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
书名:时病论朝代:清作者:雷丰时间:公元1882年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温疟

    经谓∶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至春不发,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 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如是者,阴虚阳盛,阳盛则热矣。 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又谓∶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 温疟。温疟之证,先热后寒,其脉阳浮阴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宜清凉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 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宜清热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 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此与香岩论温病,当刻刻护阴之说,不相悖也。凡 有变证,仿春温风温、温病、温毒门中之法可也。 或问∶温疟得之于冬,发之于夏,何不列于温病之门,或附于热病之后,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 就温字而言,当列于彼,就疟字而论,当附于此,欲使学人,知诸疟有先热后寒,有先寒后热,有寒多热少, 有寒少热多,有独热不寒之各异也。又问∶《金匮》论温疟,谓身无寒但热,今先生论中谓先热 后寒,得毋有违仲景乎?曰∶先热后寒者,遵《内经》之训也。《金匮》谓无寒但热,定系传写之讹。殊 不知但热无寒,乃瘅疟也,不可不为分辨。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