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诸伤门] 伤湿
湿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荣卫。有地之湿,
水泥是也。
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
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胃为
水谷之海,
故伤于脾胃。
有汗液之湿,
汗液亦气也,止感于外。有
人气之湿,
太阴湿土之所化也,
乃动于中。治天之湿,当同
司天法,湿上甚而热者,平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
效而止。如《
金匮要略》诸条之谓,
风湿相搏,身上
疼痛者是也。治地之湿,当同
在泉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治饮食之湿,在
中夺之,在上吐之,在下引而竭之。汗液之湿,同司天者治。虽人气属太阴
脾土所
化之湿者,在
气交之分也,与前四治有同有异。何者?土兼
四气,
寒热温凉,升降
浮沉,备在其中。脾胃者,
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故
阳盛则木胜,合
为
风湿;
至阳盛则火胜,合为
湿热,
阴盛则
金胜,合为
燥湿;
至阴盛则水胜,合为
阴湿。为兼四气,故淫上下
中外,无处不到。大率在上则病
呕吐,
头重胸满,在
外则
身重肿,在下则
足胫肿,在中
腹胀中满痞塞,当分上下中外而治,随其所兼
寒热温凉以为佐使。至若先因乘克,以致
脾虚津积而成湿者,则先治胜克之邪。或
脾
胃本自虚而生湿者,则用补虚为主。或郁热而成湿者,则以
发热为要。或脾胃之
湿淫流于四脏,筋骨皮肉血脉之间者,大概湿主乎痞塞,以致所受之脏,涩不得
通疏,本脏之
病因而发焉。其筋骨皮肉血脉受之则发为痿痹,缓弱痛重,不任为用,
所治之药,各有所入,能入于此者,不能入于彼,且湿淫为病,《
内经》所论,叠出
于各篇,
本草治湿,亦不一而见,凡切于治功者,便是要药。今丹溪书乃止归重苍
术一味,岂理也哉。
伤湿为病,
发热恶寒,身重
自汗,骨节疼痛,
小便秘涩,
大便
多泄,腰脚痹冷,皆因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所致,并
除湿汤。具前诸症,
而
腰痛特甚,不可转侧,如缠五六贯重者。
湿气入肾,
肾主水,水流湿,从其类也。
肾着汤、
渗湿汤。小便秘,大便溏,雨淫腹疾故也。
五苓散吞
戊己丸。
戊己属土,
土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
湿家要药,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伤湿而兼感
风者,既有
前项证,而又
恶风不欲去衣被,或
额上微汗,或身体微肿,汗渍衣湿,
当风坐卧,多有此证。宜除湿汤、
桂枝汤各半帖和服,令微
发汗。若
大发其汗,则
风去湿在。已得汗而发热不去者,
败毒散加
苍术一钱,
防己半钱。伤湿又兼感寒,
有前诸症,但
无汗惨惨烦痛,宜
五积散和除湿汤半帖,和五苓散半帖。伤湿而兼感
风寒者,汗出身重,恶风
喘满,
骨节烦疼,状如
历节风,脐下连脚
冷痹不能屈伸,
所谓
风寒湿合而成痹。宜防己
黄汤,或
五痹汤。若因浴出,未解裙衫,身上未干,
忽尔熟睡,攻及
肾经,
外肾肿痛,腰背挛曲,只以五苓散一帖,入真坏少许,下青
木香丸,如此三服,
脏腑才过,肿消腰直,其痛自止。湿热相搏者,
清热渗湿汤。
其证
肩背沉重疼痛,上热
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者,
拈痛汤。酒面乳酪停滞不能运
化,而湿自内盛者,
除湿散及苍白
二陈汤,加
消息之药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