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此篇论
六气主
司天于上。
在泉于下。
五运六气运化于中。
间气纪步。为加临之六气以主时。五六相合以三十年为一
纪。再纪而为
一周。故名
六元正纪大论。
黄帝问曰。
六化六变。
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六化、谓
司天在泉。各有六气之化。六变、谓
胜制之变也。胜复者。谓
五运之气。亦复其岁。有相胜制。而治之不全也。甘苦辛咸酸淡。谓
五味所资。
生化有浓薄。
成熟有多少。先后之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也。此承上章而言司天在泉之气。胜制其五运。五运之气。制胜
其司天在泉。今欲调之正味。
使气运和平。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盖尽人
事以救天地之
淫邪。故谓之正纪大论。)夫五运之化。或从
五气。或逆
天气或从天气而逆
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
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
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
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五运、谓
五行之化运。或从五气者。谓敷和
升明审平静顺之纪。五运
和平。与六气无犯也。或逆天气者。如丙子丙午岁。
火运司天。而
行水运。甲辰甲戌岁。
水运司天而行
土运也。或从天
气。或从地气者。太过而从天化者三。不及而
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
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凡此二十四岁。
与天地相符。与地气相合也。或逆地气。或逆天气者。除
天符岁会之年。而与司天在泉之气不相合也。或相得或不相得
者。谓
四时之气。如
风温春化同。热曛
夏化同。清露秋化同。云雨
长夏化同。冰雪冬化同。此
客气与
时气之相得也。如
主气不足。客反胜之。是客气与时气之不相得也。通天之纪。从地之理。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者。使司天在泉之气。
上下和平也。天地升降。不失其宜者。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天地之更用。无失其宜也。和其运。调其化。使五运宣行。
勿乖其政者。调和五运之气。宣行德化。勿乖其政令也。夫五运六气。有德化政令之和祥。必有淫胜郁复之变易。今欲
使气运和平。须以五味折之资之。益之抑之。故曰调之正味。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以味而调其气也。从逆者。谓资
之益之者从之。折之抑之者当
逆取也。张玉师曰。以上五篇。论天地气运。有
自然之
盛衰。此下二篇。论用人力以调
其不和。故此篇曰正纪。下编曰至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
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五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
神明之府也。令、善也。谓能调其
气运。得令终而无殄灭之患。垂永久而无变易之灾。)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
其类序。分其
部主。别其宗司。昭其
气数。明其政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
水火土。营运之
数。
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类者。甲己类
天干。
子午类
地支。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各有其序。所谓先立其年是也。部主者。
厥阴之上。
风气主之。
少阴之
上。
热气主之。以六气为六部。各主岁而主时也。宗司者。谓五运五行。为
运气之宗主。
正化者。
热化寒化。雨
化风化。
所谓以明其气是也。营运之数者。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临御之化者。六气有司天之
上临。有在泉
之下御。有
四时之主气。有加临之客气也。明其气数。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矣。)
帝曰。
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辰戌
岁主太阳司天。)
太阳(司天)
太角(化运)
太阴(在泉)壬辰壬戌(壬为阳年。岁木太过。故主太角。)其运风。其化鸣紊启
坼。其变
振拉摧拔。其病
眩掉目瞑。(紊音文坼音册。此节专论太角之化运。后节始论司天在泉。及间气加临之六气。鸣。
风木声。紊。繁盛也。启坼。木发而开坼也。风木太过。故其变振拉摧拔。眩掉目瞑。皆风木之为病。倪仲宣曰。五
运内合
五脏。病在肝。故证见于目。后五运仿此。)
太角(初正)少征
太宫少商太羽(终)
(
灵枢经曰。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又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
阳别。寒与热
争。是
五音主子午之二至。卯酉之二分。
土位中宫。而分王于四季。故五音合五行之化运。按木火土金水。后天之五行
也。天地开辟。而
五方五时。皆属后天之气。故以太角
木运为首为正。次太征。次太宫
太商太羽。五运相袭。终期之日。
周而复始。此五音之主岁也。初者岁之首。终者岁之终。以角下注初字。羽下注终字者。盖每岁仍以角木主春。征火主
夏。商金主秋。羽水主冬。土居中宫而主长夏。此五音之主时也。故其运风。其化鸣紊启坼。其运热。其化
喧暑郁燠。
此论主岁之运。统司一岁之气。而四时又有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故曰风温春化同。热曛夏化同。燥清秋
化同。冰雪冬化同。此主岁之气。与时气之相得也。如水运之岁。至夏而热。火运之岁。至冬而寒。又如水运之岁。至
夏而寒。火运之岁。至冬而热。或从
岁运。或从四时。此
岁气与时气之不相得也。甲丙戊庚壬
五阳年主太。乙丁己辛癸
五阴年主少。以丁壬木运为初正。故以壬辰壬戌太阳司天之岁为运首。次丁卯丁酉之
少角。壬寅壬申之太角。自太而少。
少而太。从壬而丁。丁而壬。皆以木运为首。水运为末以主岁。木运为初。水运为终以主时。张玉师曰。司天在泉之六
气。总归于阴阳
精气。似属
先天之水火。五运之化。始于丹苍素元之气。经于五方之分。盖天地开辟。而后分五方五
时。故五运属后天之五行。)
太阳太征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征。
(
戊癸化火。戊为阳年。主火运太过。故为太征。火运太盛。而寒水上临。火得承制。则炎烁已平。而无亢盛之害。
故与正征之岁相同。正征之岁。乃
火运临午。所谓岁会。气之平也。金西铭曰。午属少阴
君火。火运临午。是
二火相
合。其热更盛。而反为平岁者。何也。曰。此论地支之主岁。与
运气相合。故曰岁会。非司天之上临也。岁有
十二辰。
子午为经。
卯酉为纬。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主岁亦然。故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
金运临酉。
水运临子。以运气上临于
岁辰。非司天上临于运气也。午者。盛阳之阴也。
阳盛而
阴气加之。故为平岁。如水运临子。
阴盛而
一阳承之。皆得承
制之为平也。卯酉亦然。)其运热。其化暄暑
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
热郁。(热者。火之气。暄暑郁燠。火之化也。
火运太过。故其变炎烈沸腾。郁、郁蒸也。火热太过。故为热郁之病。玉师曰。火运上临太阳。故热郁。)
太征(戊)
少宫(己)太商(庚)
少羽(辛终)少角(丁初)(戊主火运太过。故为太征。以太征居上
者。尊主岁之气也。四时之气。始于角木。故从丁之少角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从少而太。太而少。
自上而下。下而复上也。余运仿此。)
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甲戌岁会。(甲属
阳土。故为太宫。
土运临四季。为岁会。四季者。辰戌丑未岁也。)
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
下重。(云雨
昏瞑埃。乃湿土之气。故其运阴埃。后节曰。其运阴雨。
柔润重泽。土之化也。土运太过。故其变震惊飘骤。湿重。
脾病也。)
太宫(甲)少商(乙)太羽(丙终)太角(壬初)少征
(从壬之太角。起初运以主春。角生癸火。火生甲土。土生乙金。金生丙水。盖从壬而癸。复从癸而甲也。)
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
胸满。(庚主
金运太过。故
为太商。商主秋金。故其运凉。其化萧。
金气太盛。故其变肃杀凋零。燥背胸满。皆肺部之病。
肺俞在
肩背。
胸中乃
肺之宫城。瞀、目垂貌。
经脉篇曰。肺
是动病。甚则交两手而瞀。皆太盛而目伤也。)
太商(庚)少羽(辛终)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宫(己)
(丁接
上节所终之丙。辛接下节初起之壬。五运之
十干。皆连续不断。)
太阳太羽太阴丙辰丙戌天符。(辰戌太阳寒水司天。丙乃水运。与司天之气相合。故为天符。)其运寒。其化
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
病大寒留于
溪谷。(寒者。水之气。凝惨栗冽。水令之化也。水运太过。故其变冰雪霜雹。
变、盛极而变易也。
肾主骨。
大寒留于溪谷者。溪谷属骨。运气与
脏气相合而为病也。)
太羽(丙终)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宫(甲)少商(乙)
(主岁之气。太过者三年。皆从壬起。
壬癸甲乙丙。不及者三年。皆从丁起。丁
戊己庚辛。俱横以观之。六岁一周
而复起也。主时之气。阳年从壬起初。而终于丙。阴年从丁起初。而终于辛。俱竖以观之。一
太一少。而递相沿袭。因
以主岁之气。提出于上。故止于角下注初。羽下注终。当知每岁皆应角木主春。火主夏。商金主秋。羽水主冬。若另
立一主时之图。是皆以角为首也。学人以意会之。容易了然。不必多赘图象。玉师曰。司天之气。以间气主时。乃加
临之客气也。五运之气。以余气主时。乃四时之主气也。)凡此太阳司天之政。
气化营运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
虚。
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
镇星。其谷玄。其政肃。其令徐。
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
少阳中治。
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
北极。
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
寒湿之气。持于
气交。民病
寒湿。发
肌肉萎。足痿不收。
濡泻血溢。(此统论六气之主岁而主时也。主岁者。司天在泉。主时者。主气客气。六气虽
各有
分部。而司天之气。又为一岁之主。故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夫子午寅申辰戌为
六阳年。气主太
过。
丑未卯酉巳亥为六阴年。气主不及。凡主岁主时之气。太过之年。皆先天时而至。不及之年。皆后天时而至。故曰运太
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太阳寒水司天。故天气肃。太阴湿土在泉。故地气静。寒临
太虚。故阳气不能章其
政令。水土合德。故上应辰星镇星。其谷主元者成熟。感司天在泉之气。所谓
岁谷是也。肃者。天之政。徐者。地之
令也。泽无阳焰者。谓
阴中之
生阳。为寒水所抑。盖
二之气。乃少阴君火主气。因寒政大举。故必待时而后发。待时者。
至
五之气。少阴间气司令而后发。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司天之
所胜也。少阳中治者。少阳
相火主
三之气。而又为寒水
加临。是以时雨乃涯。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加临客气之所胜也。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加临
之
三气主寒水。四之主气属太阴。是以寒水之气。至三气止。而交于
四气之太阴也。太阴所至为云雨。雨朝北极者。在
泉之气。运化于上也。泽流万物者。湿土之气。周备于下也。寒敷于上者。太阳寒水之在上也。雷动于下者。少阴之火
气。在太阴之右。至五气而始发也。寒湿之气。持于气交者。上下交互也。民病肉萎濡泻诸证。皆寒湿之气。发而为病
也。此节总论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有四时之主气。有加临之客气。以
五常政论之图象推之。六气之次序。了然在目矣。)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
温病乃作。
身热头痛。
呕吐。
肌腠疮疡。(此分论加临之间气。间气者
纪步。而初气始于少阳。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
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草乃早荣者。
长气盛也。春始交而大温。故民病厉。温病乃作。为身热头痛。
呕吐疮疡。)二之气。
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
火气遂抑。民
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二之气。
阳明金气加临。故
大凉反至。化炎热为清凉于岁半之前。故云反。民乃惨者。寒凉之气。在于气交之中。草乃遇寒者。
寒气之在下也。中
下寒凉。而上临之火气始抑。盖谓司天间气。皆从下而上也。
气郁中满者。阳气遏抑于内也。寒乃始者。谓司天之寒气。
自二之气乃始。此司天之气。又为间气之所胜也。)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
热中。痈疽。
注下。
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司天寒水之气。加临于三气。故其时天政乃布。而寒气行。雨乃降也。夏时应热。而反为寒气加
临。故民病寒而内反热也。痈疽瞀闷。皆
火郁之病。勿治将自焚矣。)
四之气。
风湿交争。
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
病大热
少气。肌肉萎。足痿。
注下赤白。(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风化为雨者。
加临之气。从时而化也。夏秋之交。湿土主气。故乃长乃化乃成。盖夏主长。秋主成。而长夏主化也。民病大热少气者。
风热之病也。肉萎足痿者。湿土之气也。注下赤白者。
湿热之
交感也。按以上论司天之气。及主时之气。皆为加临客气
之所胜。此论加临之风木。又从湿土之气化而为雨。是
主客之气。互相盛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欲明岁运之
精微。
又当随时审气。随气论时。若固执于文言。何异按图索骥也。张玉师曰。风木之气旺于春。今加临于四气。是为秋金所
制。故从时气之化。)五之气。
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二气之少阴君火。为寒凉所加。至五气而复治。故
阳气复化。即所谓泽无阳焰。火发待时。而雷动于下也。火气复化。故草乃长。湿土之气。主岁半以下。故乃化。五之主气。系阳明秋金。故乃成。
火郁发之。故民乃舒。)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
埃昏郊野。民乃
惨凄。寒风
以至。反者孕乃死。(在泉之气。临于终气。故地气正而湿令行。阴凝太虚者。太阴之气。运于上也。埃昏郊野者。湿土
之化。布于下也。民乃惨凄者。阴湿之气。行于中也。易曰。至哉
坤元。
资生万物。土主化育虫。而人为虫之长。
如寒风以至。是土为风木反胜。故主胎孕不成。此谓非时之邪。而胜主时之气。与至
真要大论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
大义相同。张玉师曰。太阳终三之气。而雨乃降。是司天寒水之降于下也。太阴主终之气。而阴凝太虚。是在泉
湿气
之布于上也。上下之气。互相交感者也。故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
纪毕矣。当知司天之气。始于下而主于上。在泉之气。始于上而主于下。上者下行。下者上行。又非上者上而下者下也。)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苦乃火味。火能温寒。苦能胜湿。凡此太阳司天之岁。乃寒湿主气。故宜燥之以胜湿。温之以胜
寒。所谓调之正味而使上下合德也。下文曰食宜同法。)必折其郁气。先资其
化源。(化源者。谓五运为六气之生源。折
其郁气者。折其致郁之气也。如太征之岁。太阳司天。则火运受郁矣。太羽之岁。太阴在泉。则水运受郁矣。故当燥之
以折太阴之土气。温之以折太阳之
寒邪。六气同义。玉师曰。下文云。五运之气。郁极复岁。即此郁也。)抑其运气。扶
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凡此太阳司天之岁。运气皆主太过。故当抑其淫胜之气。而扶其
所不胜。如太角之岁。风
木淫胜。则土受其制矣。是当抑其风木之胜。扶其土之不胜。如太征之岁。火运太过。则金气受其制矣。是当抑其火之
太过。扶其金之不胜。所谓和其运。调其化。无致暴过。而致生民疾也。后少阳少阴岁相同。)食岁谷以全其真。避
虚邪
以安其正。(岁谷者。元之谷。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食之以全天地之
元真。虚邪者。谓反胜其间气之邪。如太阳司
天之岁。初之气乃少阳相火。而寒反胜之。是寒邪淫胜其初气矣。二之气乃阳明燥金。而热反胜之。是
热邪淫制其二气
矣。四之气乃厥阴风木。而清反胜之。是
燥邪制胜其四气矣。五之气乃少阴君火。而寒反胜之。是热邪制胜其五气矣。
是谓
四畏。必谨察之。故曰食
间谷以辟虚邪。邪去则正自安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
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
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此论五运之气。与司天在泉。各有同异。而
气味之多少。亦各有所制也。适、酌也。酌其
气之同异而制之也。同寒湿者。谓太羽太宫
主运。是与司天在泉之寒湿相同。故当多用燥热之气味以
制化。盖用燥以制
湿。用热以化寒也。如太征太角太商主运。是与寒湿之气各异。又当少用燥湿之气以化之。盖用湿以滋燥热之气。用燥
以制风木之邪。同者气盛。故宜多之。异者气孤。故少制之也。)
用寒远寒。
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此论司天在泉。及间气加临之六气。各有
寒热温凉之宜。而又当无犯者也。如太阳
司天。是当用热以温之。而初之气。乃少阳相火用事。又当远此少阳之热。而后可用热也。如少阴在泉。是当用寒以清
之。而四之气。值太阳寒水用事。又当远此太阳之寒。而后可用寒也。温凉同义。药食同法。所谓时与六位是也。有假
者反常。是谓
邪气反胜。又不必远寒而远热矣。如太阳寒水司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而天气反寒。是当用热而不必远
热矣。如少阴君火在泉。四之气乃太阳寒水。而天气反热。是当用寒而不必远寒矣。所谓天气反时。则可根据时是也。反
是者皆为民病。所谓加临之时气也。此篇论调其正味。以和气运之不和。如以苦燥之温之。所以治司天在泉之太过也。
折其郁气者。折司天在泉之
胜气也。抑其运气者。抑运气之太过也。食岁谷以全其真者。全天地之
真气也。避虚邪以安
其正者。安纪步之
正气也。适气同异者。酌五运六气之异同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者。调上下左右之六气也。假者反
之。
逆治四时不正之气也。盖天地阴阳之气。有德化之祥。有政令之章。有胜复之作。有变易之灾。人居
天地气交之中。
能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运宣行。勿乖其政。安其屈伏。以平为期。庶暴过不生。
苛疾不起。此
圣人随时
养生之大道也。)
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纪也。(卯酉。阳明司天。)
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丁主少角。则木运不及。故金之
清气胜之。有胜必有复。火来复之。故为清热胜
复同者。谓清热之气。与风气同其运也。)同
正商。(岁木不及。而上临阳明。所谓
上商与正商同。)丁卯岁会。(木运临
卯。是为岁会。)丁酉。其运风清热。(不及之运。常兼胜复之气。风、运气也。清、胜气也。热、
复气也。少运皆同。)
少角(初正)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
(岁以木为首。故为初正。从丁起少角。丁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而终。)
阳明少征少阴寒雨胜复同。(寒者。寒水之气。雨者。湿土之气。寒胜少征。土来复之。)同正商。(
伏明之纪。
上商与正商同。)癸卯癸酉。(癸主少征。卯酉主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其运热寒雨。(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
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从壬起太角。而生少征之
癸水。水生甲土。土生乙金。金生丙水而终。)
阳明少宫少阴风凉胜复同。(土运不及。风反胜之。清凉之金气来复。)己卯己酉。(
甲己化土。甲主土运太过。
己主土运不及。)其运雨风凉。(太阴所至为云雨。雨乃土之运气。风为胜气。清为复气。因
运气不及。故胜复之气同其
化。)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征
从丁而起少角。丁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而终。
阳明少商少阴热寒胜复同。(热胜少商。寒气来复。)同正商(
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乙卯天符。(乙主
金运。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运气与司天之气相合。是名天符。)乙酉岁会。
太乙天符。(金运临酉。是为岁会。金运之岁。
上见阳明。是为天符。岁会合天符。名曰太乙天符。又名曰
三合。三合者。司天运气年辰三者之相合。)其运凉热寒。(运
气为凉。胜气为热。复气为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太宫
从太角起壬木而生征。征生太宫。宫生少商。商生太羽而终。
阳明少羽少阴雨风胜复同。(雨乃胜气。风乃复气。)辛卯少宫同。(辛主水运不及。而土得以乘之。故宫音半
同其化。按木运不及。乃阳明之辛卯辛酉。太阴之辛丑辛未。厥阴之辛巳辛亥。太阴司天之岁。乃太阳在泉。水得助而
旺。厥阴司天之岁。木
气上临。土受木之制。辛酉岁乃
金水相生之年辰。故只言辛卯岁也。夫五音皆有不及。而独言宫
音者。以土位中宫。而乘于四气也。故曰五运之气。根于中而运于外。根于中者。根于中宫之土。而运化于四方也。)辛
酉辛卯。其运寒雨风。(寒为运气。雨为胜气。风乃复气。)
少羽(终)少角(初)太征少宫太商
提少角少羽于上者。论主岁之气也。太少之岁。皆以角为始而羽为终。角下注初。羽下注终者。论主时之气也。一
太一少。皆以角为始而羽为终。后四气准此。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卯酉主
岁运不及。凡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皆后天时而至。)天气急。地气明。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金令在上。故天气劲急。君火在下。故地气
光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阳明
在上。君火在下。故阳热盛而物燥坚。)淳风乃治。
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
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
(主时之初气。乃厥阴风木。凡太过之岁。客气盛而多从客气。不及之岁。客气弱而兼从主气。是以淳风乃治。从初气
风木之化也。阳明燥金司天。厥阴风木主气。故风燥横运。流于气交。横者。谓主客之气。交相纵横。气交者。终于岁
半之前。而交于岁半之后也。二气之主客。乃君相二火。三气之主客。乃阳明少阳。故多阳少阴。云趋雨府者。土之湿
气。蒸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盖四之气。乃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加临。故曰云趋雨府。湿化乃敷。司天之燥金。
终三之气。而交于四气之寒水湿土。是以燥极而泽。)其谷
白丹。(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者。所谓岁谷是也。)间谷命太
者。(间谷者。感左右之间气而成熟。间气者。在司天在泉左右之四气也。如阳明在上。则左太阳。右少阳。阳明主少。
而太阳少阳主太。故曰间谷命太者。盖言在左右之太者为间谷也。太阳之下。是为厥阴。少阳之下。是为太阴。感此四
气而成者。是谓间谷。只言在上之太。而不言在下之二气者。盖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故举此在上之太。而在下之
二气可知矣。以五常政大论之圆图轮转观之。则六气之太少。了然在目矣。玉师曰。不及之岁。而曰间谷命太者。则太
过之岁。又当云间谷命少者。如太阳在上。则左厥阴。右阳明。太阳主太。而左右之厥阴阳明主少。书不尽言。学人当
引而伸之。)其耗白甲品羽。(此言五类之虫。感司天在泉之气。而少有生育也。耗、少也。散也。曰白、曰文、曰品者。
谓感司天之气。不过文彩品格之虫。少有生育。非若运化之蕃息也。如金运之岁。其虫介。概言三百六十之介虫。皆感
金运而生。今感司天之金气。止白甲者生。而余色之介虫
不育也。倪仲宣曰。六气只言少而不言太。又不及于太阴。何
也。曰。太过者其气暴。不及者其气徐。如
运气太过。有相胜制。则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故不言其太也。又如厥阴阳
明司天。皆感
生长收成之气。故胎运易于生成。如太阴司天。则寒水在泉。水湿相合。全无生长之气。则虫类艰于孕育。
故不言及太阴也。如上章论太阳在泉。虫不育。太阴在泉。鳞虫不成。即此意也。此句盖言五类之虫。皆感五运之气
而生。如敷和之纪。其虫毛。
发生委和之纪。其虫毛介。虽岁运有太过不及。而皆生息蕃振。如感司天之气。不过少有
生育。若运气太过。有相胜制。并其不生不育矣。故曰耗者。言所育既少。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此注当与上章岁有胎
孕不育节合看。)金火合德。上应
太白荧惑。其政切。
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
嗌塞。寒热发暴。
振栗癃闭。(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光明。清切者。金之政。
急暴者。火之令。君火在泉。是以蛰虫不藏。流水不冰。民病嗌塞振栗诸证。皆感燥热之气而为病也。)清先而劲。毛虫
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清先而劲者。言司天之气。盛于岁半以前。热后而暴。谓在泉之气。淫于岁半以后。毛虫
死。介虫殃者。又受司天在泉之胜制而死也。故曰。各有胜。各有制。各有生。各有成。谓五运六气。各有生成。各有
胜制。五运之胜。能制其六气。而六气之胜。又能制其五运。制则不生不育。或不静而死也。故止于阳明节列此四句。
盖欲使后学知运气之互相胜制。类而推之。)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阳明少阴之气皆主
躁。故其发躁。如火胜金于岁半之前。则水复火于岁半之后。是以胜复作。而岁时之气大乱矣。气交者。司天在泉之气。
上下相交。玉师曰。持于气交。则无胜复。)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
中热胀。面目浮
肿。
善眠。
鼽衄。嚏欠。呕。
小便黄赤。甚则淋。(地气迁者。谓岁前在泉之终气。交更于今之初气。余运仿此。夫卯酉
岁初之客气。乃太阴湿土。故阴凝而雨化。下文曰。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气始肃者。谓主时之初气。乃厥阴也。
阴凝于外。则阳郁于内。故民病
热胀便赤诸证。面目
浮肿善眠者。湿土之为病也。鼽衄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二之气。
阳乃布。民乃舒。物乃
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阳气得以敷布。故民乃舒。物得长气而生荣。
如厉大至。则民善暴死。盖谓二火相交。臣位君上故也。)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
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司天之金气加临。故天政布。凉乃行。三之主气。乃少阳相火。故燥热交合。三气终而交于四气之寒水湿土。故燥极
而泽。燥湿水火相交。故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
暴仆。振栗
谵妄。少气
嗌干。引饮。及为
心痛。痈肿疮疡。疟
寒之疾。
骨痿血便。(四之加临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太阴湿土。故寒雨降。岁半以后。乃少阴君火主气。反为寒湿
相加。故民病振栗谵妄。嗌干
便血等证。皆因寒凝于外。火郁于内故也。经云。
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及为
心痛者。乃寒邪内凌君火也。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时
眩仆。又曰。诸痈肿
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也。)五之气。春
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厥阴风木加临于五气。故春令反行。草得
生气。故乃生荣。少阴之郁。得木气而舒达。故
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
康平。其病温。(少阴君火之气。加临于终气。故在泉
之阳气。得以舒布。而冬之时候反温。冬气温暖。故蛰虫不藏。流水不冰。地气舒畅。故民乃康平。其有
灾眚。当主病
温。所谓
冬温病也。冬温之病。与
伤寒大异。玉师曰。冬伤于寒。今感
温热而为病。故与伤寒异。)故食岁谷以安其气。
食间谷以去其邪。(岁谷者。白丹之谷。感天地之气而生。气者。元真之气也。间谷者。感间气而生。如初之气宜食白。
二之气宜食白丹。四之气宜食
丹元。五之气宜食丹苍之谷。邪者。反胜其间气之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
(宜咸以清君火之热。宜辛以润阳明之燥。宜苦以泄
内郁之火。汗之以解在外之寒。清之以消内入之邪。散之以解冬温
之气。)安其运气。无使受邪。(运气不及。故宜安之。无使邪胜。)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折其司天在泉之气。以资五
运之化源。)以寒热
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
地化。(寒以清在地之火热。热以制司天之燥金。同者多之。
异者少之。故以寒热之轻重。而少多其制。如少征少角之运。同少阴之热者。多以天化之清凉以制之。如少商少宫少羽
之运。同阳明之清者。多以地化之火热以制之。天化者。燥金之清凉。地化者。在泉之火热。按至真要大论曰。
风淫所
胜。平以清凉。是风同热化。当以清凉平之。)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
假者反之。此
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阳明清凉之气司天。是宜用温热矣。如二之气乃君相二火。又当远此六
十日而用温热。少阴君火之气在泉。是宜用寒凉矣。如四之主客乃寒水湿土。又当远此六十日而后可用寒凉。有假者。
谓四时之寒热温凉。非司天在泉及间气之正气。又当反逆以治之。此调和天地阴阳之道也。反此者。乱司天在泉之经常。
扰间气阴阳之纪步。)
帝曰。善。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太角厥阴壬寅壬申。其运
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
掉眩。支胁
惊骇。(壬主木运太过。
寅申少阳司天。厥阴在泉。运气与太阳太角相同。但其病少异。盖木与水土相合。其病在
血分。木与风火相合。其病在
气分。
本经曰。诸
风眩掉。皆属于肝。又曰。东方
肝木。其病
发惊骇。)
太角(初正)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阳太征厥阴戊寅天符。戊申天符。(戊主火运太过。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天与之会。故
天元册曰天符。)
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盛之极也。)其病上热郁。血溢
血泄。心痛。(火运上临少阳。故为此诸病。)
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柔者土之德。润泽、湿之化也。太阴
所
至为雷霆。骤注
烈风。气变之常也。)其病
体重。肿。
痞饮。(感大宫之运而为脾病也。按太过之运气有三。三五十五。
为民病少有异同。盖以司天在泉之气化少异故耳。学人以意会之。)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
少阳太商厥阴庚寅庚申。同正商。(岁金太过。而司天之火制之。则金气已平。故与正商之岁同。)其运凉。
其化雾露清切。(金气和平。故曰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
肺脉出胸中。俞在肩背。)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征少宫
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皆太羽之运化。)其病寒浮肿。(寒水之
病。)
太羽(终)太角(初)少征太宫少商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寅申岁主太过。六气皆先天时而至。)天气正。(此申明天地阴阳之气。交相感
召。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夫苍丹素元之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故曰寒暑燥
湿风火。天之阴阳也。
三阴三阳上奉之。是三阴三阳在下。而六气之在上也。是以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
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正、中也。天气正者。谓少阳司天。而气化行于气交之中。盖以三阴三阳在下。故虽主
司天。而
气下行于中也。下节厥阴司天。而曰地气正者。谓少阳在泉之气。而亦行于中。盖少阳为厥阴之中见也。再按
厥阴不从
标本。从中见少阳之化。故凡此
厥阴之政。诸同
正岁。气化营运同天。谓厥阴同少阳天气正地气正之诸岁。而
厥阴之气。营运同少阳天气之在中。盖以少阳司天。则厥阴在中。少阳在泉。则地气在中。少阳为厥阴之中见也。厥阴
在泉。则地气在中。厥阴司天。则天气亦在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化也。能明乎司天在泉及左
右间气。再于上
下气交
中求之。斯得运化之微妙。)地气扰。(厥阴在泉。故地气扰。下文曰。厥阴所至为挠动。为
迎随。
行令之常也。)风及暴
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火风之气也。)阴行阳化。雨乃时应。(谓厥阴之气上行。而从少阳之化。故雨乃时应。盖少
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此德化之常也。)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上应二星倍明。)其谷丹苍。(感司天在泉之气
而成熟者。)其政严。其令扰。(严者。火之政。扰者。风之令也。)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
并起。(风热参布者。
少阳厥阴之气。交相参合。而布于气交之中。云物沸腾者。地气上升也。太阴横流。凉雨并起者。
蒸溽而为雨也。按厥阴风木。上从司天之化。故太阴湿土从之。即风气下临。黄起土用之义。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民病
寒中。外发疮疡。内为
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风热之
气在外。则寒湿之气在内。是以外发疮疡。内为寒中泄满。故圣人遇此之候。和其寒热。而不使外内交争。往复出入也。
如外内往复交作。则为寒热之疟。泄聋呕吐者。风热之气乘于内也。上怫肿色变者。寒湿之气乘于外也。)初之气。地气
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
目赤。
咳逆头痛。
血崩胁满。
肤腠中疮。(杀叶帅。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是以风摇候温。草木得生长之气而早荣也。杀、降也。
少阳司天。而又值君火主气。故虽有时气之寒来。而不能杀二火之温热也。血溢目赤。咳逆肤疮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
胸胁不利。
头痛身热。
昏愦脓疮。(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是以司天之火气反郁。而白埃四起。云趋雨府。皆湿土之气化也。厥阴
风气。虽上从少阳。而亦不能胜其雨湿。风火气盛。得阴湿以和之。故民乃康。其有灾眚。则病热郁呕吐。昏愦脓疮诸
证。皆因阴湿凝于外。而火热郁于内也。)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
呕鼽衄。渴。嚏欠
喉痹。目赤。善暴死。(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故天政布。主时之气。亦属少阳。故炎暑至。雨乃涯
者。太阴横流也。民病热中。血溢鼽衄嚏欠诸证。感风火之气也。二火相交。风热并至。故善暴死。)四之气。凉乃至。
炎暑
间化。
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
身重。(加临间气。乃阳明清凉之气。故凉乃至。白露降。少阳之火。与风热之
气。交于气交之中。故炎暑间化。风热主岁。而遇此清凉。故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者。感主时湿土之气也。)五之气。
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
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五之间气。乃太阳寒水。故阳热去而寒乃来。
以秋冬之交。而行
闭藏之冬令。故气门乃闭。宜周密以避寒邪。曰圣人。曰君子。盖言圣贤之随时调养。以和其气。是
以暴过不生。苛疾不起。)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霜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厥
阴风木主终气。故风乃至。地气正者。厥阴从中见少阳之化也。万物遇生气而反生。地气反上升而霜雾以行。以闭藏之
时。而反行发生之令。故其病关闭不禁。心痛者。
肾气上乘于心也。夫
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原。故肾为本。肺为末。
阳气至冬而归藏于
肾脏。今反上乘于肺。故咳。)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运气太过。故当抑之。所不胜者。如壬年角运太过。则土气不胜。戊年火运太过。则金气不胜。故宜抑其太过。赞助
其所不胜。折其郁气者。如庚寅庚申岁。少阳司天。则商运受郁矣。甲寅甲申岁。厥阴在泉。则宫运受郁矣。是当折其
致郁之气。先取二运之化源。折抑其太过。赞助其不胜。是以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暴者。谓太宫太商之运气主太过。
而反受其郁。故其过暴。暴者为病甚。故曰苛。)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宜咸以制少阳之火。宜辛
以胜风木之邪。厥阴从少阳之火化。是子泄其
母气矣。故又宜用酸以补之。渍者。上古用
汤液浸渍以取汗。渗之泄之者。
以清火热之在中。渍之发之者。以散
风邪之外袭。)观气
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寒温者。
谓五运之寒温也。如太角太征之岁。运气与司天在泉之风热相同者。多用寒凉以清之。如太宫太商太羽之岁。运气与司
天在泉之气异者。则少之。食药同法。)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
病之阶也。(张玉师曰。按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则先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则先云用
热远热。用温远温。盖言岁运寒热之药食。当远此司天在泉。远者。勿犯也。)
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少角主木运不及。故清气胜之。有胜必有复。故热以复之。清热胜复之气。与本
运同其化。)同
正宫。(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
上宫与正宫同。)丁丑丁未。其运风清热。(风乃运气。清乃胜气。热
乃复气。三气同其运。愚按太过之运言病。不及之运不言病。盖太过者暴。不及者徐。)
少角(初正)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
太阴少征太阳寒雨胜复同。(火运不及。寒反胜之。土雨来复。)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
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太阴少宫太阳风清胜复同。(注义同前)同正宫。(五常政大论曰。上宫与正宫同。)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
天符。(土运临四季。是为岁会。土运之岁。上见太阴。是为天符。天符合岁会。是为太一天符。)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征
太阴少商太阳热寒胜复同。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疏义同前)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太宫
太阴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同正宫。(五常政大论云。
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辛丑辛未。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征少宫太商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
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白埃四起。
云奔
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HT夏。民病寒湿。
腹满。身愤
肿。
痞逆。
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
行气交。
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玄。(音蒙数叶朔HT叶咨。太
阴司天。寒水在泉。故阴专其政。阳气退避。
土令不及。风反胜之。天地之寒湿气交。是以原野昏。寒雨数至也。HT
夏。长夏之时。秋之交也。民病腹满诸证。皆
感寒湿之气而成。寒湿合德。是以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辰镇二星明耀。肃者。土之政。寂者。水之令。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故阴凝于上。
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
阳光不治。
杀气乃行。(太阴之湿气凝于上。太
阳之寒气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即所谓火郁之发。山川冰雪是也。阳气在上。为阴凝所胜。则肃杀之气乃行。
此言上
下阴阳之气也。)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此言五方之
地土。各有高下浓薄之不同也。故岁气有余。地土宜高浓。岁气不及。地土宜卑下。盖太过之
气宜缓。不及之气宜先。
地土高浓。
气缓于出。地之下者。气易于升也。气有余。宜至之迟。气不及。宜至之早。此地利之有高下。气至之有早
晏。而民气亦从之。愚按此论上下阴阳之气者。谓天包乎地之外也。地土之有高下者。地居乎天之中也。气至之有早晏
者。气贯乎地之内也。
人气从之者。人由乎气交之中也。此当与五常政大论合看。)间谷命其太也。(注见前)初之气。
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
关节不利。
身重
筋痿。(初之主客。皆风气所司。是以岁前之地气迁。冬令之寒乃去。而春气正。风乃来。生荣万物。民气条舒。主
客之气。与司天之气相薄。故雨乃后至也。民病血溢筋痿诸证。皆感风湿之气所致。)二之气。
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
其病温厉大行。
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故大火盛。火土合德。故物承化。民乃和。
湿热气盛。是以温厉大行。土气周备于四方。故远近咸若。)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
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肿。胸腹满。(司天之气。临于三气。寒湿之气。行于气交。)四之气。畏火临。
溽蒸化。地气
腾。天气痞隔。寒
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
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
胪胀。甚则
肿。(四之客气。乃少阳相火。寒水
司地。故畏火之加临。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湿热相合。则溽蒸化而地气上腾。
阴湿之气。与火气不相合。是以天气痞隔。湿化不流于下。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寒风、太阳寒水之气也。民病满胀
等证。乃寒湿热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也。)五之气。
惨令已行。
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
皮腠。(五气之主客。皆阳明清凉之气。故其候寒冷。收藏之令早行。故君子周密。阳明之气主肌。故病在皮腠。)终之
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
腰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
也。(五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气。故寒大举。寒湿之气。上下相交。故湿大化。霜积阴凝。湿之化也。冰坚阳伏。寒之
令也。肾为冬藏而主骨。关节禁固。骨节不利也。腰者。
肾之府也。寒湿推于气交。谓天地之气。上下相推。人在气
交之中而为病也。此句照应前民气亦从之句。)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岁运不及。故当益之。邪
气者。即己所不胜之气也。)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真精者。乃天乙所生之真元。即精与气耳。故曰真曰
精。)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
阳火。令御甚寒。
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苦乃火味。故能燥湿而温寒。判者。分
也。)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太角阳明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与诸太过角运相同。)
太角(初正)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阴太征阳明戊子天符。(火运之岁。上见少阴。)戊午太一天符。(火运临午。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其运
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与前太征运同。)
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少阴太宫阳明
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顺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与前太宫运同。)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
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庚午同正商。(五常政大论曰。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其
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运气与诸太商同。其病下清者。感秋金之气也。)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征少宫
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水运临子。)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感寒水
气。)
太羽(终)太角(初)少征太宫少商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地气肃。天气明。
寒交暑。热加燥。云弛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
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太过之岁。气运皆先天时而至。燥
金在泉。故地气肃。君火在天。故天气明。岁前之终气。乃少阳相火。今岁之初气。乃太阳寒水。故为寒交暑。而水火
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君火在上。燥金在下。故曰热加燥。云弛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即少阳临土雨乃涯
之义。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光明。明者。火之政。切者。金之令也。其谷丹白。感金火之气而成熟者。)
热病生于上。
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
咳喘。血
溢血泄。
鼽嚏。目赤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寒热凌犯者。司天在泉之气。交相犯而争于中也。
咳喘血溢鼽嚏。目赤疡。嗌干肿上。热病生于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于下也。入
胃心痛腰痛腹大。寒热交争于中而
为病也。)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
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痛。
炎暑将起。
中外疮疡。(初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岁前之燥热将去而寒乃始。蛰虫复藏。冰霜复结也。初之时气。乃厥
阴风木。故风乃至。阳春之气郁。而民反周密。太阳主筋而为肾之府。故关节禁固而腰痛。时交于二气之君火。故炎
暑将至。金西铭曰。
前后用二将字者。谓寒热之气交也。)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
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二之主气。合司天之君火。客气乃厥阴风木。故阳气布而风乃行。春气始
正。万物应生长之气以荣。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标阴而本热。二气三气皆君火司令。而曰寒气时至者。少阴从
本从标也。寒热气交。故民乃和。其病淋目瞑者。寒气之为病也。经云。阳盛则目。阴盛则瞑目。目赤者。君火之气
也。气郁于上而热者。寒气上乘也。)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
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
目赤。(三之主气。乃君相二火。故天政布。大火行。众类得长气而蕃鲜。在下之寒气时至。故民病气厥心痛。盖君火在
上。
阴寒在下。寒气厥逆凌心。则心痛而寒热更作。乘于肺。则为咳喘。盖肺乃心之盖。而又下交于肾也。迫其君火上
炎。则目赤。)四之气。
溽暑至。大雨
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
黄瘅。鼽衄。饮发。(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
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温热之气。)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
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岁半以下。及五之主气。皆属阳明。而少阳相火加之。故畏长气上临。间气司令。
故暑反至。阳乃化。万物得长气而生荣。凉热之
气合化。故民乃康。其有灾眚。感温热而为温病。)终之气。燥令行。余
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合于胁下。连
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终
气乃阳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气交之余热内格。而为咳喘血溢诸证。寒水主时。故寒气数举。舍于皮腠而为病也。夫
地支始于子而对于午。六气已终。则在泉之气。将易而交于丑未矣。金西铭曰。此句照应前二将字。后之甲子甲午。)必
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运气太过。故当抑之。而资其岁之所不胜。郁发者。
谓五运之气。郁极乃发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虚邪。不正之邪也。能保其精。则邪自辟矣。)岁宜咸
以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咸从水化。故能坚。以调和在上之君火。
甚则以苦发其火郁。金气主收。故宜酸收以安其下。甚则以苦泄其燥。)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
寒清化。同地
气者。以温热化。(同司天之热气。宜以寒清。同在泉之清凉者。宜用温热。)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
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
正角。(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
上角与正角同。)丁巳天符。丁亥天符。(木
运之岁。上见厥阴。)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
厥阴少征少阳寒雨胜复同。癸巳癸亥。其运热寒雨。
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五常政大论曰。
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征
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五常政大论曰。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
少商(乙)太羽(丙终)太角(壬初)少征(癸)太宫(甲合前注会意)
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雨风胜复之气。与风运
同化。皆非本年正化。所谓邪化
日也。不及之运同。)
少羽(辛终)少角(丁初)太征(戊)少宫(己)太商(庚始于丁而终于辛。)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不及之岁。气运皆后天时而至。)诸同正岁。气化运气同天。(此言厥阴少阳标
本之相合也。少阳司天。则天气正。少阳在泉。则地气正。谓厥阴同少阳之诸正岁。如厥阴在泉。则厥阴之气。同少阳
司天之营运。厥阴司天。则少阳之气。同厥阴司天之营运。故曰风生高远。炎热从之。盖厥阴少阳。标本相合。而厥阴
又从少阳之气化也。)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
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上。风病行于
上。风燥胜复形于中。(风性动摇。故天气扰。少阳之气营运于中。故地气正。风气在天。故风生高远。少阳之气。上与
厥阴相合。故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者。从风火之胜制也。风火同归于正。故曰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光明。挠
者风之政。速者火之令也。苍丹之谷。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者。间谷者。言左之少阴而下。右之太阳而下。感左右之
间气而成。文角品羽。感司天在泉之气而生育者。不过文品之毛虫羽虫。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胜复更作者。谓炎热从
之于上。而复
相乘于气交之中也。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相火之在泉也。感风气则病行于上。感热气则病行于下。风燥
胜复相乘。则形见于气交之中。愚谓行于上。行于下。又曰形于中。而不曰病。盖谓风火之气。行于上下。而复交于中
也。炎热从之于上者。子从母也。胜复更作者。厥阴之气。复下归于正也。故厥阴在泉。则地气正。今厥阴司天。而天
气亦正。斯谓之诸同正岁。)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初之气。乃阳明
清金司令。故寒始肃。而
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谓阳明之间气。在在泉少阳之右也。)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
草
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二之间气。乃太阳寒水。是以寒不去而霜乃降。二之主气。乃少阴君火。而
寒水加临于上。是以名草上焦。而阳复化于下也。民病热中者。君火之气。为寒气郁于内也。)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
举。民病泣出。
耳鸣掉眩。(三之气。乃司天之风气主令。是以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乃风病行于上也。)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肿。(四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溽暑湿热相
薄。争于左之上者。谓少阴在司天厥阴之左也。按厥阴司天之间气。始于下之阳明。而交于太阳。少阳在泉之间气。始
于上之少阴。而交于太阴。故民病寒于右之下者。盖从下而上也。争于左之上者。谓从上而下也。是以间谷言太者。言
在上左右之少阴太阳。而及于
太阴阳明。所谓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也。故曰。食间谷以保其精。谓保四气主时之精气
也。又曰。食间谷以避虚邪。谓避左右间气之虚邪也。盖能保其精。则能避其邪矣。民病黄瘅肿。皆湿热之为病。)五
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五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燥金。是以燥湿更胜。沉阴布
而寒及体者。二气并主清寒也。太阴所至终为雨。阳明所主为凄鸣。故风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
出见。流水不冰。地气
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而相火加临于上。故畏火司令。客
胜其主。是以阳气大化。流水不冰。少阳在泉之气大发。草感生长之气而生。人感温暖之气而舒。其病温厉者。所谓冬
温病也。)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化源者。五运乃六气之生源。如少宫之运。厥阴司天。则土
气受郁矣。少商之运。少阳在泉。则金气受郁矣。故当折其致郁之气。以资五运之化源。以上六气相同。岁运不及。故
当赞助其运气。无使所不胜之邪胜之。以上不及之三气相同。)岁宜辛以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辛从
金化。以调风木之胜。咸从水化。以调火热之淫。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火化。是一岁之中。皆火司令。故当畏
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厥阴
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少阳司气以热。用热无犯。食宜同法者。药食并宜也。)
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
朔日。
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此言司天在泉之气。六期环转。而各有定位也。行有次者。少阳之右。阳明
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六气终期。而六期环会也。止有位者。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一气各主六十日有奇也。以正
月朔日平旦视之者。盖以寅
为岁之首。朔为月之首。寅为日之首。而起初气也。睹其司天在泉之定位。则知六气之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
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运、谓六气之化运。如子午寅申辰戌
六岁主有余。其主岁主时之气。皆先天时而至。如丑未卯酉巳亥六岁主不及。其主岁至时之气。皆后天时而至。正岁、
谓岁会之纪。非太过。非不及。其气应时而至也。)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岐伯曰。非气化
者。是谓灾也。(此论五运之胜复而为灾眚者。何以候之。非气化者。谓非运气之化也。如丁卯丁酉岁。其运风清热。风
乃少角之气化。其清热乃胜复之气。此邪化也。是谓灾眚。徐振公曰。此篇论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而运化于中。故此
节论司天在泉之中。而兼论其运气。)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
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时气月可知乎。所谓气
也。(天、谓司天。地、谓在泉。道、谓天地阴阳之道。数之始起于上者。谓数之始于一而起于天一也。终于下者。谓天
数之始于一而终于地六也。岁半之前。岁半之后者。谓天地之气。上下有位也。气交者。谓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也。位、
谓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六位。
气月、谓一气之各主两月也。愚谓司天在泉之六气。总属天一所生之真元。真元者。
精气也。气为阳。精为阴。
一阴一阳。化生太少之
四象。而共为六气也。天包乎地之外。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精通乎
天之上。故曰天有精也。六气循天而环转。故六期而环会。复通贯乎地之中。故上下交互也。故曰。食岁谷以全其真。
食间谷以保其精。真者。元真之气。精者。天一之精。是以上文曰。此天之道。气之常也。)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
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
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瞑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
地五
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此论五运六气。有同化之盛衰。是以有不合也。不合其数者。不合六气之数也。气用有
多少者。谓六气之用。有有余不足也。化洽有盛衰者。谓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也。风热寒燥者。言阴阳之六气也。春
夏秋冬者。言角征宫商羽。主岁而主时也。风温春化同者。厥阴与角运同化也。热曛夏化同者。少阴少阳。与征运同化
也。胜与复同者。谓五运之胜与复气。亦与六气之相同也。如清金胜角木。其胜气即与阳明同。炎火复秋金。其复气即
与少阴少阳同也。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是以有不合也。如风温之多。合春化之盛。是气运同其化矣。
若六气之少。合五运之盛。五运之衰合六气之多。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此节论六气主岁主时之多少。又当审五运主岁
主时之盛衰。合而推之。斯
得气运之微妙。)帝曰。五营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岐伯
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帝曰。愿
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
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此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岁。)癸巳癸亥。少征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阴。
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戊子戊午。太征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
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此太过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
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言此二十四岁。则上下加临。余三十六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
同天符。不及而加同
岁会也。(此言太过而同地化者。与天符相同。不及而同地化者。与岁会相同。)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
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
微甚。生死有早晏耳。(言太过不及之十二岁。皆曰天符。然内有变行多少之分焉。多少
者。即太过不及之变也。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
病持。故有微甚死生之分焉。按马注引执法行令贵
人而言。然此节单论天符之有太过不及。前篇分别天符岁会太一天符。与此不相符合。)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
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
也。(兴、起也。此总言一岁之中。
有应时而起之六位。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各有寒热温凉之四气。皆宜远而无犯
之。如初之气。天气尚寒。是宜用热。时值少阳相火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无犯也。如二之气。天气已温。是宜用凉。
时值太阳寒水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用凉也。每岁之六气皆然。从则和。逆则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
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此分论司天在泉及间气之无犯也。如少阴在上。司气以热。而用热者。又当远
此少阴之热而无犯也。如阳明在泉。司气以凉。而用凉者。又当远此阳明之凉而无犯也。余气皆然。如间气与司天在泉
之主气相同者。不可犯。与主气异者。则小犯之。假如少阳司天。初气乃少阴君火。是与司天之气相同。无犯其热。如
少阴在泉。四之气乃太阳寒水。是与主气相异。可少用热而小犯之。是谓寒热温凉之四畏。不可不谨察也。)帝曰。善。
其犯者何如。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根据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天气反时者。
如司气以热。而天气反凉。是当根据时而用温矣。如司气以热。而寒反胜之。又可用热而犯主气之热矣。然只以气平为期。
不可
过用。以伤司气之元真。是谓邪气反胜者。则可犯也。)故曰。无失天信。无
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
治。(天信、谓气之应时而至者。无差失而妄犯之。六气各有所宜而不可逆。有胜气。又宜折之而无翼其胜。有复气。又
当抑之而无赞其复。调之正味。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运和平。勿乖其政。是谓主治。)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
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此章与上章大义相同。前以太阳为始。序
三阳
三阴之六气。以角运为初。序角征宫商羽之五音。而年岁有所不齐也。故今以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从甲子而至癸
巳。三十岁而为
一纪。复从甲午而至癸亥。六十岁而为一周。斯岁运始顺。故复次之。)
甲子甲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故其数从生始。)雨化五。(此运居其中。太过
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雨为土化。土常以生。故其数五。)燥化四。(乃己卯己酉也。己主不及。故其数生。)所谓正
化日也。(无胜复之邪化。故为正化。所谓日者。以一运统主一岁。而五运又以角木为初。羽水为终。各分主
七十二日有
奇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上、谓司天。下、谓在泉。中、谓化运。君火司天。故宜咸寒
以制化。太阴湿土运化于中。故宜苦以燥湿。热以温阴。阳明清凉在泉。故宜酸以助收。热以温凉。药食并相宜也。此
即上章宜苦燥之温之。食宜同法之义。余岁俱仿此。)
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
邪气化日也。(不及之运有胜复。金运不及。火热胜之。
金之子寒水来复。有胜复之邪气。故为邪化。所谓日者。谓胜气在胜彼所主之七十二日。复气在复我所司之七十二日。
此即上章清热胜复同。其运风清热之义。余不及岁俱准此。)灾七宫。(按
九宫分野。七乃兑宫。金运不及。为热寒胜复。
故主灾眚在于兑之西方。上章以太过之岁而主民病。此以不及之岁而言灾眚。盖太过之气暴。不及之气徐。病甚而灾微
也。)湿化五。(乙主不及。故其数生。按乙运不及。则丑未之司天在泉。亦主不及。气运之同也。)清化四。(运不及。
故其数生。余不及岁俱准此。)寒化六。(乃庚辰庚戌也。庚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湿化五。清化四。寒
化六。皆主正化。无胜复之邪气也。五运之气。又各分主七十二日。司天在泉之气。各主六十日而有奇。)其化上苦热。
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金气主收。故宜酸以收之。和者。谓五运之气。虽各主一岁。而一岁之中。又有生长
化收藏之五运。故又宜五味以和之。甘为土味。能制化寒水。)
丙寅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火临于上。水承制之。故主不及。)寒化六。(运太过。故其数成。
余太过运俱准此。)风化三。(乃辛巳辛亥也。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
所谓药食宜也。(水运主咸。而以咸助之。后之化运。多用和助之味。所谓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也。)
丁卯丁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
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清主胜气。热乃复气。)灾三宫。(三宫、主震
分野之东方也。)燥化九。(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木运不及。金气胜之。今又燥化临于上。则金气盛矣。)
风化三。热化七。(壬子壬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
宜也。)
戊辰戊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征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热化七。湿化五。(癸丑癸未也。丑未主不
及。故其数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
五宫。(乃中央土宫。)风化三。(巳亥
主不及。故其数生。)湿化五。火化七。(乃戊寅戊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
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庚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金运太过)燥化九。(乃乙卯乙
酉也。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金气不及。而得运化之助。故与正商相同而盛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
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辛丑岁
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乃北方坎位。)雨化五。(丑未主
不及。故其数生。)寒化一。(在化运主不及。故其数生。在在泉乃丙辰丙戌也。辰戌乃太阳之水。合丙之化运而始生。
故其数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壬寅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壬申壬寅为同天符。故其数生。天主生也。)风化八。(在
中运主角
木太过。故其数成。在在泉乃丁巳丁亥也。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故主成。盖木气不及。而得运化之助。则木气盛
矣。故其数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癸卯岁
上阳明金。中少征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乃南方离位。)燥化九。(伏明之
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火运不及。
收气自政。而又上临于司天。则其气盛矣。)热化二。(在中运主不及。故其
数二。在在泉乃戊子戊午。属天符之岁。故其数生。盖天生而地成也。)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药
食宜也。
甲戌甲辰岁
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按土盛而不胜水者。乃岁会之年。气之平也。
故无胜复。)湿化五。(在中运。土常以生。在在泉乃己丑己未。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
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
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故主成。盖金运不及。生气乃扬。而又上临于司天。则木气盛矣。)清化四。火化二。(乃庚寅庚申也。当主成数。疑误
故阙。)正化度也。(度者。谓所主之时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丙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火司于上。水承制之。故主不及。)寒化六。清化四。(乃辛卯辛酉也。
卯酉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
风化三。寒化一。(乃壬辰壬戌也。辰戌之水。合于水而始生。故其数一。按天一始生之水曰
天癸。然太阳之水。上合丙
之
化气。壬之生气。而不与辛癸相合。盖辛与丙合。壬与癸合也。倪仲宣曰。寒水在泉。土制于上。故主不及。玉师曰。
土应胜水。有木制其中。)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征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寅申太征。皆主火运太过。故其数成。)风化三。(乃癸巳癸亥也。
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金不及而土运生之。故其气
盛。)雨化五。热化七。(乃甲子甲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
也。
庚辰庚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土制其水。故主不及。)清化九。雨化五。(乃乙丑乙未也。丑未主不
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
寒化一。火化七。(乃丙寅丙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受壬水之制。故主不及。)风化八。清化四。(乃丁卯丁酉也。卯酉主
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
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
火化二。寒化一。(乃戊辰戊戌也。水受土制。故主不及。)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寅申主太过。其数成。疑误故阙。)雨化五。风化八。(乃己巳己亥
也。上角与正角同。故主成。盖卑监之纪。化气不令。生政独彰。而又与巳亥相合。则木气盛矣。故其数八。)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乙卯岁
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卯酉主不及。故其数生。)
清化四。热化二。(乃庚子庚午也。同天符岁。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丙辰岁
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太羽。皆主太过。故其数成。)雨化五。(乃辛丑辛未也。丑未主
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丁巳岁
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己亥少角皆主木运不及。
故其数生。)火化七。(乃壬寅壬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戊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征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子午太征。皆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乃癸卯癸酉也。伏明之
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长气不宣。收气自政。而又与卯酉相合。则金气盛矣。故其数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
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己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丑未少宫。皆主不及。故其
数生。)寒化一。(乃甲辰甲戌也。土盛则水衰。故主不及。)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风化三。(乃乙巳乙亥也。巳亥
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涸流之纪。少羽与少宫同。
故其数成。盖藏令不举。化气乃昌。土盛生金。则金气盛矣。)寒化一。热化七。(乃丙子丙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
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风化八。雨化五。(乃丁丑丁未也。丑未主
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温。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癸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天干终于癸。地支终于亥。
故其数成。)火化二。(在化运主少征。故其数二。在在泉乃戊寅戊申也。岁主天符。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
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以上司天在泉之生数成数。诸家以子丑申卯辰巳为
对化。从标主成。午未寅酉戌亥为正化。从本主生。惟
张介宾
疑为不热。言
内经诸篇。并无正对之说。止本篇后文云。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数。以明气化之
微盛耳。故其言生者不言成。言成者不言生。皆各有深义存焉。似不可以强分也。然欲明各年生成之义者。当以上中下
三气合而观之。以察其盛衰之象。庶得本经之义。愚按本经之所分太过不及。在天干以甲丙戊庚壬主太过。乙丁己辛癸
主不及。在地支以子午寅申辰戌主太过。卯酉巳亥丑未主不及。今复以子午卯酉之中。又分出太过不及。是与经旨相违。
而不与蛇足矣。且甲子为六十岁之首。子既属对化。主成。不当云热化二矣。次庚午为正化。主生。又不当为热化七矣。
再按卯酉之对化五年。乃九九九四九。奚以卯之对化主四年。而酉之正化止一年耶。又如己亥之风化五年。乃三八三三
八。再查寅申岁厥阴在泉之风化五年。乃三八三八三。十年合而论之。当主生数五。成数五。又奚三居六而八居四耶。
此皆不明经义。强为臆说。贻误后人。愚仍以子午卯酉之太过不及。兼以上中下之生克。五运六气之相资。参疏于上。
其间或有未尽。以待后贤参补可也。)
凡此
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定期
之纪。谓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子甲相合。三十岁而为一纪。六十岁而成一周。胜复者。不及之年。正化者。太过
之纪。皆有经常不易之数。要者。总属阴阳之盛衰耳。)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此论五运之化。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故曰折其郁气。
资其化源。盖谓岁气胜制其化运。当以所胜之味折之。而勿使其郁复也。如丁卯丁酉岁。少商木运。而上临阳明。则木
气郁矣。戊辰戊戌岁。太征火运。而上临太阳则火气郁矣。己巳己亥岁。少宫土运。而上临厥阴。则土气郁矣。庚子庚
午岁。太商金运。而上临少阴。则金气郁矣。辛丑辛未岁。少羽水运。而上临太阴。则
水气郁矣。庚寅庚申岁。太商金
运。而相火司天。则金气郁矣。又如乙巳乙亥岁。少商金运。而相火在泉。则金气郁矣。壬子壬午岁。太角木运。而阳
明在泉。则木气郁矣。癸丑癸未岁。少征火运。而太阳在泉。则火气郁矣。甲寅甲申岁。太宫土运。而厥阴在泉。则土
气郁矣。乙卯乙酉岁。少商金运。而君火在泉。则金气郁矣。丙辰丙戌岁。太羽水运。而太阴在泉。则水气郁矣。凡此
十二运中。有太有少。并受司天在泉之郁而后复。故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待
时而作者。
土郁发于四之气。金郁发于五之气。
水郁发于二火前后。火郁发于四之气。惟木发而无时也。)帝曰。请问其
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
者为病持。(太过之运受郁。其发暴。不及之运受郁。其发徐。持者。能主持而不甚也。即所谓持于春持于秋之意。)帝
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初生之气微。故主不及。已成之数盛。
故主太过。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
成之。五行之气。皆感天生地成。地成天生。此河图数也。土常以生者。土位中央。感天干而始化。天地之气。皆本于
五而终于九。此洛书数也。故曰。天地之间。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王龙溪曰。五行有气有质。皆藉于土。如天一生水。
水之气也。一得五而为六。水之质始成。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治天下之
大经大法。每畴之首。不过以数起之。倪仲宣
曰。土位中央。其数五。合天之生数五。得五而成十。天地之数。在五之中。)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
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
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
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
腹胀。
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呕吐
霍乱。饮发注下。肿身重。云奔雨
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此言
五郁之发。有天地山川之变象。
有草木虫兽之兆征。有民病之灾眚。有寒热之更改。观其发而知其复也。雷者。火之气。三之气主火。四之气主土。故
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发于三气四气之交。白乃金之气。土舒而金化也。高深、高山深谷之间。田牧土
驹者。盖因洪水泛衍。如驹之土块。散牧于田野之间。始者。谓土受天干之始化。土气复。而
生长化收藏之气。咸从土
化也。民病腹胀肠鸣诸证。皆感土气而发。其气四者。发于夏秋之交。四之气也。太阴所至为云雨。浮游朝生暮死。感
湿气而化生。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横天山。下化而浮游生灭。此
怫郁欲发之先兆也。怫、郁也。按此五郁之发。与气
交变论之郁复不同。气交篇之复。即上章之所谓清热胜复同。其运风清热。盖因主岁之运不及。所胜之气胜之。而
子气
为母复仇。乃运气之自相胜复也。此章之所谓复岁者。即上文之所谓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
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是以复气与
民病各有不同。学人俱宜体析。)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
燥气以行。雾数起。杀气来
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
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
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音蒙数叶朔。明洁清切。金之令也。
凉燥杀气。金之气也。此
所郁之金气复发。而政令复行也。咳逆嗌干。肺之病也。灵枢经曰。
足少阳是动。病心
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
体无
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
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土凝霜卤者。言土凝如霜之盐。即
芒硝火
硝是也。其气五者。发于五之气也。夜雪白露。言露浓之如雪。林莽声凄。声在树间。此秋声也。金之郁气。欲发之先
兆也。)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
寒结为霜雪。甚则黄黑
昏翳。流行气交。乃为
霜杀。
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痛。
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
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辟、避也。气交、乃夏秋之交。相
火之后也。霜杀、寒结为霜而杀物也。祥、怪异也。腰、肾之府也。关节屈伸。乃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
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
中气塞也。君火主二之气。相火主三之气。其气发于二火之前后也。气犹麻散者。寒凝之
气。感火气而欲散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
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
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
眩转。目
不识人。善暴
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
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太虚埃昏。木气发而埃土
飞扬。
云物以扰。风之动也。屋发折木。郁怒之大发也。民病胃脘咽膈。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肢两胁。耳鸣眩转仆不
识人。风气之为病也。天山一色。皆苍色也。浊色、埃土昏翳也。按土郁曰黄黑
埃郁。水郁曰黄黑昏翳。木郁曰黄黑郁
若。盖言天元
地黄。天地之
气色。交相拂郁也。横云不起雨者。风行天上。密云不雨也。风乃天地四方之气。故所发无
常。松吟高山。风之声也。虎啸岩岫。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此木郁将发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太虚曛翳。
大明不彰。
炎火行。
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
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目
四肢。愤胪胀。疡
呕逆。螈骨痛。节乃有动。注下
温疟。腹中暴痛。血溢
流注。
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
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
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
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大明、
日月之光明也。火郁发而曛翳于上。则日月之明不
彰。土浮霜卤者。水湿之气。受郁热上蒸而成。如霜之卤也。惑言者。
嘻嘻。形容其风自火出也。风火相合。是以
阴湿之气。在后乃化。民病痈肿诸证。皆火热盛而
精血伤也。少气者。火为气之贼也。瞀闷、
肺气病也。火甚
精伤。故
善暴死。刻终者。谓一气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如三气之终。而大温将发于四之气也。
元府、
汗空也。动复则静。
阳极反阴者。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少阴之从本从标也。湿令乃化乃成者。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也。水凝冰
雪。寒之胜也。光华之气。发于水凝。焰阳之热。生于午泽。山泽
通气也。此二火之气。受寒气之郁极而复将发也。按
五行之中有二火。阳火以明而在天。
阴火以位而在地。华发水凝者。阳火之将发也。焰阳午泽者。阴火之欲复也。阳火
由水中而生。阴火从地泽而发。)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报、复也。
如华
发水凝。焰阳午泽。怫之应也。阳极反阴。山川冰雪。郁之极也。风气行于四时。是以木发无时。水发于二火前后。故
水随火也。按戊癸化火。火生于水泽之中。水火之相合也。是以华发水凝。水随火发。)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
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谨候其时。则病可期而知。亦可以先期而调之。失时。失五音六气所主之时。反岁、
逆司天在泉之岁气。不能使之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气不行者。不能使五运宣行。致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帝曰。
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
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
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申明五运之郁。受六气之胜制也。按六微旨大论曰。愿闻地理之应
六节
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
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治之。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此言六气之有定位。各有承
制之在下。故曰。征其下气。而见可知。言征其六气在下之承制。则所见水发之雹雪。土发之飘骤可知矣。气有多少者。
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发有征甚者。有徐有暴也。当其气者。当其本气而自发也。兼其下者。水发而兼土之雹雪。
土发而兼木之飘骤。木发而兼金之毁折。金发而兼火之清明。火发而兼水之曛昧。盖分别此章之复。乃受六气之郁。非
五运之自相胜复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
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
三十度
而有奇也。(差音雌。位、谓五运所主之时。命、令也。差、参差也。言五运之发。不当其本位而发者。乃所行之政令有
差也。如水位于冬。而所发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土位于长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金位于秋。而所发在于
五气之九月十月。
火位于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皆后发三十日而有奇。盖郁极而后乃发。是以去本位之少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曰。
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
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此论五运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气、谓四时之气。运、谓五运之化。五
运各主七十二日有奇。运太过则其气至先。运不及则其气至后。此时候之常也。非太过。非不及。则气至当时。非是者。
则生长化收藏之气不应。而为四时之灾眚矣。)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
己胜也。(此论六气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六气各主六十日有奇。如清肃之气行于春。炎热之气行于秋。凝寒之气行于夏。
溽蒸之气行于冬。是谓非时而化。盖太过者。当其时而各司寒热温凉之气。不及者。归其已胜。己胜者。谓归于胜己之
气。即非时之化也。前章论五运六气之主岁而有盛衰。此复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亦有太过不及。)帝曰。四时之气。至
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
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
也。岐伯曰。春气西行。
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
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必谨察之。帝曰。善。(此论四时之气。而有太过不及也。早晏者。先天而至。后天而至也。顺者。春气西行。夏气北行。
秋气东行。冬气南行。逆者。反顺为逆也。春气生于东。故从东而西行。夏气发于南。故从南而北行。秋气始于西。故
从西而东行。冬气本于北。故从北而南行。此四时之应四方也。故春气至下而升。秋气从上而降。夏火之气。由中而布
于四旁。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腑。左东右西。前离后坎。此四时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气
常在。谓收藏之气。从高而下。自外而内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谓生长之气。自下而升。从内而外也。上节论五运
六气之太过不及。以应四时之早晏。此论四时气之迟速。以应五运六气之盛衰。)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
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
(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
变病之常。夫前章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
各有不同。此复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
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
长收藏之政令。故曰常。)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
埃溽。少阳
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
时化之常也。(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也。春气舒迟。故
为和平。暄、春晚也。又温暖也。盖少阴虽主君火而本寒。故主于寒热之交。以司温和之气。此节盖以厥阴风木主春。
少阳炎暑主夏。阳明清凉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四时气化之常也。故以太阴转列于少阳之前者。谓土气分旺于四季。
先从春夏始也。此首论六气之中。有五运。五运之中有四时。)厥阴所至为
风府。为
璺启。少阴所至为
火府。为舒荣。太
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
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
庚苍。太阳所至为
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
也。(璺音问府者。各有所司也。璺启、开坼也。舒荣、舒展而
荣华也。员盈、周备也。夏气始于中。行出者。从中而出
于外也。庚、更也。草木至秋而更变也。归藏者。万物至冬而归藏也。此三阴三阳。各有
风寒湿热之所司。而为璺启舒
荣之化。故为司化之常。)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
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生长化收藏。五时之气也。风摇形见。气之化也。
故为气化之常。)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
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肃、肃杀也。
风能生万物。而终为肃杀
之气。盖四时皆有风气。故能生长万物。而亦能收杀也。少阴太阳。为水火阴阳之主。太阳标阳而本寒。少阴标阴而本
热。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阴阳标本。互换于中。故
中寒而中温也。太阴
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为雨。故终为注雨。少阳相火。生于地泽。故终为溽蒸。阳明燥金。终为清凉。生者。谓六气所
生之德。而为凉为肃。德之化也。)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
羽化。太阴所至为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
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五类之虫。感五运六气而生育。故为德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
为荣化。太阴所至为
濡化。少阳所至为
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
藏化。布政之常也。(生茂坚藏。乃六气之政。
而宣布于四时。)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太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列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
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飘怒、风之变。凉乃金气承之。大暄、火之甚。寒乃阴
精承之。雷霆骤注。湿土之变。极则风气承之。飘风者。风自火出也。燔燎、炎之甚。极则水气承之。散落、肃杀之甚。
温乃火气承之。寒雪冰雹、寒之甚也。极则土气承之。盖
气极则变。变则害。承乃制。)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
所至为
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少阴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
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迎随、往来也。彤云者。泽气上蒸而为云也。凄鸣、
金有声也。刚固坚芒。乃寒凝冰坚之象。此六气之令。行于四时之常也。)厥阴所至为
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
阴所至。为
积饮痞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
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此春病之常也。
里急、逆气上升也。厥阴主春。春气始于下而上。故为里急。阳明主秋。秋气始于上。故为浮虚。火生于木。
风火相煽。
故为身热疮疡。土位中央。而分旺于四季。故四时为痞中满之病。太阳主筋。为风气所伤。故短而屈伸不利。)厥阴
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
惊惑。
恶寒战栗谵妄。太阴所至为满。少阳所至为
惊躁。
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
阴股
膝髀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音畜瞀音务尻音敲。此夏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戾。少阴所至为悲
妄衄。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胁痛
皴揭。太阳所至为
寝汗痉。病之常
也。(音软戾叶利音蔑皴音逡。此秋病之常也。、缩也。戾、了戾也。即转出
小便之关戾。厥阴主利
前阴。而脉络
阴器。为燥金所伤。故戾不利。皴、皱也。以燥而遇燥。故皮为皴揭。)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
所至为重肿。少阳所至为
暴注。螈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
流泄。禁止。病之常也。(此冬病之常也。心
主言而喜为心志。君火为冬令之寒水所迫。则
心气实而语笑不休。以上四时诸病。有因于六气者。有因于四时者。学人
引而伸之。以意会之。其义自得。此论四时之五运六气。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病。)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
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
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
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报德
以德。报化以化者。即所谓春有
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盖无胜则无复也。气高则高。气下则下者。谓春
气始于下。则五运六气。皆主厥阴之风木。秋气始于上。则五运六气。皆属阳明之燥金。夏气始于前。则五运六气。皆
主少阳之炎暑。冬气始于后。则五运六气。皆属太阳之凝寒。此四时六气。皆有定位之常。非若客气之环转也。此复结
上文之义。)故
风胜则动。火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
濡泄。甚则水闭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首
问五运六气之应。而上章独论六气之变。故复论其五运焉。风热燥寒。四时之气也。以湿土而列于四时之后者。谓土旺
四季。先春夏而后秋冬也。随气所在者。随四时之气。而言五运之胜耳。在者。言风气在春。热气在夏。燥气在秋。寒
气在冬。湿气在于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
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
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
之也。(此论五行胜化之为用也。命其所在而征之者。太阴之气。在于长夏。太阳之气在于冬。少阴之气在于夏。阳明之
气在于秋。厥阴之气在于春。如冬有雨化。以征太阴之胜。夏有寒化。以征太阳之胜。此与春胜长夏。长夏胜冬之义相
同。徐振公曰。此即帝所问之有胜有复。在六气为胜复。在四时为胜化。)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
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自得其位者。四时之六气。各自司其本位。此时化之常也。
厥阴位于正月二月。少阴位于三月四月。各命其位而方之月。则可知六气之所在矣。)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
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此言主时之六气。亦有盛有虚。乃随岁运之太少也。
岁运太过。则六位
之气盈。岁运不及。则六位之
气虚。盖太过之气。来徐而长。不及之气。来疾而短。故曰少者暴而亡。金西铭曰。太过
之气。先天时而至。故徐而长。不及之气。后天时而至。故暴而短。譬如人之后至。则
疾行而趋走矣。)帝曰。天地之气。
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
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
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恶去声差叶雌。此论主时之六气。亦有天地盈虚
之分。而上下相胜也。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运居于天地之中。常先天地之气而
为之胜。故曰。
随运归从。而生其病。谓天地之气。归从运气。而彼此相胜也。气交、谓三气四气之交。如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则四
之土气。先交于三气之火。如地气不足。天气随之。则三之火气。先交于四气之土。此火土
子母相合。谓之归所同和。
乃胜之微者也。微者小差。小差者。在天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地。在地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天。此上
下气交。不为民病者也。恶所不胜者。恶己所不胜之气也。太阳寒化。施于少阴。阳明燥化。施于厥阴。此下胜则地气
迁而上。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少阴火化。施于阳明。此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乃胜之甚者也。甚者大差。大差者。在天
之纪居五分。而五分直降于下。在地之纪居五分。而五分反迁于上。故曰。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位
易者。谓越三气四气之位。而初气二气。行于
五位六位。五气六气。行于初位二位。此所不胜之气胜之。故曰恶所不胜。
越其位而加之。故曰大变。如归所同和。则不越位矣。)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
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发表不远热。
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
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
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
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
瞀郁注下。螈肿胀。呕。鼽衄头痛。
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此言主时之六气亦
当远寒而远热者也。按前章之所谓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者。论司天在泉。及加临之六气。此章论主时之六气。亦有寒热
温凉之分。故帝复有此问。辛甘发散为阳。故有病而应发散者。即当远热而不远热矣。酸苦涌泄为阴。如有病而应
攻里
者。即当远寒而不远寒矣。如虽病而不宜发表攻里。若妄犯之。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若无病而不远热。不远寒者。
则坚痞腹满。身热吐下之病生矣。时、谓四时。治以胜者。如犯热则以所胜之寒治之。如犯寒则以所胜之热治之。张玉
师曰。后之病生。与前章之客气。总论亦可。)黄帝问曰。妇人
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
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
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此言胎孕
积聚。亦有阴阳寒热之分。所当远
寒而远热者也。重身、谓
妊娠而身重。毒者。大寒大热之药也。娠妇始结胎之一月二月。乃木气司养。三月四月主火。
五月六月主土。七月八月主金。九月十月主水。至太阳而五行已周。阴阳水火分。而成后天之形身矣。然未生之前。五
行之气。各有盛有虚。有胜有郁。宜以寒热温凉顺逆而调之。设或有病。而欲不远寒。不远热。亦无伤于
胎气。所谓有
故无殒。然亦无过之而致殒也。即如大积大聚。乃属
脏腑之五行。尚其可犯寒而犯热者也。若过犯之则死。寒热温凉。
是谓四畏。可不慎诸。此节大有关于治道。学人宜细心体会。附论。七月所生小儿能育。而亦多长寿者。盖七月乃肺藏
司养。肺属天而主气主血。天一生水。感天地之气而生。故育。九月十月。乃少阴太阳所主。皆感阴阳水火而生。若夫
八月乃阳明
大肠主气。感阳明之府气而生。故虽生而不育。)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
木郁达之。火郁
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
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此言四时之郁。而有调治之法也。郁之甚者。太阴施于太阳。则水郁矣。
太阳施于少阴。则火郁矣。少阴施于阳明。则金郁矣。阳明施于厥阴。则木郁矣。厥阴施于太阴。则土郁矣。调治之法。
木郁则舒达之。火郁则发散之。土郁则疏夺之。金郁则
泄利之。水郁则折流之。然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以其畏
而无复也。所谓泻之。谓泻其胜气也。假者。非长夏胜冬。冬胜夏。
夏胜秋。秋胜春。春胜长夏。乃主气不足。客气胜
也。如厥阴风木主春。而值阳明金气加临。君相二火主夏。而值太阳寒水加临。长夏湿土主气。而值厥阴风木加临。阳
明金气主秋。而值二火之气加临。太阳寒水主冬。而值太阴土气加临。有假其气。竟以寒热治客气之胜。而主气之寒热。
则无禁也。按此篇所谓六元正纪大论者。六气谓之六元。五运亦感天元而化。首数章论六气之主岁。而五运化于其中。
各有盛有虚。有胜有复。末章论六气之主时。随运归从。上下胜制。有胜有郁而无复。善养生者。皆当随时调养。以参
天地之和。施于天下。流于无穷。乃调变之大关目也。)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营运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
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