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
书名:医方集解朝代:清作者:汪昂时间:公元1682年

[泻火之剂第十四] 半夏泻心汤

    (仲景) 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经曰∶伤寒五六 日,呕血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 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满 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凡用泻心者,皆属误下之证,非传经热 邪也。 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甘草(炙)人参干姜(三两)大枣(十二 枚。) 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成氏曰∶否而不泰为痞。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 为君 而行 下之后,脾气必虚),则痞热消而大汗以解矣(旧注曰∶此方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 汤方王海藏曰∶外证全是下证,而脉反细不可下者,泻心汤主之;脉有力者,黄连泻心汤; 脉无力者,半夏泻心汤。喻嘉言曰∶诸泻心汤,原以涤饮,此证因呕,故推半夏为君。程郊 倩曰∶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拂郁于心阳之分,寒亦成热矣。寒已成热,则不能外出,而 热非实,秽又不能下行,唯用苦寒从其部而下之,仍虑下焦阴邪上入,兼辛热以温之,阴 阳两解,不攻痞而痞自散,所以寒热互用。若阴痞不关阳郁,即郁而未成热,只是上下阴阳 部分拒格而成,泻心之法概不可用也。又曰∶人皆曰汗多亡阳,不知下多亦亡阳,以亡阴中 之阳,故曰亡阴耳。下焦之阳骤虚,气必上逆,则上焦之阳反因下而成实,以火气不下行故 也,治多泻上补下,心君得苦寒而安,则反能从阳引之入阴,故芩连栀子泻亦成补;若汗下 相因,有 本方除人参,再加甘草(一两,合前四两),名甘草泻心汤(仲景)∶治伤寒中风,医反 下之,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医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 但以胃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为下后里虚胃弱,内损阴气,故加甘草以和中益胃,复真阴, 退虚热甄权 伤寒 肠 动 治 至于阴即协寒,其证尤显,所以云阳证下利,误温则发黄出斑而死,此等支 本方加生姜四两,名生姜泻心汤(仲景)∶治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中痞硬,干噫(嗳同)食 臭,完谷不化,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客气上逆,伏饮搏膈,故痞硬;中气不和,故 干嗳;胃虚火盛,邪热不杀谷,故完谷不化;胁下有水气,土弱不能制水,故腹中雷鸣下利, 谓之协热利,为汗后胃虚,外损阳气,故加生姜以散邪涤饮,益胃复阳。刘河间曰∶泻而水 谷变色者为热,不变色而澄沏清冷者为寒。若肛门燥涩,小便黄赤,水谷虽不变,犹为热也, 此由火性急速,食下即出,无容克化,所谓邪热不杀谷也)。本方除黄芩、大枣,加枳实、 浓朴、麦芽白术茯苓蒸饼糊丸,名枳实消痞丸(东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