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按》
书名:古今医案按朝代:清作者:俞震篡时间:公元1778年

[卷二] 暑

    孙兆治一姜姓酒家。病久将绝。腹满。不省人事。遍身皆润。两足冷至膝下。诊之。六 脉皆小弱而急。问其所服药。皆阴病药也。孙曰。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小便而腹减。白虎汤邪热而病愈。盖病本伤暑。始则阳微厥而脉小无力。众医遽以阴证治 其病愈厥。不知阴证胫冷。两臂亦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阳微厥也 震按孙公辨证诚妙。然胫冷臂亦冷尚非阴证之确据。须视其冷之微甚。再合兼见之证以 参之。此条因不省人事。难问所苦。姑就阳微厥为辨耳。又有疑者。斯人多服阴病药。何以 不死。既曰暑湿。何以不用桂苓甘露饮。而先用五苓散。五苓有肉桂。与阴病药亦不甚相远 谅系暑证夹阴。前医未为大谬。 滑伯仁治临安沈君彰。自汗如雨不止。面赤身热。口燥心烦。居楼中。当盛暑。帷幕周 密。自云至虚亡阳。服术、附药已数剂。伯仁诊其脉。虚而洪数。视其舌上胎黄。曰。前药 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之。素问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术附之热。其可轻用以犯时 令耶。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家本多汗。加以刚剂。脉洪数则病益甚。悉令撤幔开 窗。初亦难之。少顷。渐觉清爽。为制黄连人参白虎等汤。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稍解。又 兼以既济汤。渴用冰水调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后遍身发疡疹。更服防风通圣散。乃已 朱丹溪治徐三官人。年五十余。六月间。发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朱 曰。此暑病。脉之。皆虚微细弱而数。其人好赌。致劳而虚。遂以人参竹叶汤四苓散。八 震合三案参之。知暑脉必虚必数。虚者暑伤气也。数者暑为热也。但有细与洪之不同。 孙案之小弱而急。急亦数也。数主热。又主虚。故暑病宜凉宜补者多。宜温者诚少。下条之 脉细数而实。指为热药伤血。见解更上一层。 项彦章治一人病甚。医皆以为瘵。束手矣。项诊之。脉细数而实。细数者暑也。暑伤气 脉宜虚。今不虚而反实。乃热伤血。药为之也。以白虎饮之。即瘥。 吴茭山治一妇。冬月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干呕大便欲去不去。诸医皆以虚弱痰 饮治之。用二神补心等药不效。延及半月。吴诊其脉。虚而无力。类乎伤暑。众不然之。究 问病因。妇曰。因天寒换着绵衣。取绵套一床盖之。须臾烦渴。寒热呕吐。绵延至今耳。吴 曰。诚哉伤暑也。盖绵套晒之盛暑。夹热收入笥中。必有暑气尚未开泄。体虚者得之易入。 故病如是。妇曰然。遂制黄连香薷饮。连进二服而愈。 震按此说殊未可信。绵套久收笥中。暑气能有几何。顿令寒热呕吐。烦渴绵延不愈耶。 但脉虚无力。用黄连香薷饮而愈。则诚暑矣。留之作疑案以待试。 汪石山治一儿。年十余岁。色白神怯。七月间。发热连日。父令就学。内外俱劳。循至 热炽。头痛吐泻食少。其父知医。乃进理中汤。吐泻少止。渐次眼合。咽哑不言。昏昧不省 人事。粥饮有碍。手常住阴囊。为灸百会尾。不应。其父来问。汪曰。儿本气怯。又兼 暑月过劳。经云。劳则气耗。又云。劳倦伤脾。虽在暑月。乃内伤证耳。身热者。经云阳气 者。烦劳则张。盖为气本阳和。劳则阳和之气变为邪热矣。头痛者。经云诸阳皆会于头。今 阳气亢极。则邪热熏蒸于头而作痛也。吐泻者。脾胃之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目闭者。盖 诸脉皆属于目。而眼眶又脾所主。脾伤不能荣养诸脉。故眼闭而不开也。咽哑者。盖脾之络 连舌本。散舌下。脾伤则络失养。故不能言也。经云。脾胃者。水谷之海五脏皆禀气 于脾。脾虚则五脏皆失所养。故肺之咽嗌为之不利而食难咽。心之神明为之昏瞀而不知人。 常欲手阴囊者。盖无病之人。阴升阳降。一有所伤。则升者降。降者升。经云。阴阳反作 是也。是以阴升者反降。从其类而入厥阴之囊。阴多阳少。故手欲之也。此皆脾胃之病。 经谓土极似木。亢则害。承乃制也。证似风木。乃虚象耳。不治脾胃之虚。而治肝木之风。 欲求活难矣。且用参、三钱。附子一钱。灌半杯。病无进退。连服三日。神稍清。目稍开 如有生意。食仍难咽。汪诊之。脉皆浮缓。不及四至。汪曰。药病相宜。可去附子再服。 渐渐稍苏。初医或作风热。而用荆、防、芩、连之类。或作惊证。而用牛黄朱砂之类。此 皆损胃之物。岂可轻投。儿今得生幸耳。实赖其父之知医也。 震按发热连日。仍令就学。似乎不避风暑。再感外邪。以致热炽头痛吐泻。及进理中汤 吐泻少止。渐次眼合咽哑。昏昧不言。人必认为受邪既重。误用温补。邪陷难解。则用荆 防、芩、连及至宝丹牛黄丸。皆意中事也。用之而死。仍归咎于理中。冤枉谁辨。石山 独从平素之色白神怯。病中之内外俱劳起见。作内伤虚证治。其议论皆有精义。至阳和之气 变为邪热。及阴阳反作等训。学人书诸绅可也。 江应宿治其岳母。年六十余。六月中旬。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头痛如破。 脉虚豁。二三至一止。投人参白虎汤三帖。渴止热退。惟头痛。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良愈 又治孙子华赴试南都。六月初旬。梦遗畏寒惊惧。重裘浓被。取汗过多。身热。六脉 滑数无力。与清暑益气汤。次日舌强。语言不清如癫。目瞪不识人。江曰。此为暑风。与人 参白虎汤加胆星僵蚕秦艽天麻竹沥姜汁、渐愈。数日后。舌心黑如墨。与黄连解 毒汤、凉膈散。不退。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又一人瘦长而脆。暑月过劳。饥饮烧酒。遂身热汗出。昏懵语乱。江视之。脉皆浮小而 缓。按之虚豁。曰。暑伤心。劳伤脾也。盖心藏神脾藏意。二脏俱伤。宜有是证。法宜清 暑益脾。用八物汤麦冬山栀陈皮。十余帖而愈。 震按江公三案。平正可法。其第二案解毒凉膈不应。换犀角地黄汤始愈。又知同一凉药 亦有对与不对之别。 张路玉治金鲁公。触热劳形。醉饱不谨后受凉。遂发热头痛。胀满喘逆。大汗如蒸。面 赤戴阳。足冷阳缩。脉弦数无力。曰。此伤暑夹食而复夹阴也。与大顺散一服。不应。转胀 急不安。因与枳实理中加浓朴、大黄。是夜更衣二次。身凉足暖而痊。 震按此案于不谨后受凉。及戴阳阳缩足冷汗多且喘。最易认作阴证。其辨在发热头痛胀 满与阴证不合。要知不谨之前。尚有醉饱之病因也。大顺散不应。转加胀满。病情易辨矣。 更衣二次而痊。设误服白通四逆奈何。 又按张洁古云。动而得之者。为中。为阳证。静而得之者。为中暑。为阴证。以暑 二字析作两项。殊属不然。夫夏之暑。犹冬之寒冷也。指为阳。指暑为阴。亦将派冷作 阳。派寒作阴耶。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明以时令别其病名耳。 病暑之有阴有阳。一如伤寒之有阴有阳。大顺散、冷香饮子之类。实为纳凉食冷。因避暑而 受寒。固暑月之阴证也。非中暑也。所以罗谦甫治参政商公泄泻、完颜小将军斑衄二案。俱 用热药。俱不名之曰中暑。吴球治暑月远行之人。直曰中寒。恐后世误以热药治暑。乃举 病因以称之。诚为名正而言顺。故以动静分阴阳则可。以暑分阴阳则不可。惟以脉证辨阴 阳。斯可矣。近阅临证指南。每用滑石芦根通草白蔻杏仁等药。以暑气从鼻吸入。 必先犯肺。故用轻清之药。专治上焦。其西瓜翠衣、鲜荷叶、及荷叶边汁、鲜莲子绿豆皮 丝瓜叶、银花露、竹叶心等。皆取轻清以解暑邪之上蒙空窍。不犯中下二焦。殊有巧思。 盖暑病必究三焦。非比伤寒温病矣。若来复丹、大顺散。案中偶一见之。又足征暑天阳证居 多。阴证原少耳。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