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 七窍门下] 鼻
皆属肺。经云∶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
鼻
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藏为肺,在窍为
鼻是也。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
五络,其
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
空窍,其
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
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
宗气出于
鼻而为臭。
《
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
阳气、宗气者,皆胃中
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
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
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
香臭也。宜
养胃气、实
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
心主五臭,肺主
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
卫气失守,
寒邪客于
头面,
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
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
而温暖者是也。
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
丽泽通气汤主
之。眼多
眵泪,
温肺汤。
咳嗽上喘,
御寒汤。目中溜火,气寒
血热,泪多,脐下冷,
阴汗,足痿弱,
温卫汤。
耳鸣,口不知谷味,气不快,
四肢困倦,行步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阴汗
带下,
喉中
介介
不得卧,口舌
嗌干太息,头不可回顾,项筋紧急
脊强痛,
头旋眼黑
头痛,
呵欠嚏喷,
温卫补血汤。
人参汤、
辛夷散、
增损通圣散、
辛夷汤、
醍醐散、
通关散、
防风汤、
排风散、
荜澄茄丸,皆治
鼻塞之
剂,宜审
表里寒热而用之。
小蓟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
温服。
外治,
通草散、
菖蒲散、
瓜蒂散、
蒺藜汁、
葫芦酒,或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
葱白,
午用葱管中截,晚换葱管末稍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
月多塞,或略感
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
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
是
肺经素有
火邪,
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
以
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
肺热治之,
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
噙化,
或
未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此予所亲见而治验者。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
而致窒塞声重,或流
清涕者,自作风寒治。
薛新甫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
发生之气不能
上升,
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
鼻通矣,
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疾,友人缪仲淳为
处方,每服用
桑白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
忽通。鼻塞久而成,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
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
气停滞,搏于
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也。内服芎散、
山茱萸丸。外用
赤龙散、
通顶散、
雄黄散、
黄白散、通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