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朝代:清作者:张志聪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五] 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此论五脏热病。夫五脏者。五行之所生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 人之十二经脉。上应天之六气伤寒之邪。病三阴三阳之气。是以死于三日六日。而愈以十二日也。五脏之热病。病涉 于五行。是以死生皆系于十干也。病六气者。外因之邪。病在肌形。病五脏者。内因之病。伤五脏之神志。灵枢经之所 谓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病形也。曰先者。谓先有此内因之热。而先见是证也。肝主 疏泄。故小便赤黄。肝脉阴器。抵少腹而上。故腹痛也。肝藏魂。魂伤。故多卧。木火主气。故身热也。此言内因之 病。始在气分。先下而上。内而外也。倪冲之曰。先者。谓先有此内热之证。而未与外热交争也。)热争则狂言及惊。胁 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热争者。寒与热争也。此言外淫之邪。内干五脏。与内因之热。交争而为重病也。外因之邪。 内干五脏者。即阴阳应象论之所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也。盖风寒之邪。始伤皮毛。留而不治。则入于肌腠。以 及于经脉。留而不治。则内干五脏。故曰。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与内因之热。交争而为重病者。即玉机论之所谓传 化。有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者是也。谓外感风寒之邪。内伤五脏。移皆有次。又因 五志内伤。故令不得以次相传。致令人有大病也。魂伤则狂言。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脉布胁肋。故胁满痛。风木 之热甚。故淫于四末也。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王子方曰。寒已化热。故曰热争。)庚辛甚。 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病在肝。加于庚辛。庚辛不死。起于甲乙。大汗者。正胜邪而外出也。气逆者。热淫而反内 逆也。)刺足厥阴少阳。(黄帝曰。外因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 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治也。夫形先病而未入脏者。谓外因之邪。未内入而与脏热交争也。脏先病而形 乃应者。谓五脏之热。出于形身。而与外热相应也。盖邪并而逆于内者难治。内热出而外合于形身之间。刺之易愈也。 杨 元如曰。此篇乃记述之书。是当复引君臣问答以证之。)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圆圆、周转也。此言肝脏之热 发于外。而与形热相应。热甚而上逆于头。故头痛而员转也。盖三阳之脉。上循于头。肝热与少阳交争。因脉引而上冲 于头也。当知病在气者关于脉。病在脉者关于气。脉气之道。大宜体会。)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心志在喜。 而恐胜之。先不乐者。为恐所伤也。夫心为君主之官。脏热乃神志之病。故独举心脏。以申明五脏之热。乃五志之为病 也。)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少阴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呕。 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头痛。心之华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无汗也。董帷园曰。论热争。当在内因外因之证兼看。)壬 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心病者。加于壬癸。壬癸不死。起于丙丁。逆则无起色矣。)刺手少阴太阳。(手少阴 太阳。相为表里。故宜刺二经。以泻其热。)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阴气从足上行至头。 故先头重。阳明之脉巡颊。故颊痛也。脾络注心中。故心烦而颜青。热邪干胃。故欲呕。脾主肌肉。故身热也。)热争则 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经云。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 主内。阴脏热于内。阳热甚于外。阴阳外内交争。故腰痛不可用俯仰也。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满泄。胃之悍气。上冲 头者。循牙车。下人迎。故颔下痛也。)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脾病者。加于甲乙。甲乙不死。起于戊己。 如反逆而内干于脏。则不能外出而汗解矣。)刺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相为表里。)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皮毛者。肺之合。脏气热于内。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恶风寒。盖热盛则寒也。肺上连于喉嗌。故 舌黄。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故身热也。)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热干肺 脏。故喘咳不得太息。肺主胸中之气。气伤。故痛走胸背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而手阳明之脉。上循于头。故头痛不堪。 热争于内。故汗出而生寒也。王冰曰。肺之络脉。上会于耳中。故头痛不堪。倪冲之曰。肺脏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肺病者。加于丙丁。丙丁不死。起于庚辛。如气逆。则遇胜克之日即死矣。)刺手 太阴阳明。出血大豆。立已。(此言六经之刺。皆宜泻而不宜补者也。肺乃五脏之长。故举肺以申明之。)肾热病者。 先腰痛。苦渴数饮。身热。(腰者肾之府。故先腰痛。肾主骨。故。肾为水脏津液不能上资。故苦渴数饮也。 按五脏之热病。皆主身热。盖内因之热。从内而外也。五脏之热争。多主内证。盖外淫之热。交争于内也。)热争则项痛 而强。寒且。足下热。不欲言。(外热在太阳。则头痛而强。内热在肾。故寒且。足下热者。热流阴股也。不欲 言者。肾为生气之原也。)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其争气上逆。则为项痛。员员淡淡。痛之微也。膀胱者肾之府。太 阳为诸阳主气。其气上升。肾藏之热。随太阳之气。而上冲于头也。此阴阳热气。外内交争。一随脉引。一随气升。皆 阴出之阳。故只头痛而不死。)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肾病者。加于戊己。戊己不死。起于壬癸。从则外 出于形身故汗出。逆则内干于真脏。故死。)刺足少阴太阳。(足少阴太阳。相为表里。五脏六腑经气之相通也。)诸 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本气旺日。谓之所胜。汗出。则热随外泄而自愈矣。所谓自得其位而起也。按此节乃论经气 之兼证。故曰大汗。曰汗出。盖气分之汗大。经脉之汗微。)肝热病者。左颊先赤。(此言内因五志之热病者。必先见 于色也。五色之见。各有其部。肝属木而位居东方。故左颊先赤。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 乃病脏。今始见于色者。尚在气也。故曰治未病。未病者。病未及于脏也。)心热病者。颜先赤。(五色篇曰。阙者眉间 也。庭者颜也。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颜先赤。颜、额也。)脾热病者。鼻先赤。(土位 中央。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肺属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腮下谓之颐。肾属 水而位居北方。故颐先赤。此后天之卦象也。)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 虽未发者。谓虽病而未与外热交争也。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刺未病。言脏气病而形未应者。当先刺之。勿使荣交而为 难治也。)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此复申明五脏之热。先见于色者易愈也。部、面部也。从部所起者。如肝热病 左颊先赤。至甲乙大汗而病已矣。此病在五脏之本气。而不与外热交争。故至期而愈。如小便先黄。腹痛身热。是涉于 有形之形层。将与外热交争。而有反逆之危险矣。)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反者。谓反逆为顺也。言不能 治其未病。以致外内交争。其气反逆于内者。急当以刺取之。至三日而后已。如再不急治。使外内阴阳之热。重逆于内 则死矣。按伯高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帝曰。刺之 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三刺者。三周也。九日者。病久而外内交争也。)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 出也。(此言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当自大汗而病已也。胜日、谓本气胜旺之日。如肝之甲乙。心之丙丁。)诸治热病。 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诸热者。谓表之三阳。里之五脏。外内之热交争也。饮之寒 水。里之使寒也。寒衣寒处。表之使寒也。以刺取之。必俟其身寒而后止。)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 太阴。(此言外因之热。病在三阳者。各有刺取之法也。先胸胁痛者。病发于少阳也。足少阳主筋。热甚则筋急。故手足 躁扰。灵枢经曰。热病手足躁。取之筋间。故当刺足少阳。以泻阳分之热。补足太阴。以御外入之邪。盖邪在少阳。三 阳为昼。太阴当受邪也。)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病甚者。阳热甚而及于内也。水热穴论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 阳之热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 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伯曰。夫寒甚则生热也。此言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甚于表阳。而入 于内者。当为五十九刺也。又按。孔穴圆经无骨穴。有肩穴。又腰俞穴。一名髓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 太阴而汗出止。(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热病始于手臂者。病在上而发于阳也。故当刺手阳明太阴。手太阴之主 表也。)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始于头首者。太阳之为病也。刺项者。刺风风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 其脉连于风府。故刺之而汗出乃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热病始于足胫者。 发于阳而始于下也。故当刺足阳明以取汗。)热病身先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此病发于阴 而为热病者。当取足少阴也。肾主骨而为生气之原。气伤故身重肾开窍于耳。故耳聋。少阴病但欲寐。故好瞑也。病 甚者。亦当为五十九刺。灵枢热病篇曰。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盖足少阴主骨。 故取之骨也。五十九刺骨者。取骨空之穴也。夫少阳少阴主枢。热在少阳者。可入于里阴。热在少阴者。可枢转而外出。 故在阴分阳分之病甚者。皆当为五十九刺也。张兆璜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故病在少阳少阴。 而皆为热甚。)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此言少阴少阳之二气相通也。夫阴阳出入。皆从枢转。热病 先眩冒而热。病发于少阳也。胸胁满。将入于里阴矣。故当刺足少阴少阳。从枢转而外出。按以上三节。用十六先字。 盖言有先于内者。有先于外者。有先从气分者。有先见于色者。皆当先治之。勿使其外内之交争也。张兆璜曰。首节 论热甚于少阳。上节论热甚于少阴。此论少阴与少阳相合。盖君火相火之相合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 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此言外病六气之热。内有五脏之热。始在气分。而未 及于经荣者。当急取汗而解。勿使外内相交。而成不救也。伤寒论曰。太阳之为病。脉浮。见太阳之脉者。乃六气之病。 始在太阳之表阳。此外因之热病也。荣、华也。谓赤色之荣于颧颊之间。乃五脏之热。始病气而见于色。此内因之热病 也。曰骨者。谓尚在内而隐见于皮肤之间。当此之时。五脏之荣色。尚未与表阳之气相交。表阳之热。尚未与五脏之荣 气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阳者。可从表汗而解。热在五脏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 可待时而已矣。若不急从汗解。则太阳之热。与脏热相交。而太阳与厥阴之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矣。按此节与玉机 真藏论之所谓传化。有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之义相同。盖表阳之邪。始病太阳。六 气相传。移皆有次。不以次入者。因五志内伤。而五脏内热。太阳之脉与厥阴脉争见者。是太阳之热。与肝热相交矣。 盖太阳为阳之始。厥阴为阴之终。举太阳与厥阴交争。是表阳之邪。不以次入。而与五脏之热。随所乘传。阳脉阴脉 争见者。皆为死证。故不必备言五脏也。当知表阳之热。先气而经。经而脏。五脏之热。亦先从气而经。内而外也。外 内之热。交出于阳分者生。重逆于阴脏者死。首节论内热与外热交争。此论外热与内热交争。)其热内连肾。少阳之脉色 也。(此言表阳之热。与脏热交争。不以次入。惟少阳与肾脉相连耳。本输篇曰。少阳属肾。盖少阳之气。发原于肾。故 热病内连肾者。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 期不过三日。(颊前、颐也。外见少阳之脉。少阳之热病也。色荣颊前。肾脏之热病也。)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 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此言刺未病者。当取之气穴也。气穴者。 泻五脏气分之热。故曰三椎下间。四椎下间。乃溪谷穴会。与五脏之俞穴不同也。胸中膈上。乃心肺之宫城。主胸中 热者。泻肺热也。膈中热者。泻心热也。不曰心肺。而曰胸中膈中者。意言热在气分。而不干于脏真也。)荣在也。项 上三椎。陷者中也。(此言五脏之热。入于经荣者。当取之骨穴也。脊背之尽处曰。谓如取荣穴。当在而至项上之三 椎。陷者中而取之。盖气为阳。荣血为阴。故取气穴。在三椎至七椎之间。从上而下也。取荣俞之穴。在骨之十四椎。 而上至项上之三椎。陷者中而取之也。灵枢经曰。穷骨者骨也。张兆璜曰。此所谓刺之反者。)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复结内病五脏之热。不重感于外邪者。无外内之交争。而止于在内之 脏腑。自相乘传也。颊下为颐。如颊下之色。上逆于颧。是肾热乘肝。当为大瘕泄。如下于牙车。是肾热乘胃。当主腹 满。逆于颧后。是热邪乘胆。当为胁痛。如逆于颊上者。是在膈上心肺之分也。盖言五脏之热。色见于面部。而有外邪 之热者。当治其未病交争。勿使外内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证。如五脏之热。见于面部而无外因之热病者。亦当治未病乘 传。勿使其有瘕泄腹满之病。张兆璜曰。此篇首言五脏之热病。末结五脏之热色。自相乘传。盖五脏之热。有重感外邪 者。必有外因之交争。如止病在内。而不感于外邪者。只当于在内之脏腑中求之。张应略曰。有在外之热病。有在内之 热病。有病在外而内不病者。有病在内而外不病者。不必定有外内之交争。故复以此证明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