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
书名:伤寒论注朝代:清作者:柯琴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一 桂枝汤证下] 桂枝症附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本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后人合 一方,失仲景异道同归之活法。 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不须啜粥。 桂枝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本方去芍药、生姜,加人参(三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炙,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分温三服。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水二升,煮一升,顿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水八升,煮三升,温服一升。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人参(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干姜(五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煮三升,温服。日再服,夜一服。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半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服二升,分温二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本方加浓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 水七升,微火煮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芍药汤∶ 本方加芍药(三两)。 桂枝加大黄汤∶ 本方加大黄(二两),芍药(三两)。 按∶论中无芍药,疑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水六升,煮三升,分温三服。 桂枝加桂汤∶ 本方加桂枝(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蜀漆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四两)牡蛎(五两) 水一斗二升,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甘草(炙)龙骨牡蛎(熬,各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半,温服八合。 上方共一十八首。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 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此非桂枝症,而形似桂枝症,类玉,大宜着眼。 桂枝症以自汗出为提纲。然除头痛发热、恶寒恶风及鼻鸣干呕外,有一件不合桂枝者,即不得以自汗出为 主张矣。此条中脚挛急一件不合桂枝症,盒饭于其不合处推求;而自汗出是合桂枝症,盒饭于自汗出处推求。太 阳有自汗症,阳明亦有自汗症。则心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症,盒饭认为阳明 伤寒,而非太阳中风矣。然症不在表,不当用桂枝;症不在里,不当用承气汤。症在半表半里,法当去桂枝、姜、 枣之散,而任芍药、甘草之和矣。芍药酸寒,用以止烦、敛自汗而利小便;甘草甘平,用以泻心、散微寒而缓 挛急。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反用桂枝汤攻汗,津液越出,汗多亡阳,脚挛急者因而厥逆矣。咽 干、烦躁、吐逆,皆因胃阳外亡所致,必甘草干姜汤救桂枝之误,而先复其胃脘之阳,阳复则厥愈而足温矣。变 症虽除,而芍药甘草之症未罢,必更行芍药甘草汤滋其阴,而脚即伸矣。或胃实而谵语,是姜、桂遗热所致也, 少与调胃承气和之。仗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仍不失阳明燥化之治法耳。问曰∶“六经皆始于足,脚挛急独归 阳明者何?”曰∶“阳明乃血所生病血虚筋急,且挛急为燥症,燥化又属阳明故也。”曰∶“太阳主筋, 所生病非太阳乎?”曰∶“太阳脉盛于背,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行;阳明脉盛于足,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 《内经》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是脚挛当属阳明矣。故头痛、项背强腰脊强,凡身以后者属 太阳;颈动KTKT、脚挛急,凡身以前者属阳明。即如痉病项强急、时发热、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太阳也;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必齿、脚挛急者,阳明也。愚谓仲景杂病论亦应分六经者,此类是与? 自汗、心烦、恶寒,皆阳虚症,独以脚挛急认是阴虚咽干,烦躁,皆阳盛症,独以厥认为亡阳。独处藏 奸,惟仲景独能看破。曰反与,曰少与,是用成方;曰作,曰更作,是制新方。 两若字,有不必然意。 甘草干姜汤∶ 炙草(四两)干姜(二两) 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 芍药(四两)炙草(四两)法如前。 问曰∶“仲景每用桂、附以回阳,此只用芍药、干姜者何?”曰∶“斯正仲景治阳明之大法也。太阳少阴, 从本从标,其标在上,其本在下,其标在外,其本在内。所谓亡阳者,亡肾中之阳也,故用桂、附之下行者回 之,从阴引阳也。阳明居中,故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所谓阳者,胃阳也,用甘草、干姜以回之,从乎中也。 然太少之阳不易回,回则诸症悉解。阳明之阳虽易回,回而诸症仍在,变症又起,故更作芍药甘草汤继之,少与 调胃承气和之,是亦从乎中也。此两阳合明,气血俱多之部,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与他经亡阳之治不同, 此又用阴和阳之法。” 桂枝辛甘,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药,亦能亡阳;干姜辛苦,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阳。以芍药之 酸收,协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则直走阴分,故脚挛可愈。甘草干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 芍药甘草汤得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许其攻表。 上论疑似桂枝症。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