴胡汤
    (方俱见前) 二十一舌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 色。为恶症为亢害。鬼邪气深也。宜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二十二舌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白虎汤
    (方见前) 二十三舌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
    (方见前) 二十四舌 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症。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
    益元散
    (方见前)
    五苓散
    (方见后) 二十六舌 舌见黄色。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和解散
     本桔梗甘草(炙各五钱)苍术(三钱)陈皮浓朴(姜制各一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解毒汤。 黄连(一两)黄柏(五钱)黄芩(五钱)山栀(六钱) 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热服
    五苓散
    (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 泽泻(二钱五分)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肉桂(五钱) 上每服六钱。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凉隔散
     生甘草(二钱)连翘(四钱)山栀仁(八钱)大黄(二钱)黄芩薄荷朴硝(各一钱 上作一剂。水二钟。加淡竹叶二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栀子豆豉汤
     栀子(二钱)淡豆豉(五钱) 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
    双解散
    (加解毒汤)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药大黄麻黄连翘芒硝(各五钱)石膏黄芩桔梗( 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各五钱) 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陈汤
     茵陈(五钱)大黄(三钱)山栀仁(二钱) 上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服。
    抵当汤
     大黄(三钱)水蛭糯米炒七枚)虻虫(炒去翅。足七枚)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服。
    十枣汤
     莞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水二钟。枣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二十七舌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隔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
    (方见前) 二十八舌 舌见黄。而色有膈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 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入陷胸汤
    大承气汤茵陈汤抵当汤十枣汤大陷胸汤
    (五方俱见前) 二十九舌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 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大承气汤
    (方见前) 三十舌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 见黑粪亦不治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方见前) 三十一舌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人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 治。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三十二舌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尽。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如 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
    (方见前) 三十三舌 舌见灰色。尖黄而不恶寒者。脉浮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 下之见粪黑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
    (方见前) 三十四舌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以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隔散。
    大承气汤
    
    凉隔散
    (方见前) 三十五舌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 若下利用解毒汤。十救七八也。
    双解散 解毒汤
    (方俱见前) 三十六舌 舌根灰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以凉膈 散解之。十可救二三。大承气汤。
    凉隔散
    (方俱见前) 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要。临症时当细心治之百无一失耳。 灸少阴(少阴吐痢手反不冷反食饮水脉不至者) 少阴即太溪穴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灸关元穴(脏结死症不可攻宜此) 关元穴。在脐下一寸是也。乃少阴任脉之会。 灸期门穴(妇人热入血室咳逆打呃) 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指为率。陷中有动脉是穴。艾炷如小豆大 。灸五七壮妇人热入血室刺之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起针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