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山草部] 黄连
苦寒,
无毒。产川中者,
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
吴楚为下。治
心脏火生用。治肝
胆实火,
猪胆汁炒。治肝
胆虚火,醋炒褐色。治
上焦火,酒
炒。
中焦火,
姜汁炒。
下焦火,盐水炒。
气分郁结
肝火,煎
吴茱萸汤炒。
血分块中伏火,同
干漆末炒。
食积火,
黄土拌炒。解
附子、
巴豆、
轻粉毒,忌
猪肉。
《
本经》主
热气目痛伤泪出,
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
阴中肿痛。
发明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浓,降多升少,入
手少阴、
厥阴。苦入心,寒胜热,黄连
、
大黄之苦寒以导
心下之
实热,
去心窍
恶血。仲景九种
心下痞、五等
泻心汤皆用之。泻心者
,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下痢胃口
虚热口噤者,黄连、
人参煎汤,时时呷之,如吐再饮
。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
止泻痢,故血
痢以之为君。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罔顾
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至于
虚冷
白痢,及先泻后痢之
虚寒证,误用致死者多矣。诸痛疡疮,皆属
心火。眼暴赤肿痛不可
忍,亦属心火。兼挟
肝邪俱宜黄连、
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
及肠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
祛湿热也。妇人阴中肿痛,亦是
湿热为
患,尤宜以苦燥之。
古方治痢
香连丸,用黄连、
木香。
姜连散用
干姜、黄连。
左金丸用黄连
、
吴茱萸。治
消渴用
酒蒸黄连。治
口疮用
细辛、黄连。治
下血用黄连、葫蒜,皆是寒因热用
,
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
之气乎。
医经有久服黄连、
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
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近代庸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
实火。若
虚火而妄
投,反
伤中气,
阴火愈逆上无制矣。故
阴虚烦热、
脾虚泄泻,五更
肾泄,妇人产
后血虚烦热
、小儿痘疹
气虚作泻,
及行浆
后泄泻,并皆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