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朝代:清作者:张志聪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三]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要者。诊度奇恒之要。经终者。六经之气已终。盖奇恒之道。论五脏三阴阴阳合并而成六。是其生五。其 终六也。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此承上章而复问也。)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伯言春者。 天气始开。地气始泄。而人气在肝。肝主东方寅卯木也。夫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盖以六十日而气在一脏为首。五脏相 通。而次序旋转者也。)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三月四月。天地之气正盛。而人气在脾。辰巳二 月。足太阴阳明之所主也。)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生长之气。从地而升。故肝而脾。脾而直上于巅 顶也。岁六甲而以五月六月在头者。只论五脏也。故曰奇恒五中。又曰章五中之情。按奇恒之道。论五脏之神气。五脏 者。三阴之所主也。人气在头者。厥阴督脉会于巅。与五脏合而为三阴也。三之气。乃少阳相火所主。相火者。即厥 阴包络之火也。)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始杀者。气始肃杀也。申酉二月属金。而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 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收藏之气。从天而降。肺属干金而主天。为心脏之盖。故秋冬之气。从肺而心。心而肾 也。少阴主冬令。故先从手少阴而至于足少阴。王氏曰。火墓于戌。)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冰复 者。一阳初复也。地气合者。地出之阳。复归于地。而与阴合也。肾主冬藏之气。故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 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此言五脏之气。外循于皮肤络脉分肉而环转也。夫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 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度人脉者。言人之脉气。从奇恒之势。而有阴阳顺逆也。度脏者。度五脏之气。从内膈而外 出。不可逆刺以伤其脏也。度肉度筋度俞者。度五脏之气。外循于分肉俞络之间。各有浅深。而四时刺法不同也。度 阴阳气尽者。言五脏之气。合于三阴三阳。而各有经终也。散俞、络脉之俞穴也。分理、分肉之腠理也。盖春气生升于 外。故当于散俞溪谷之间而浅刺之。血出则脉气通而病止矣。如逆之甚者。深取之而传导其气。轻者不待传气而即环转 矣。夫经俞络脉溪谷。各有三百六十五穴。皆脏腑之气所游行。是以四时之刺。或在皮肤。或在俞穴也。针经曰。刺之 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 道毕矣。是以四时之刺。必候其气至之所在而刺之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络俞者。孙络之 俞。见于皮肤之间。盖夏气浮长于外。而更宜浅刺者也。若尽传其气。则反闭其环转之机。而痛病于下矣。盖言经随气 转。夏时之气。浮越于外。气至即止。而不宜太过。此反结上文之义也。伤寒论曰。脏腑相连。其痛必下。言经气逆于 上。病必痛于下。谓其经络上下之相通也。)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刺逆从论曰。秋气在皮肤。盖七月 八月。人气在肺。而肺主皮毛。是以或上或下。皆宜刺皮肤。循于肉理。神气变转而脉即循行矣。神者。五脏之神。即 转而不回之神气也。)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俞窍。诸俞之穴窍。更深于散俞。而近于筋骨者也。分 理者。分肉之腠理。乃溪谷之会。溪谷属骨。而外连于皮肤。是以春刺分理者。外连皮肤之腠理也。冬刺俞窍于分理者。 近筋骨之腠理也。盖冬气闭藏。而宜于深刺也。直下者。循经而下针。欲深而留之也。散下者。循络而下针。言病之轻 者。不必太深也。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也。)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此总结上文。 而言四时之刺法。各有浅深之所在也。)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厥阴 心主主脉。无故而损之。故脉乱。血气外溢。故令人气微也。少阳主骨。厥阴不从标本。从少阳中见之化。故入淫骨髓 也。病不在夏分。故病不能愈。肝气仍逆。故令人不嗜食。肝主春生之气。故又且少气也。)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 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者也。荣卫气血。所以濡筋骨。利关节。病在肝而反伤 其肺。是以筋挛。血气环逆。故令人气逆而转为咳嗽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春主生升。冬主闭藏。春刺冬分。反导其血气内着。故令人腹胀。 肝主语。故又且欲言语也。病不愈者。言四时所主之脏病不愈。又且者。言不惟病不愈而又有此证也。)夏刺春分。病不 愈。令人懈惰。(三月四月。人气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 之。(五月六月。人气在心主包络心主言。心主不能代君行令。故心中欲无言。经曰。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 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夏刺秋分。则阳气入而与阴相搏。故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 愈。令人少气。时欲怒。(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盖夏月阳气外张。而反逆归于 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气善怒也。)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主下降。刺春 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四时刺逆从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夏分。病不已。 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气在皮肤气分。刺夏分之络脉。则气不外行。故令人益嗜卧。肺藏魄。经云。魂魄飞扬。使 人卧不安喜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冬主闭藏。而反伤之。则血气内散。故令人寒栗也。)冬刺春分。 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春令所以泄冬藏之气也。人卧则气归于阴。而反泄之。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气行 于阳则目张。行于阴则目瞑。眠有所见者。目不得瞑也。)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主闭藏。夏令浮长。 气应藏而使之外泄。故发为诸痹。痹者闭也。气留闭于外而为痛也。)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肾藏津液。肺乃 水之化原。故善渴也。此言五脏之气。随时而升浮降沉。非五脏经脉之谓也。)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此言五脏之 神气。从内膈而外达于胸胁。从胸胁而环转于形身。故不可逆刺其膈。以伤其脏焉。内膈上连于胸。中连于腹。下连于 胁。脏气从此而外出。故曰。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反之者。逆刺其所出之 神气也。)中心者环死。(环者。一周时也。盖日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一昼一夜。日环转一周。故至周转而气终也。) 中脾者五日死。(五日者。土数终也。)中肾者七日死。(天乙生水。地六成之。七日者。生成之数终也。)中肺者五日死。 (天数五。地数五。肺属干金而主天。脾属坤土而主地。故皆死于五日也。只言四脏而不及肝者。或简脱也。杨元如曰。 五脏经脉。俱不上循于头。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曰五月六月。人气在头。抑厥阴之气。不从胸胁外出。而直上于头 与。)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五脏六腑之气。俱从内膈而外出于胸胁。故刺中膈者。皆为伤 中。一岁死者。尽五行六气之终而死也。按内膈上连胸之鸠尾。中两分于腹上。下连两旁季胁。后连脊之十一椎。刺中 膈者。即不中脏速死。其中脏腑之气。皆为所伤矣。行针者慎诸。莫子晋曰。此复兼六腑之气而言。即阴阳合并之义。 盖中脏气者死之速。中腑气者死之迟。)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避五脏者。 避五脏神气之所出也。五脏之气。所从而出者。膈与脾肾处也。膈者。胸膈之上。鸠尾处也。脾处者。胸骨两分之下。 交腹之处也。肾处者。两胁之下也。言五脏之气。从膈外出。旋转不回。若反刺之。是逆其气而伤其脏矣。)刺胸腹者。 必以布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音激。此言刺胸腹者。 宜微针而浅刺之。勿使有伤膈气也。、定也。以布定着于胸腹。乃从单布上刺之。盖欲其极浅也。不愈而复刺者。言 其至浅而或不得其气也。肃、静也。言气之难得。宜肃静其针以候焉。摇针者。刺之泻法也。肿乃邪实。故宜摇针以泻 其邪。经刺勿摇。守其正也。此补泻之法。刺之要道也。)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此论脏腑阴阳之合并也。 所论五脏之气者。三阴之所主也。三阴之气。与三阳交并。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合于十二经脉。内络脏腑。外络形身。 外内出入。循环无端。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不知并合。诊故不明。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当知五行而生 三气。三而三之。合为六气。六六之气。以应十二经脉。一经之气已终。是不复阴阳相贯。而环转无端矣。)岐伯曰。太 阳之脉。其终也。戴眼皮折。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音契音纵。戴眼、目上视也。反折、背反张也。 、手足屈伸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挟脊抵腰中。手太阳之脉。循臂上肩。至目外。太阳主筋而为诸阳主 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之经气已绝。是以筋脉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牵引也。手太阳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 绝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HT绝系。绝系一日 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HT音琼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也。少阳主骨。诸节皆属 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经络篇曰。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诸节皆痛。HT、目惊貌。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 。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绝系、目系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 甲木之气外脱也。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夫阳生于阴。色生于气。是以六经之气终而先见于色。)阳明终者。口目动作。 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闻木音则惕然 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 也。荣卫者。中焦水谷之所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心之华在面。面黑者。水气上乘。火气灭而水气脱矣。齿长而垢。骨气泄也。腹胀闭而上下不通者。心肾水火之气并 绝。而不能上下交通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 皮毛焦而终矣。(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 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痞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 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 也。(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足厥阴肝脉喉咙。入颃颡。其下者。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厥阴 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遗溺。善溺者。肝气下泄也。心烦者。包络之气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 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三阴三阳之气终也。按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化生天之六气。五行生五脏。六气合六经。是六经之气。五脏之所生也。故曰诊要者。诊五行相生之要。经 终者。阴阳之气有终。盖言人之生于五行而终于六气也。莫子晋曰。地之五行。合天之十干。天之六气。合地之十二 支。此皆天地阴阳。互相生化之道。)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