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书名:外台秘要朝代:唐·天宝十一年作者:王焘时间:公元752年

[卷第十三] 虚劳骨蒸方七首

    病源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都无 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伤内。即变为疳。 食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即浪言。或 惊恐不定。脉数。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痢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 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疰热。两胁下胀。大 咳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 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体肿目赤。寝卧不安。五 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热。是其根在五脏六腑。其 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 又有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子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 眩闷热。四 或急或缓 两耳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热乍寒。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 二十二 或房。触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必须先防下部。不得轻妄疗之。(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五蒸。夫蒸者是附骨热毒之气。皆是死之端渐。庸医及田野之夫。不识热蒸体形 状。 蒸。早起体凉。日晚便热。烦躁不安。食都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或时腰 痛 可服芒硝。一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亦可捣苦参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 以饮送之。无忌。以体轻凉为度。 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卧便浪语。或惊恐 不安。其脉又数。此蒸若盛。亦变为疳旁脐时闷。或痢不止方。 苦参青葙(各二两)艾叶甘草(各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苇灌下部中。若不利。 取芒硝一方寸匕。和冷水合和服之。日再服。忌海藻菘菜。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中 满闷。或自称得疰。手掩两胁。不得大咳。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此蒸毒伤五脏。口便唾 血方。 急与芒硝一两。以水一升半。和分为三服。三日服止讫。以冷水浸手。以熨胁间及腋下 。并胸上及痛处亦可举臂指灸侧腋下第三肋间腋下空中七壮。立止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 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体肿目赤。不得安寐方。 大黄一两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绞取汁。一服五合许。微利即止。若 热不定。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三以体凉为度。 五曰内蒸。所以言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热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其人 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食饮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方。 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体凉为度。(出第七卷中) 古今录验解五蒸汤方。 甘草(一两炙)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竹叶(二把)葛根干地黄(各三 两)知母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麦一升。乃煮药。忌 海藻菘菜芜荑火醋。(范汪同一方无甘草茯苓人参竹叶止六味) 又五蒸丸方。 乌梅鸡骨(一本是鹳骨紫菀芍药大黄黄芩细辛(各五分)知母(四分) 矾 石(炼)栝蒌(各一分)桂心(二分)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忌生葱生菜。(并出第五卷中一方无 桂心)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