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书名:外台秘要朝代:唐·天宝十一年作者:王焘时间:公元752年

[卷第五] 温疟方五首

    病源夫温疟寒疟安舍,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此 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则阴虚阳盛,盛则病矣,阳衰则气复反入,入 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疟先寒而后热者,此由夏伤于大暑,汗大 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寒迫之,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夫病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温疟 也。(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经黄帝曰夫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疟。黄帝问疟先寒而后热,何也。岐伯对 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名曰寒疟。 又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名曰温 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千金作孤)绝,阳气独发,即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 曰 瘅疟。 又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即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 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释。(腠理)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此邪气先藏于肾,其 气 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者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阳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复寒 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又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气逆上,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 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 阴,故但热不寒热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脱肉,故名曰瘅疟。(出庚卷第 七千金同) 广济疗温疟渐渐羸瘦欲成骨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车前叶(一握)甘草(二两炙)猕猴骨(三两炙)乌梅肉(二两) 天灵盖 (一两烧作灰末)驴粪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粪汁天灵盖末分三服,微吐不利。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面粘食等。 又疗温疟,常山丸方。 常山乌梅肉(熬)豉天灵盖(烧各六分)知母朱砂蜀漆大黄(各四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温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并未发前服, 不吐利。忌生葱生菜生血等物。(并出第十卷中) 千金论曰,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其候也,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热而不 寒,气藏在心。 又曰,有温疟者,其脉如平人,无寒时热,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 ,皆白虎加桂心汤主之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碎一斤)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温三服,覆令 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忌海藻菘菜生葱。伤寒论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出第十 卷中) 备急竹叶常山汤疗温疟,壮热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或瘅疟依时手足冷, 少时便壮热,亦有手足烦热干呕者,疟先大寒后大热者,并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儿亦瘥 方。 常山(三两切)淡竹叶(一握)小麦(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温分三服。忌生菜生葱。(支短剧文仲并同 出第三卷中) 延年疗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汤方。 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 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出第 十七卷中)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