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诸风门] 眩晕
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
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
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
主于补虚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
痰饮为先也。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无所
之而不在,道之谓何?
阴阳水火是也。其顺净
清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脑者,
地气之所
生,故藏于阴,目之
瞳子,亦
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
清明内持,动扰则
掉扰散乱,是故
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
灵枢》曰∶
五脏六腑之
精气,皆上注目而
为之精,筋骨血
气之精与脉并为
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
眼系以入
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所谓邪者。
风寒湿热
内外之诸邪也。
然诸邪昼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内经》谓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
风邪矣。《原病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
动相搏,则头目为之
眩晕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
自然旋转,于是乎
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
此
非风邪之因火所成者欤。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则如是。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
也。及诸篇中考之,有谓
厥阴司天,客胜,
耳鸣掉眩。厥阴之胜者亦然。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
入者也。又谓
发生之纪,与岁
木运太过,皆掉眩
巅疾,
善怒。
肝脉太过,
善忘,忽忽
冒眩巅疾。又徇
蒙招尤,过在
足少阳、厥阴者,言目动蒙暗也。巢氏亦谓
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此或得于
肝脏,
应
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
虚实之气自动,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至于
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
眩转,目
不识人,善暴
僵仆者,尤是肝木
中火发之甚也。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动
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又谓
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注文谓
寒气凌逼,阳
不胜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谓太阳司天,
善悲,时
眩仆。《灵枢》谓邪在
心者病亦同。二者皆是邪逼于
心下,致神志不安则悲,
心火不行则
妄动上炎。谓
太阴之复,
阴气上厥,饮发于中,头项
胸痛而掉螈尤甚。注文谓
湿气内逆,寒气不行,
太阳上留,故为是病。谓太阴
在泉,病
冲头痛,目似脱。注文云亦是
足太阳病也。谓太阴司天,头项
痛,善眩。《灵枢》谓邪在肾,
颈项时眩。此皆
湿邪害肾,逼太阳之气留于上而然也。至于《金匮要
略》谓心下有
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冲也。谓
尺脉浮为伤肾,
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谓
阳明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二者因脾
胃虚而
阳气不足,所以外见
迟紧之脉,内受湿饮之郁,不足之微阳者,始与所郁之热,并而冲上于胸目也。用此
比类言之,则眩
运之病,非一邪而可终。若夫
太乙天真
元气,皆得
胃脘之阳以行于周身,分
三阴三阳之
经脉。
六气应
天之阴阳,营运于表者,谓之
六化。布
五行于五脏,属之气,应地之阴阳营运于里者,谓之
五阳。虽
然
表里固分为二,及乎一经合一脏相
通气而行,则表里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
有化、有用、有变于
气交者,备在
身形之中。经曰∶成败倚伏,皆生于动,动之清静则
生化治,动之
躁乱则
苛疾起。自此言之,掉眩由
人气所动者,岂止如《金匮》所云湿饮而已。若此五阳六化妄动而
病者,又可胜数哉。且夫,凡
有过节,即随其所
动,经脏之气而妄起,因名曰
厥阳之火。厥阳之火有五,谓之
五邪。五邪之变,遂胜克之病作。又或
肾水不足,或
精血伤败,不能制其五阳之火独光,
或中土虚衰,不能堤防
下气之逆,则
龙雷之火得以
震动于巅,诸火上至于头,重则搏击为痛,轻则旋转为眩晕矣。夫如是比类之,道在经有之,诸
治病
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谓欤。或曰
治诸邪当何如?曰∶夫火因动而起,但各从其所动之因而治之。因
实热而动者,治其热。因邪搏击而
动者,治其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
阴虚而起者,补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
阳虚
而气浮上者,则补其阳,敛其浮游之气。因
五志而动者,各安其
脏气以平之。因郁而发者,治其所郁
之邪,开之、发之。因精血不足者补之,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因胜克而动者,从
盛衰之气而补泻之。
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其土以安之。
上焦清明之
气虚,不能主持而动者,亦当补
中焦之
谷气,推而扬之。
因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动者,察其何者之虚而补之。如是虽不专治其火,而火自息矣。凡治百
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而已。严氏云∶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证辨之。风
则脉浮
有汗,
项强不仁,《局方》
消风散、《本
事》
川芎散、
羚羊角散、
都梁丸、
青州白丸子。寒则脉紧
无汗,
筋挛掣痛,
不换金正气散加芎、芷、
白芍药,甚则
姜附汤、《济生》
三五七散。暑则脉洪大而虚,
自汗烦闷,
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
消暑丸。湿则脉细沉重,吐逆涎沫,
肾着汤加
川芎名
除湿汤、
渗湿汤、《济生》
芎术散。
风热,
羌活
汤、
钩藤散。
寒湿,
芎术除眩汤、
理中汤,仍吞
来复丹,甚者
养正丹。七情相干,眩晕欲倒,用十四
友丸、
安肾丸二药夹和,以《和剂》
七气汤送下,仍间用
乳香泡汤下。有气虚者,乃
清气不能上升,
或汗多
亡阳所致。当升阳
补气,黄、
人参、
白术、川芎、
当归、
甘菊花、
柴胡、
升麻之类。《直指
方》云∶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
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气虚也,宜
益气补肾汤。有血
虚者,乃因
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
益气补血芎归汤之类。《直指方》云∶吐衄
崩漏,肝家不能
收摄
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
血虚也,宜
补肝养荣汤。有因虚致晕,虽晕醒时面常欲近火,
欲得暖手按之,盖
头面乃
诸阳之会,阳气不足故耳。丹溪云∶一男子年七十九岁,头
目昏眩而重,手
足无力,吐痰口口相续,左手脉散大而缓,右手缓而脉大不及于左,
重按皆无力,饮食略减而微渴,
大便三四日一行。众人皆与
风药,至春深必死。予曰此大
虚证,当以
补药作大剂服之,众怒而去。予教用人参、当归身、黄、
芍药、白术,浓煎作汤使,下
连柏丸三十
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壮时。连柏丸,冬加
干姜少许,余三时皆根据本法。连柏皆
姜汁炒为
细末,又以姜汁煮糊为丸。东垣云;范天之内,素有脾胃之病,时显
烦躁,
胸中不利,
大便不通,
初冬出外晚归,为寒气
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
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
又疑药力少,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吐稠粘,涌出不止,眼
黑头旋,
恶心烦闷,
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
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
苦痛如裂,
身重如山,
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予谓前证乃
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损其胃,而
痰厥
头痛作矣。制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而愈。
中脘伏痰,
呕逆眩晕,
旋复花汤主之。《金匮》方,卒
呕吐,
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半夏加
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
散主之。又云∶心下有支饮,(
短气倚息,形如肿,为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白术汤主之。泽泻
五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痰闭不出者,吐之。青
黛散搐鼻取涎,治眩神效。
头风眩晕,可用
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
防风通圣散加半夏
等味。仲景云∶此
痰结胸中而致也。
大小便结滞者,微利之,河间
搜风丸。体虚有寒者,温之。仲景
云∶风虚
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附子汤主之。
肝厥,状如痫疾,不醒呕吐,
醒后头虚运
发热,用
麻黄、
钩藤皮、
石膏、干葛、
半夏曲、柴胡、
甘草、
枳壳、甘菊为粗末。每服四
钱,水一钟半,
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
温服。钩藤散,钩藤、
陈皮、半夏、
麦门冬、
茯苓、石膏、人参、甘菊、
防风各
等分,甘草减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煎八分
温服。戴复庵云∶有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小三五
七散。或
芎附汤、生料
正元饮加
鹿茸一钱,下
灵砂丹。或用正元饮加炒
川椒一十五粒,下茸朱丸。若
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
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
头晕而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曾有头痛不愈,服
茸朱丹而效。右上一条,为
虚寒者设也。若实热
者用之殆矣。故丹溪云∶眩晕不可当者,
大黄三次酒炒,干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钱。刘宗浓
以眩晕为
上实下虚所致,而又明之曰,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是固然矣。然
《
针经》
胃风篇云∶上虚则眩。
又
五脏生成篇云∶
徇蒙招尤,
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蒙、昏冒也,招、摇掉也,瞑、黑眩也,即眩晕
之证。则刘氏所称,无乃与之冰炭乎?盖知虚者
正气虚,实者
邪气实,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则虚即实,实即虚,何冰炭之有。然亦当从寸部以定虚实。上虚者,以鹿茸法治之。上实
者,以
酒大黄法治之。《
本事方》治
虚风头旋,吐痰涎不已,以养正丹主之,称其升降阴阳,补接真
气,非止头旋而已。严氏云∶世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
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
散气,丹药助
火,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气之归,求其本,而用药则善矣。
【诊】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
实痰积。脉大是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