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
书名:辨证录朝代:清作者:陈士铎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之六] 燥症门(十五则)

    阴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如淋,此非小肠之燥,乃心 液之燥也。夫久战而不泄者,相火旺也。然而相火之旺,由于心火之旺也。盖君火一 衰,而相火即上夺其权,心火欲固,而相火欲动;心火欲闭,而相火欲开。况心君 原思色乎,毋怪其精之自降矣。然心之衰者,亦由肾水虚也。肾旺者,心亦旺,以 心中之液肾内之精也。精足则上交于心,而心始能寂然不动,即动而相火代君以行 令,不敢僭君以夺权,故虽久战而可以不泄精。虚则心无所养,怯然于中,本不可 战,而相火鼓动亦易泄也。至于心君无权,心甫思色,而相火操柄矣。久之心君既 弱,而相火亦不能强,有不必交接而精已离宫,又不能行河车逆流之法,安能复回 于故宫哉?势必闭塞溺口,水道涩如淋而作痛矣。治法必须补心,仍须补其肾水, 少佐以利水之药,则浊精自愈矣。方用化精丹∶ 熟地(二两)人参(五钱)山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麦冬(一两)牛膝(五钱) 白术(一两)生枣仁(五钱)沙参(一两)水煎服。一剂而涩痛除,二剂而淋亦止矣。 此方人参以生心中之液,熟地、山茱、沙参以填肾中之阴,麦冬以益肺金,使 金之生水,则肾阴尤能上滋于心;又得生枣仁之助,则心君有权,自能下通于肾, 而肾气既足,自能行其气于膀胱;又得白术利腰脐之气,则尤易通达;复得牛膝、 车前下走以利水,则水窍开,而精窍自闭,何患小肠之燥涩乎。心液非补肾不化, 精窍非补肾不闭,倘单用利水逐浊之味,何能取效哉。 此症用生液丹亦妙。 熟地(二两)山茱萸人参生枣仁茯神(各五钱)北五味(二钱)丹皮丹参(各三钱) 水煎服。 阴已痿弱,见色不举,若强勉入房,以耗竭其精,则大小便牵痛,数至圊而不 得便,愈便则愈痛,愈痛则愈便,人以为肾火之燥也,谁知是肾水之燥乎。夫肾中 水火,两不可离,人至六十之外,水火两衰,原宜闭关不战,以养其天年,断不可 妄动色心,以博房帏之趣,犯之多有此病。至于中年人患此病者,乃纵色竭精,以 致火随水流,水去而火亦去,一如老人之痿阳不可以战矣。倘能慎疾而闭关,亦可 延年。无如其色心之不死也,奋勇争斗,或半途倒戈或入门流涕,在肾宫本不多精, 又加畅泄,则精已涸竭,无阴以通大小之肠,则大小肠干燥自然两相取给,彼此 牵痛也。上游无泉源之济,则下流有竭泽之虞,下便则上愈燥而痛生,下痛则上愈 燥而便急。治法必须大补其肾中之水,然不可仅补其水,而必须兼补其火,盖水得 火而易生也。方用润涸汤∶ 熟地(二两)白术(一两)巴戟天(一两)水煎服。 此方用熟地以滋肾中之真阴,巴戟天以补肾中之真阳,虽补阳而仍是补阴之剂, 则阳生而阴长,不至有强阳之害。二味补肾内之水火,而不为之通达于其间,则肾 气未必遽入于大小之肠也。加入白术以利其腰脐之气,则前后二阴无不通达,何至 有干燥之苦,数圊而不得便哉。 此症用天一汤亦效。 地骨皮玄参芡实(各五钱)山药牛膝丹皮(各三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 水煎服。 人有日间口燥,舌上无津,至夜卧又复润泽,人以为阳虚之燥也,谁知是阴畏 阳火之燥,而不交于阳乎。夫阳旺则阴衰,阳衰则阴旺,口燥之病,阴阳两虚之症 也。然夜燥而日不燥,乃阴气之虚,日燥而夜不燥,乃阳火之旺。夫肾中之水,阴 水也。舌上廉泉之水,乃肾水所注,肾水无时不注于廉泉之穴,则舌上不致干枯, 胡为阳火遽至于烁竭哉。且肾水一干,则日夜皆当焦涸,何能日燥而夜不燥乎?此 症盖阳火甚旺,而阴水尚未至大衰,然止可自顾以保其阴,不能分润以济其阳,于 是坚守其阴于下焦,不肯上交于阳位,自然上焦火炽而口燥也。治法不必泻阳火之 旺,惟补其真阴之水,则水足以济阳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治之。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山药(五钱)丹皮泽泻茯苓(各三钱)麦冬(一两)五味(一钱) 水煎服。连服数剂自愈。 此方专补肾水,加麦冬、五味以补肺,肺肾相资,则水尤易生,阳得阴而化, 亦阳得阴而平。阴既相济,阳又不旺,安得口之再燥哉。 此症用灌舌丹亦佳。 熟地麦冬(各一两)沙参地骨皮(各五钱)水煎服。 人有作意交感,尽情浪战,阴精大泄不止,其阴翘然不倒,精尽继之以血者, 人以为火动之极,谁知是水燥之极耶。夫肾中水火,原两相根而不可须臾离者也。 阴阳之气彼此相吸而不能脱,阳欲离阴而阴且下吸,阴欲离阳而阳且上吸也。惟醉 饱行房,乱其常度,阴阳不能平,于是阳离阴而阳脱,阴离阳而阴脱,两不相援, 则阳之离阴甚速,阴之离阳亦速矣。及至阴阳两遗,则水火两绝,魂魄且不能自主, 往往有精脱而死者。今精遗而继之血,人尚未死,是精尽而血见,乃阴脱而阳未脱 也。使阳已尽脱,外势何能翘然不倒乎。救法急须大补其肾中之水,俾水生以留阳 也。然阴脱者,必须用阳药以引阴,而强阳不倒,倘补其阳,则火以济火,必更加 燥涸,水且不生,何能引阳哉?不知无阴则阳不得引,而无阳则阴亦不能引也。法 宜用九分之阴药,一分之阳药,大剂煎饮,水火无偏胜之虞,阴阳有相合之功矣。方 用引阴夺命丹∶ 熟地(八两)人参(一两)北五味子(三钱)沙参(二两)肉桂(一钱)水煎服。一剂而 血止,二剂而阳倒,连服四剂,始有性命。再将前药减十分之七,每日一剂,服一月平复如故。 此方用熟地、沙参以大补其肾中之阴,用人参以急固其未脱之阳,用五味子以敛 其耗散之气,用肉桂于纯阴之中,则引入于孤阳之内,令其已离者重合,已失者 重归也。倘不多用补阴之药,而止重用人参、肉桂,虽亦能夺命于须臾,然而阳旺 阴涸,止可救绝于一时,必不能救燥于五脏,亦旦夕之生而已。 此症用三仙膏亦神。 熟地(五两)人参(二两)丹皮(一两)水煎服。 人有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人以为火起于心, 谁知是燥在于心乎。夫心属火,然而心火无水,则火为未济之火也。既济之火,则 火安于心宫;未济之火,则火郁于心内。火郁不宣,则各脏腑之气不敢相通,而津 液愈少,不能养心而心益燥矣,何能上润于口舌哉。开裂、生点必至之势也。治法 大补其心中之津,则心不燥而口舌自润。然而徒补其津,亦未必大润也。盖心中之 液,乃肾内之精也。肾水上交于心,则成既济之火,补肾以生心,乌可缓哉。方用 心肾两资汤∶ 人参(三钱)茯神(三钱)柏子仁(一钱)炒枣仁(三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 熟地(一两)丹参(二钱)沙参(三钱)山茱萸(三钱)芡实(三钱)山药(三钱)菟丝子(二钱) 水煎服。连服十剂,夜卧安而口中生津,诸症尽愈。 此方心肾同治,补火而水足以相济,补水而火足以相生。故不见焦焚之苦,而 反获渥之欢也。 此症夜清汤亦效。 人参麦冬(各一两)甘草(一钱)柏子仁菟丝子(各三钱)玄参炒枣仁(各五钱) 黄连(三分)水煎服。 人有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此燥在于肺也。《内经》云∶夏伤 于热,秋必病燥。咳嗽吐痰,皮肤不泽而动喘,皆燥病也。议者谓燥症必须补肾, 肾水干枯而燥症乃成。然而此燥非因肾之干枯而来,因夏伤于热以耗损肺金之气, 不必去补肾水,但润脾而肺之燥可解。虽然脾为肺之母,而肾乃肺之子,补脾以益 肺之气,补肾而不损肺之气,子母相治而相济,肺气不更加润泽乎。方用子母两濡汤∶ 麦冬(五钱)天冬(三钱)紫菀(一钱)甘草(三分)苏叶(五分)天花粉(一钱) 熟地(五钱)玄参(三钱)丹皮(二钱)牛膝(一钱)水煎服。一剂气平,二剂嗽轻,连服十剂 痰少而喘嗽俱愈。 此方肺、脾、肾同治之方也。方名子母两濡,似乎止言脾肾也,然而治脾治肾,无非治肺也。 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 此症用宁嗽丹亦佳。 麦冬(二两)五味子(二钱)天冬(三钱)生地(一两)桑白皮(二钱)款冬花紫菀 桔梗(各一钱)甘草(五分)牛膝(三钱)水煎服。 人有两胁胀满,皮肤如虫之咬,干呕而不吐酸,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气 之燥乎。夫肝藏血者也,肝中有血,则肝润而气舒;肝中无血,则肝燥而气郁。肝 气既郁,则伏而不宣,必下克脾胃之土,而土之气不能运,何以化精微以生肺气乎。 故伤于中则胀满、呕吐之症生;伤于外则皮毛拂抑之象见。似乎肝气之逆,而实乃 肝气之燥也。肝燥必当润肝,然而肝燥由于肾亏,滋肝而不补肾,则肝之燥止可少 润于目前,而不能久润于常久,必大滋乎肾,肾濡而肝亦濡也。方用水木两生汤∶ 熟地(一两)白芍(一两)茯苓(三钱)柴胡(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三分)神曲(五分) 白术(三钱)甘菊花(二钱)枸杞子(二钱)牛膝(三钱)玄参(三钱)水煎服。二剂而肝血生, 四剂而肝燥解。 或谓肝燥而用白芍、熟地濡润之药,自宜建功,乃用白术、茯苓、柴胡、神曲 之类,不以燥益燥乎?不知过于濡润反不能受濡润之益,以脾喜燥也。脾燥而不过 用濡润之药,则脾土健旺,自能易受润泽而化精微。否则纯于濡润,未免太湿矣。 脾先受损,安能资益夫肝经,以生血而解燥哉。用燥于湿之中,正善于治燥耳。 此症用濡木饮亦效。 白芍(一两)熟地川芎(各五钱)柴胡香附炒栀子神曲(各五分)白豆蔻(一粒) 水煎服。 人有口渴善饮,时发烦躁,喜静而不喜动,见水果则快,遇热汤则憎,人以为 胃火之盛也,谁知是胃气之燥乎。夫胃本属土,土似喜火而不喜水。然而土无水气, 则土成焦土,何以生物哉?况胃中之土,阳土也,阳土非阴水不养。胃中无水断难 化物,水衰而物难化,故土之望水以解其干涸者,不啻如大旱之望时雨也。且人静则 火降,人动则火起,内火既盛,自索外水以相救,喜饮水而恶热汤,又何疑乎。第 燥之势尚未至于热,然燥之极必至热之极矣。治法解燥须清热也。方用清解汤∶ 玄参(一两)生地(五钱)甘菊花(三钱)天花粉(三钱)茯苓(三钱)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沙参(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烦躁除,再服四剂,口渴亦解,再服四剂, 全愈。 此方平阳明胃火者居其半,平少阴相火者居其半。盖阳明胃火必得相火之助, 而势乃烈。虽治燥不必泻火,然土燥即火炽之原,先平其相火,则胃火失势,而燥 尤易解,此先发制火,乃妙法也。 此症用润土汤亦效。 玄参生地(各一两)甘草(一钱)地骨皮(五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人有肌肉 消瘦四肢如削,皮肤飞屑,口渴饮水,人以为风消之症,谁知是脾燥之病乎。盖脾燥由于肺燥, 而肺燥由于胃燥也。胃燥必至胃热,而胃热必移其热于脾,脾热而燥乃成矣。夫脾为湿土,本 喜燥也,何反成风消之症乎?脾最惧者肝 木也,木能克土,肝怒胃火逃窜,见胃火之入脾,即挟其风木之气以相侮,脾畏肝 木不敢不受其风,风火相合,安得而不燥乎。脾燥而何能外荣,是以内外交困,而 风消之症成。方用散消汤治之。 麦冬(一两)玄参(二两)柴胡(一钱)水煎服。四剂口渴止,八剂肢肤润,二 十剂不再消也。 此方润肺而不润脾,何脾消之症能愈?以症成于肺,故润肺而脾亦润也。方中 加柴胡于二味之中,大有深意。柴胡最抒肝气,肝抒则肝不克脾,脾气得养。况又 泻其脾肺之火,火息而风不扬,此脾燥之所以易解,而风消不难愈也。 此症用丹白生母汤亦效。 白芍生地(各一两)丹皮(五钱)知母(一钱)水煎服。 人有目痛之后,眼角刺触,羞明喜暗,此胆血之干燥也。夫胆属木,木中有汁, 是木必得水而后养也。胆之系通于目,故胆病而目亦病矣。然而胆之系通于目,不 若肝之窍开于目也。目无血而燥,宜是肝之病而非胆之病。然而肝胆为表里,肝燥 而胆亦燥矣。胆与肝皆主藏而不泻,胆汁藏而目明,胆汁泻而目暗。盖胆中之汁, 即胆内之血也,血少则汁少,汁少即不能养胆养目矣。治法不可徒治其目也,亟宜 滋胆中之汁,尤不可止治其胆,更宜润肝中之血,而胆之汁自润,目之火自解矣。 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一两)柴胡(一钱)甘菊花(三钱)白蒺 藜(一钱五分)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目痛之疾自除,再服四剂而羞明喜暗之病去。 四物汤补血,补肝中之血也,补肝而胆在其中矣。且四物汤尤入心肾,心得之而 濡,不来助胆之火;肾得之而泽,不来盗胆之气。心肝肾全无干燥之虞,而胆岂独 燥乎?所以服之而奏功也。 此症用甘风丹荆汤亦效。 丹皮(一两)防风(五分)荆芥(五分)甘菊花(五钱)水煎服。 人有双目不痛,瞳神日加紧小,口干舌苦,人以为心火之旺也,谁知是心包之 干燥乎。夫目之系通于五脏,不止心包之一经也。瞳神之光,心肾之光也;心肾之 光,心肾之精也。然而心之精,必得肾之精,交于心包,而后心肾之精始得上交于 目。盖心君无为,而心包有为也。所以心包属火,全恃肾水之滋益。肾不交于心包,即 心包不交于心,火无水济,则心包无非火气,干燥之极,何能内润心而外润目乎? 然则瞳神之紧小,皆心包之无水,由于肾水之干枯也。补肾以滋心包,乌可缓哉。 方用救瞳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甘菊花(三钱)玄参(一两)柴胡(五分)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山药(三钱)丹皮(五钱)水煎服。 此方乃肝肾同治之法也,心包无水,不治心包而滋肝肾者,以肝乃心包之母也。 肝取给于外家,以大益其子舍,势甚便而理甚顺,紧急之形,不化为宽大之象哉。 此症用菊女饮亦效。 女贞子(一两)甘菊花(五钱)麦冬(五钱)水煎服。 人有秋后闭结不能大便,此燥伤肺金,而大肠亦燥,非大肠之火也。盖肺与大 肠相为表里,肺燥而大肠不能独润。且大肠之能开能阖者,肾气主之也。肾足而大 肠有津,肾涸而大肠无泽。是大肠之不燥,全藉乎肾水之相资也。然肾水不能自生, 肺金乃肾之母,肺润则易于生水,肺衰则难于生水,肾水无源,救肾不暇,何能顾 大肠哉。治法惟补肺肾,而大肠自润矣。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山药(三钱)山茱萸(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 麦冬(一两)北五味(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自通。 切戒用大黄芒硝以开结也。盖此病本伤阴之症,又加劫阴之药,重伤其阴, 必成为阳结之症,使腹中作痛,百计导之而不得出,不更可危哉。何若大补其肺肾 之阴,使阴足而阳自化之为得耶。 此症用冬归汤亦效。 麦冬当归(各二两)水煎服。 人有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人以为膀胱之热结,谁知是肺燥而膀胱 亦燥乎。夫膀胱之能通者,由于肾气之足,亦由于肺气之足也。膀胱与肾为表里, 而肺为水道之上游,二经足而水有源流,二经虚而水多阻滞。况干燥之至,既亏清 肃之行,复少化生之气,膀胱之中纯是干枯之象,从何处以导其细流哉。此小便之 不通,实无水之可化也。治法不可徒润膀胱,而亟当润肺;尤不可徒润夫肺,尤当 大补夫肾。肾水足而膀胱自然滂沛,何虞于燥结哉。方用启结生阴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车前子(三钱)薏仁(五钱)麦冬(五钱)益智仁(一钱) 肉桂(一分)沙 参(三钱)山药(四钱)水煎服。 此方补肾而仍补肺者,滋其生水之源也。补中而仍用通法者,水得补而无停滞 之苦,则水通而益收补之利也。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 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此症用柏桂生麦汤亦效。 麦冬(一两)黄柏(三钱)生地(五钱)肉桂(三分)水煎服。 人有消渴饮水,时而渴甚,时而渴轻,人以为心肾二火之沸腾,谁知是三焦之 气燥乎。夫消症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三焦之火炽也。下焦火动,而上、中二 焦之火翕然相从,故尔渴甚。迨下焦火息,而中、上二焦之火浮游不定,故又时而 渴轻。三焦同是一火,何悉听于下焦之令?盖下焦之火,一发而不可遏,故下焦之 火,宜静而不宜动,又易动而难静也。必得肾中之水以相制,肾旺而水静,肾虚而水 动矣。天下安有肾足之人哉,肾水虚而取资于水者又多也。水亏奚能制火乎?火动 必烁干三焦之气,则三焦更燥,势必仰望于外水之相救,以迅止其大渴也。欲解三 焦之渴,舍补肾水何法哉。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茯苓(五钱)山药(五钱)丹皮(一两)泽泻(五钱)麦冬(一两) 北五味子(二钱)水煎服。十剂渴轻,二十剂渴解,三十剂全愈。 六味治肾,更加麦冬、五味以治肺者,非止清肺金之火也。盖补肺以助肾水之 源,肺旺而肾更有生气矣。肾水旺,足以制下焦之火,下焦之火不动,而上中二焦 之火乌能兴焰哉。 此症用二丹汤亦妙。 丹皮丹参玄参(各五钱)茯苓柏子仁(各三钱)水煎服。 人有大病之后,小肠细小不能出溺,胀甚欲死,人以为小肠之火,谁知是小肠 之干燥哉。夫小肠之开阖,非小肠主之也。半由于膀胱,半由于肾气,故小肠之结, 全在膀胱之闭,而膀胱之闭,又成于肾气之闭也。盖肾水竭而膀胱枯,故小肠亦燥 而成结耳。治法必须大补肾中之水,而补水又必补肺金之气,以膀胱之气化,必得 肺金清肃之令以行之也。肺气旺而水流,而后助之利水之药,则肾气开而小肠亦开 也。方用治本消水汤∶ 熟地(二两)山茱萸(一两)麦冬(一两)车前子(五钱)五味子(二钱) 茯苓(五钱)牛膝(三钱)刘 寄奴(三钱)水煎服。一剂水通,再剂肠宽,小便如注矣。 此方不治小肠,专治肺肾,肺肾不燥,小肠之燥自润矣。 此症用广泽汤亦效。 麦冬(二两)生地(一两)车前子刘寄奴(各三钱)水煎服。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