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针灸门] 辨陷下则灸
针经云。
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
言
陷下者。
阳气下陷。入
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
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也。为冬寒大王。
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
脏
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此明陷入
阴水之中是也。难
经云。
热病在内。取阳之
气穴。为阳陷入
阴中。取气
通天之
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病者。以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
烦逆。
追虚逐实。血
散脉中。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
伤筋。血难复也。又曰。脉浮、宜
以汗解。因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胜。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
火逆也。脉
浮热甚。
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
唾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按明
堂针
经各条下。所说
禁忌明矣。
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
邪气在内。脉浮者。邪
气
在表。
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证之禁忌。若表见
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
欲覆浓衣裳。
恶寒。手足厥。
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阳气
下陷故也。若
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黄
咽干。
嗌干。
口干。舌上黄赤。时渴
咽嗌痛。皆
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
鼻
不闻香臭。
鼻流清涕。眼脸时痒。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
弦紧者。是阴伏其阳也。虽
面赤亦宜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
脑痛恶寒者。虽面
赤宜灸
风府穴。如带遍脑痛。更
恶风者。邪在
少阳。宜灸
风池。兼灸风府。然
艾炷不宜大。
但如
小麦粒。一七壮足矣。若多艾注。大防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