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书名:医学心悟朝代:清作者:程国彭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一 医门八法] 论温法

    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然有当温不温误人者 即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 量其证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 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 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证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湿侵淫,四肢拘急,发为痛痹, 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邪热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 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 不知渴,又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指,色似烟熏,形如槁木,近之无 声,望之似脱,甚至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唇、口、齿、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为真热假 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更有郁热内蓄,身反恶寒;湿热 胀满,皮肤反冷;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 数,阳乘阴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候,此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令伤风,则温而解 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温药不止 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 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 以白通汤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 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 言,《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书曰∶益心之阳,寒亦通行,滋肾之阴,热 之犹可是也。然而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 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辛辣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 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证,始用温药,里寒顿 除,表邪未散,复传经络,以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热中者,容或有之。借非斟酌时宜 对证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者,继以温药贼之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 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是不可以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阳气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则温剂宜 重,且多服亦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阴虚失血之症,不能用温者,即 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其人矣。若论其证,寒之重者,微 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 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 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术辅之,是以屡 用屡验,无有差忒,此温之贵量其证也。 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然亦有时当盛暑,而得虚寒极 重之证,曾用参、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时从证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然亦有阳 明证,蒸热自汗,谵语烦躁口渴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之际,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 不宜太过耳。此温之贵量其时,而清剂可类推已。 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且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又曰∶阳明君子,苟有 过,人必知之,诚以知之而即为补救,犹可言也。不思药以疗病,及转而疗药,则病必增剧 而成危险之候,又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殆;承气入胃,阴盛以败。安危之机,祸如反掌,每 多救援弗及之处,仁者鉴此,顾不痛欤!吾愿医者,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 于中正,俾偏阴偏阳之药,无往不底于中和,斯为善治。噫!可不勉哉!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