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录》
书名:辨证录朝代:清作者:陈士铎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之十三] 大肠痈门(三则)

    人有腹中痛甚,手不可按,而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知 是大肠生痈耳。大凡腹痛而足不能伸者,俱是肠内生痈耳。惟大肠生痈,亦实有其 故,无不成于火,火盛而不散,则郁结而成痈矣。然而火之有余,实本于水之不足, 水衰则火旺,火旺而无制,乃养成其毒而不可解。然则治之法,又何必治火哉,壮 水以治火,则毒瓦斯自消。方用清肠饮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一两)麦冬(一两)元参(一两)生甘草(三钱) 薏仁(五钱)黄芩(二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少止,二剂而足可伸,再二剂而毒尽消矣。 此方纯阴之物,而又是活血解毒之品,虽泻火实滋阴也。所以相济而相成,取 效故神耳。倘不益阴以润肠,而惟攻毒以降火,则大肠先损,又何胜火毒之凌烁哉。 毋怪愈治而愈不能效也。 人有大肠生痈,右足不能伸,腹中痛甚,便出脓血,肛门如刀割,此肠痈已经 溃烂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虽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炽而然者,又 不可因其不能食而弃之也。大凡生此各种痈疮,俱以有胃气为佳,无胃气,毋论阴 毒阳毒多不可救。故治阴疽之病,断以扶胃气为第一法,而少加之败脓祛毒之药, 则正气无伤而火毒又散。今大肠痈破,而致饮食不思,则胃气已尽绝,大危之症也。 不急补胃,惟治痈,必死之道也。方用开胃救亡汤人参(一两)金银花(二两)山药(一两)生甘草(三钱)薏仁(一两)元参(一两) 白术(一两)山羊血(研末,一钱)水煎调服。一剂胃开,二剂脓少,三剂痛止,四剂全愈。 此方全去救胃,而败脓祛毒已在其中。妙在金银花虽治毒而仍滋阴之药,为疮 家夺命之物,军乃至仁至勇之师,又得参、术以补助其力,即散毒尤神。山羊血止 血消渴且善通气,引诸药入痈中解散之,乃乡导之智者也。合而治之,则调合有人, 抚绥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奏功如神乎。自然胃气大开,化精微而辅输于大肠也。 倘胃气未伤,服之尤奏功如向,万勿疑畏不用此方,枉人性命耳。 人有大肠生痈,小腹痛甚,淋漓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痿黄四肢 无力,自汗盗汗,夜不能卧,人以为火盛生痈也,谁知水衰不能润肠耳。夫大肠 之能传导者,全藉肾水灌注。今因醉饱房劳,过伤精力,大泄其精,遂至火动而 水涸,又加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 而成痈也。然则生痈之先,本是肾水不足,痈溃之后,又复流其水,是因虚而益虚 矣。若作久毒治之,鲜不变为死症,必须大补其肾水,而并补其脾胃之气,则脾胃 化精,生水更易,枯涸之肠一旦得滂沱之润自然淹足,不必治痈而痈已化,气血足 而肌肉生也。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之。 熟地(二两)山药(八钱)牡丹皮(六钱)山茱萸(八钱)茯苓(三钱)泽泻(一钱) 人参(一两)黄(五钱)麦冬(一两)水煎。连服数剂,腹痛止而精神健,前症顿愈。 此方六味以补肾水,加人参、麦冬、黄以补脾胃之土,土旺而肺气自旺。肺 与大肠为表里,且又为肾之母,自然子母相需,表里相顾,故奏功如神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