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书名:黄帝内经太素朝代:唐作者:杨上善时间:公元618-907年

[卷第五(卷首缺)·人合] 十二水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二《经水》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七,惟文法略异。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天下凡有八十一 州,此中国,州之一也,名为赤县神州。每一州之外,有一重海水环之,海之外,有一重大山绕之, 如此三重海三重山环而围绕,人居其内,名曰一州。一州之内,凡有十二大水,自外小山小水不可 胜数。人身亦尔,大脉总有十二,以外大络小络亦不可数。天下八十一州之中,唯取中国一州之地, 用法人身十二经脉内属脏腑,以人之生在此州中,禀此州地形气者也。)夫十二经水者,其大小深 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问其十二经脉取法所 由也。)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此问其脏腑经络各有司主调养所由。十二经水,各从其源受水, 输之于海,故曰受水行也。)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五脏合五神之气,心合于神,肝合于魂, 肺合于魄,脾合于营,肾合于精,五脏与五精气合而藏之也。平按∶脏下《灵枢》、《甲乙》均 有之字,袁刻同。)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胃受五谷成熟,传入小肠,小肠盛受也。 小肠传入大肠,大肠传导也。大肠传入广肠,广肠传出也。胃下别汁,出膀胱之胞,传阴下泄也。 胆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泻。此即腑受谷行之者也。五腑与三焦共气,故六腑受气,三焦行 之为原,故曰扬也。平按∶注成熟,熟字袁刻误作热。别汁出膀胱五字,原缺不完,平细玩虫蚀剩 处,与此五字相近,谨拟作此,袁刻作膀胱膀胱四字。)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 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营气中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所谓受气,泌糟粕,□津液, 化津液精微,注之肺脉中,化而为血,流十二脉中,以奉生身,故生身之贵,无过血也。故营气独 行于十二经,导营身,故曰营气。营气行经,如雾者也。经中血者,如渠中水也。故十二经受血各 营也。平按∶注津液上一 字,下半虫蚀不全,袁刻作成,细玩上半剩处,确非成字,宜空一格。)岐伯答曰∶善乎哉问也。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非人 力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也,死可解部而视也。(二仪之 大,人力不可度量。人之八尺之身,生则观其皮肉,切循色脉,死则解其身部,视其脏腑,不同天 地,故可知也。平按∶外可度量,袁刻于外下增生字,不合,《灵枢》亦无。部《灵枢》作剖。)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 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夫人禀气受形,既有七种不同,以针艾调养固有常契,不可同乎天地无度量也。)黄帝曰∶余闻 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快于耳,浅知也;解于心,深识也。平按∶卒闻下《灵枢》有之 字。)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不可不察。(正以天地不可度量,人参天地,故不可 不察也。)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清水出魏郡内黄县,南经清泉县,东北流入河也。 平按∶膀胱下《灵枢》、《甲乙》均有而通水道焉五字,本书在后。)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 于胆。(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东北至华阴入河,过郡四,行一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也。)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海,晦也,言其水广博,望之晦暗,不测崖际,故曰海也。海, 即四海也。足阳明脉血气最多,合之四海,众水之长也。)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湖 当为,陀水出代郡卤城县,东流过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为并州川。一解云∶湖当为沽,沽 水出渔阳郡,东南入海,行 七百五十里。此二水亦得为合也。平按∶袁刻作雩。)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汝水 出汝南郡定陵县高陵山,东南流入淮,过郡四,行一千三百四十里也。)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 属于肝。(沔。绵善反。沔水出武郡番山,东流入江也。平按∶沔《灵枢》、《甲乙》均作渑。 注武郡,武字原抄作武,袁刻作南郡,考《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野狼谷,应作武。)手太阳,外 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通水道焉。(淮水出南阳郡平武县桐柏山,东南流入海,过郡四,行三 千二百四十里也。)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漯,汤合反。漯水出平原郡,东北流入 于海。又河内亦有漯水,出王屋山,东南流入河。此二水并得为合也。)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 属于大肠。(江水出蜀岷山郡升迁县,东南流入海,过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也。平按∶注升迁 原抄作外迁,据《水经注》应作升。)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河水出昆仑山东北隅, 便潜行至葱岭于阗国,到积石山,东北流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也。)手太阴,外合于济 水,内属于心。(济水出河东恒县,至王屋山,东北流入于河。)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 包。(漳水,清漳水也,出上党沽县西北少山,东流合浊漳入于海。解是浊漳,浊漳出于上党长子 县西发鸠山,东流入海也。)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外内相贯, 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十二经水,如江出岷山,河出昆仑,即外有源也。流入于海,即内有所禀 也。水至于海已,上为天河,复从源出,流入于海,即为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也。人经亦尔,足三 阴脉足指起,即外有源也。上行络腑属脏,比之入海,即内有所禀也。以为手三阴脉,从胸至手, 变为 手三阳脉,从手而起,即外有源也。上行络脏属腑,即内有所禀也。上头以为足三阳脉,从头之下 足,复变为足三阴脉,即外内相贯,如环无端也。平按∶外内《灵枢》、《甲乙》作内外。)故天 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人腰以上,为天为阳也;自腰以下,为地为阴也。经 脉升天降地,与经水同行,故得合也。)故清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清水以北,已 是其阴,湖在清北,故为阴中之阴也。)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阴,(漳南为阳,河 北为阴,故河北至漳为阳中阴也。)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漯居阳地,故为阳中太阳。平 按∶太阳,太字《甲乙》无。)此一州之阴阳,所以人与天地相参者也。(阴阳之理无形,大之无外, 小之无内,但人生一州之地,形必象之,故以一州阴阳合人者也。平按∶州《灵枢》作隅。)黄帝 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问有三意∶经水经 脉远近,一也;浅深,二也;水之与血多少,三也。然则身经脉有三不同,请随调之。)岐伯答曰∶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胃受水谷,化成血气,为足阳明脉,资润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禀成血气, 譬之四海滋泽无穷,故名为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足阳明脉具有四义故得名海∶其脉 粗大,一也;其血又多,二也;其谷气盛,三也;阳气热,四也。有此四义,故得比于海也。平按∶ 热下原缺一字,据《灵枢》、《甲乙》补入。)刺此者,不深弗散,(刺此道,刺中度人足三阳脉, 足阳明脉须深六分,以为深也。其脉在皮下深,血气又盛,故深六分,方得散其气也。)不留不泻。 (血气既盛,留之方得顿而泻也。若热在皮肤之中聚为病者,即疾泻之,故曰热即疾泻也。)足太 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阳明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 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问曰∶十二经脉之气,并有发穴多少不同,然则 三百六十五穴各属所发之经。此中刺手足十二经者,为是经脉所发三百六十五穴?为是四肢流注五 脏三十输及六腑三十六输穴也?答曰∶其正取,四肢三十输及三十六输。余之间穴,有言其脉发会 其穴,即属彼脉。故取其脉者,即是其脉所发之穴也。问曰∶此手足阴阳所刺分数,与明堂分数大 有不同。若为取定?答曰∶此及明堂所刺分数各举一例,若随人随病,其例甚多,不可一概也。今 足太阳脉在皮肉中有深四分有余,故以刺入五分为例。若脉行更有深浅,可以意扪循取之为当,余 皆放此。留七呼者,此据太阳脉气强弱以为一例。若病盛衰,更多少可随时调之,不可以为定也, 余皆放此也。平按∶足阳明一段《灵枢》在足太阳上。《甲乙经》阳明、太阳下均有多血气刺四字, 足少阳下有少血气刺四字,太阴厥阴下均有多血少气刺五字,少阴下有少血多气刺五字。)手之 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深皆毋过二分,其留皆毋过一呼。(手之六阴,从手至胸, 属脏络腑,各长三尺五寸。手之六阳,从手至头,属腑络脏,各长五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属 脏络腑,各长六尺五寸。足之六阳,从足至头,属腑络脏,各长八尺。此手足十二之脉当经血气上 下环流也。然足经既长,即血气环流,其道远也;复是阴气,故其行迟也。手经既短,即血气环流, 其道近也;复是阳气,故其行疾也。以其道近脉浅,刺深无过二分也。以其气疾,故留之不过一呼也。 平按∶其深《灵枢》、《甲乙经》均作其刺深。注从手至胸,胸字原缺,袁刻作胃,据本注下文“从 足至胸”,应作胸字。)其少长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撩,力条反,取也。人之生 也,五时不同; 初生为婴儿,能笑以上为孩,六岁以上为小,十八岁以上为少,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今 量三十以下为少。三十以上为长。黄帝之时,七尺五寸以上为大,不满七尺五寸为小。今时人之大 小,可以意取之。天者,理也。少长小大肥瘦之变,变而不恒,以合天为妙,此天之常道也。贤人 以意取之,妙合其理,故曰法天之常也。平按∶撩《甲乙》作料。注为孩,孩字下半虫蚀,细玩上 半剩处,于孩字为近。日本《医心方》卷二十五引《太素经》云∶小儿初生为婴,能笑为孩儿。谨 拟作孩。袁刻作小,复将下文六岁以上为小改作少,十八岁以上为少改作壮,二十以上为壮改作长, 与原抄不合。又壮下二字原缺,据《灵枢·卫气失常》篇五十以上为老,拟作“五十”二字。)灸 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即骨枯脉缋;刺而过此者,则脱气。(灸法亦须量人少长大小肥瘦, 气之盛衰,穴之分寸,四时寒温,壮数多少,不可卒中失于常理。故壮数不足,厥疾不瘳;若过其 限,火毒入身,诸骨枯槁,经脉溃脓,名为恶火之病。火无善恶,火壮伤多,故名恶火也。平按∶ 缋《灵枢》、《甲乙经》均作涩,袁刻作溃,据注经脉溃脓,当是溃字,别本亦作溃。)黄帝问曰∶ 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少多,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之大小,可为度量乎?(肤,皮也。, 等块肉也。举人形有十种不同,请设度量合中之法也。平按∶《灵枢》少多作多少,作。)岐 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若失度之人,瘠瘦而形肉脱者, 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真者也。(中度者,非唯取七 尺五寸以为中度,亦取肥瘦寒温盛衰处其适者,以为中度。瘠,音藉也。七只五寸人为中度者量定。 扪,没屯反,摸也。平按∶失度,失字《灵枢》作夫。)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