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 神志门] 癫狂痫总论
《
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
灵枢》乃有痫、痫厥之名。诸书有言
癫狂者,有
言
癫痫者,有言
风痫者,有言
惊痫者,有分癫痫为二门者,迄无定论。究其独言癫者,祖《素问》也。
言癫痫、言癫狂者,祖《灵枢》也。要之癫痫狂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灵枢》虽编颠狂
为一门,而形证两具,取治异途,较之于痫,又不侔矣。
徐嗣伯云∶大人曰癫,小儿曰痫,亦不然也。
《素问》谓癫为母腹中受惊所致,今乃曰小儿无癫可乎?
痫病,大人每每有之,妇人尤多。今据经文,
分辨于后。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言语有头
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
不愈,俗呼
心风。此志愿高硕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
伤寒阳明大实发
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如有
邪根据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
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螈抽掣,
目上视,或口眼斜,
或口作六畜之声。赵以德曰∶考之《
内经》有痫有癫,以痫而名者,曰心脉满大,痫
筋挛。注云∶
心脉满大,则
肝气下流,
热气内抟,筋
干血枯,故痫筋挛。曰
肝脉小急,痫筋挛。注云∶肝养筋
脏血,肝气受病,故痫筋挛。曰
二阴急为痫厥。注云∶
少阴也。曰治痫惊脉。王注云∶
阳陵泉也,
阳陵泉乃
足少阳合穴也。曰厥狂
颠疾,
久逆之所生
也。《灵枢》以痫名者,曰
足少阴筋病,主痫及痉。曰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
天柱。以癫名者,
肺脉急甚为癫疾。
肾脉急甚为
骨癫疾。癫狂篇则曰癫疾始生,先不乐,
头重痛,
视举目赤,甚作极已
而
烦心,候之于颜。取
手太阳、阳明、
太阴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
视之
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
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齿诸
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呕多沃沫,
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
挛急,
大刺项
大经之
大杼。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
暴仆,
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
出血;不满,灸之挟
项太阳,灸
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
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发
如狂者,死不治。气下泄不治者,癫本由邪入于阴,
阴气满,
风闭塞于下而逆上,今气下泄,则自肾
间
正气虚脱于下故死。癫发如狂死不治者,由心之阳,不胜其阴气之逆,
神明散乱,
阳气暴绝故如狂,
犹灯将灭
而明也。虽然未可以一概论也,盖必
诊脉而后定。阴
下脱者,
尺脉不应。如狂者,
寸脉不应。
若
尺寸俱实,则是
阴阳交错。既癫而又狂,则不可与此同
语矣。何以言之?《内经》复谓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
腹满不得卧而
妄言者。盖
足阳明者,
胃脉也,
与
足太阴脾为
表里,脾为阴,胃为阳,
阴脉从足而上行,
阳脉从头而下行,二者有更虚更实之变,是
故阳明之厥者,由太阴之脉逆上,阳明之脉不得下行而返上故曰厥,厥则
蓄积于中,蓄之未甚则癫,
甚则为热,热则狂而妄言也。不独阳明之厥有是证,凡足
三阳之厥皆然。何则?如经所谓癫疾厥狂,
久逆之所生是也。《灵枢》
经脉篇言∶
足太阳脉
所生病者,为狂癫之疾。凡经脉称是动者,为
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血者、阴也。足太阳内与肾少阴为表里,外与诸阳
主气,故得为癫,亦得为狂也。
及考
越人书于二十难曰,经言脉有
阴阳,更有
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
反阳脉见者,为
阳乘阴也;
虽时沉涩而短,此谓
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
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为
阴中伏
阳也。
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详《
难经》之言,自阴阳相伏相乘,至于重阴重阳,皆为癫狂之病。以
此诸阴阳之交错,尽能致其病,非一因而已。夫如是,始与《内经》之意合。奈何诸家之注,止从重
阴重阳为癫狂,于前乘伏则勿论及。按
王叔和《
脉经》云,阴
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者,则与《难经》
伏匿之意,即是舍己宫观而之他邦者。何以
言之?《脉经》论
热病条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
下寒。盖
阴虚气不能治于内,则附阳而上升,阳无承而不下降,故上热而下寒。
阳虚气不能卫于外,
则
下陷附于阴,故下热上寒。及用脉论癫狂,则谓心脉急甚为螈,肝脉微涩为螈筋挛,脾脉急甚
为螈,
脉气弦
急病在肝,少食腹满,
头眩筋挛癫疾,脉大、脉坚实者
癫病,脉洪大长者
风眩癫疾,
心气虚者
精神离散,阴气衰则为癫疾,阳气衰则为狂。及定生
死脉则云,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脉搏大滑,久久自已,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治,脉实而紧急
癫痫可治。又有论
奇经之癫痫者,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
腰痛癫痫,
恶风偏枯,
僵仆羊鸣,身
强
皮痹,取阳跷,在
外踝上三寸直
绝骨是。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
寒热,
皮肤强痹。从少
阳斜至
太阳,是
阳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
失音不能言,癫疾,直取
客主人,两
阳维脉,在
外踝绝骨下二寸。从少阴斜至
厥阴,是
阴维也,动苦癫痫。尺寸俱浮,
直下直上,此为
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痫疾。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
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也。灸
顶上三丸。或曰奇经之癫痫,古今所无,《脉经》独言之
何也?曰,岂无所自者哉。按越人《难经》曰,
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盖经有十二,络有
十五,凡
二十七气,相随上下,独
八脉不拘于经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入深湖,故圣
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
邪气,蓄则肿热,砭
射之也。今于冲任带且勿论,独用
五脉病癫痫者,言督脉者。注云∶其脉之流行,起自
下极,
循脊中,
上行至
大椎,与手足三阳脉交会,上至
喑门穴与阳维会,上至
百会与太阳交会,下至于
鼻柱,下
水沟
穴与
手阳明交会。据此推之,实为诸阳之海,阳脉之都纲也。病则
脊强而厥。阳维、阴维者,维络一
身,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病心苦痛。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
风池。
阴跷脉者,
亦起跟中,循
内踝上行至
咽喉。注云∶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跷脉
焉。阴跷为病,阳缓而
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
阳急。然而言二跷之所行,尚未及二脉皆上交会于目
内,阳脉交于阴则
目闭,阴脉交于阳则目开。若《灵枢》
癫狂篇首叙目之外、内、上、下者,正为癫则目闭,狂则目开之不同也。故大惑诸篇亦曰,
卫气留
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卫气不得
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
目不瞑矣。由是而
推,昼夜荣卫行五
十度,而寤寐之机,岂不在二脉乎。二脉者,足少阴肾之别脉也。督与肾之
大络,
同起于
会阴,《脉经》谓阳维从
少阳斜至太阳,阴维从少阴斜至厥阴,自其肾肝同在
下焦,主地道资
生言之。可见五脉皆是辅相天机,动用于
形体之要者也,故不随十二经之环周。嗟乎,巢氏方不达王
叔和之指,撰为《病源》,不复妆采,于是后失传焉,不独此也。至于圣人之旨,亦不皆及,辄立五
癫之说。一曰
阳癫,发如死人,
遗尿,
食顷乃解。二曰
阴癫,初生小儿,
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
三曰
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僵,羊鸣,食顷乃解。由热作汗出当风,因房室过度,醉饮,令人
心意逼迫,
短气脉悸得之。四曰
湿癫,
眉头痛,
身重,坐热沐头,湿
结脑沸
未止得之。五曰
马癫,发时反目
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然。诸癫发则仆地吐沫无知,若强起如狂
及遗矢者难治。脉虚则可治,实则死。由是后代钱氏
方论,遂增五兽所属为
五脏之癫,各有其状。犬
癫者,
反折上窜犬吠,肝也。
鸡癫者,惊跳反折鸡叫,肺也。
羊癫者,目瞪
吐舌,摇头羊叫,心也。
牛痫者,
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
猪痫者,如尸,吐沫猪叫,肾也。却无马癫。及《
三因方》论,
则复有
马痫者,作嘶鸣
搐搦腾踊,多因挟热者,惊心动胆,摄郁涎入心之所致也。
诸方皆以初因涎郁
闭塞
脏气不动,因之倒仆
口吐涎沫也。安知口吐涎沫,岂止素积于
胸中者哉。大抵癫痫之发,厥乃成。
厥由肾中
阴火上逆,而肝从之,故作搐搦,搐搦则遍身之脂液促迫而上,随
逆气吐出于口也。盖诸方
不察其病源,故论如此。其源何如?大抵虽曰癫由邪入于阴,然如前所云,相乘相附,交错之变,于
所病经脉,一一当较量而治。更分其有从标而得者,有从本而得者。标者,止在经脉气不通,
眩晕倒
仆;本者,深入两
肾间动气中,当时肾受伤而虚。
肾脏志,志不足则神躁扰。所以《灵枢》云其先不
乐也。所谓肾间者,以肾居两旁,各有
肾俞一穴,离
脊中三寸,又有
志室二穴。
杨上善谓
七节之旁,
中有
小心者,指此也。越人分之,左属肾,右为命
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
原气之所系。及论右肾之气与左肾相通,则谓之两肾间动气,是人
生命也,
系于
生气之原,五脏
六腑十二经脉之
根本,呼吸之门也。夫如是者,即《内经》所谓肾治于里者是也。
所谓生气者,阳从阴极而生,即
苍天之气,所自起之分也。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
志意治,顺之则
阳气固,虽有
贼邪,弗能害也。或经脉引入
外感,
内伤深入于根本,伤其生气之原,邪正混乱,
天枢
不发,卫气固留于阴而不行,不行则阴气蓄满,郁极乃发,发则命门之
相火自下焦逆上,填塞其音声,
惟迫出其羊鸣者、一二声而已,遍身之脂液,脾之涎沫,皆迫而上胸臆流出于口,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筋骨肉,皆不胜其冲逆,故卒倒而不知也。食顷,
火气退散乃醒,醒后若邪气从病发而散,生气得复,
则颠不再作。或邪不散,仍与生气混乱,或邪虽退而生气之原尚虚,当时不治,则邪易入而复作也。
如此者,多成常证。故《内经》曰∶癫疾者,初病岁一发,不治,月四
五发也。或曰子以癫痫之疾,
有由邪入两肾间而后作者,此言古今未尝闻,将有所自乎,曰方论未之考尔。《内经》既有二阴之癫,
《灵枢》又有足少阴筋病之痫。二阴,非肾之经乎。肾间动气,非肾之气乎。更以
胎痫言之,便可推
之,肾间动气,本受父母
精气,既为
立命
之门,安得各经引邪深入者,不止于此乎。若夫以胎始论之,则七节之旁,命门穴在其后,脐在其前,
肾在两旁,胎在其中,是故子脐系以胞蒂,随母呼吸,母呼亦呼,母吸亦吸,通母之生气,食母
谷气,
以化育
内外百骸之形者,皆是肾间动气所致也。当母受惊之邪,子在母腹,随呼吸得之,与肾间动气
混在其中,虽生出腹后一二岁始发,或八九岁后发,盖小儿初生之阳,如日方升,邪不易入,故痫未
发。必待复感之邪入深,与所感母腹之邪相搏而后作。夫如是,大人与小儿病此癫疾者,纵得禀质强
壮,终因邪害其生命之原,难得
中寿。若发频而志愚者,仅至四十阴气衰半而已。小儿质弱目瞪者,
则不过岁月,远亦难出成人之年。盖肾间生命之
气虚而不复,故不得寿也。诸方中所治,皆不及此何
哉。
李东垣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为二跷能行下焦之阴阳,阴阳行则
动气中之邪,因而可散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