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书名:医学入门朝代:明作者:李橚时间:公元1575年

[外集·卷四 杂病提纲] 内伤

    沉痼大补(气血暖胃脾, 人身真阳耗散,脾胃虚弱,加以食啖生冷,嗜欲过度,以致脏腑停寒不散,谓之 沉寒;积冷不解,谓之痼冷,宜十全大补汤鹿茸大补汤,加姜、桂、雄、附以滋气血,补 暖下元。若原只因生冷伤脾者,四柱散附子理中汤补真丸,专补脾胃可也。又有阴虚内 热,因伤冷药,及将息失宜,变成寒中,全以养脾为主,只宜理中丸二神交济丹白芍, 或四物汤芍药理中汤。 男精女带吐泻奇; 或暴下,或久泻,或吐泻俱发,宜古半附汤、附子理中汤、沉香荜澄茄丸遗精金锁正元丹、究源心肾丸硫苓丸。崩带,见妇人门。 脑寒肢冷心腹痛脑髓寒者,三五七散四肢冷者,古姜附汤、古桂附汤气虚冷汗出者,古参附 汤、古附汤;血虚冷者,古茸附汤;遍身冷、昏晕者,三建汤顺元散;心腹绞痛甚者 ,椒附丸复阳丹;挟外感者,正气补虚汤。 刚剂慢投恐肾衰金液丹黑锡丹养气丹返阴丹,尽皆金石慢剂。阴脏性缓,渐服回阳即止, 猛进常服,恐水枯火燥,元阳脱矣。阳脏性急者,禁服。 取阴取阳无过治,王冰此语亦吾师。 古以三建汤,治心经之元阳虚者,责其无火也;大补阴丸,治肾经真阴虚者, 责其无水也。盖人之所借以生者,阴阳之气耳。不善调摄,偏热偏寒,病未至甚,治之不难 ,若夫积热,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由是 苦寒频岁而弗停。沉寒始而温和,次而热取,热取不愈,则因寒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 穷矣,由是辛热比年而弗止。殊不知,以寒治热,而热不衰者,由于真水之不足也;以热治 寒,而寒不衰者,由于真火之不足也。不知水火不足,泛以寒热药治,非惟脏腑习熟,药 反 见化于其病,而有者弗去,无者复至矣。故取之阴,所以益肾水之不足,而制心火之有余也 ;取之阳,所以益心火之不足,以胜肾水之有余也。火之原者,阳气之根;水之主者,阴气 之根。非谓火为心,而原为肝,水为肾,而主为肺也。此太仆达至理之妙也。又积热用苦寒 药,必姜汁酒制;沉寒用热药,如 附子必用童便蜜制。盖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恐相违逆故也。 上杂病提纲。杂病者,或兼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气,或挟内伤宿食、 气、血、痰、郁、虚、实之情。外感骤则为四中,内伤久则为沉痼,所以提之于前,以见其 为百病大纲。其余证,皆由此变出。医能知此门户,又能知从头至足问证之法。第一辨其 为内伤耶,为外感耶?外感,手背热,而口能知味;内伤,手心热,而口不知味。外感,伤 风恶风,面光有汗伤寒恶寒,面惨无汗伤暑恶热,烦渴面垢伤湿恶湿,重着面黄。内 伤,劳役伤气,则恶劳而心口不痛;饮食伤脾,则恶食而心胃刺痛。若夫色欲伤肾,则愈好 色而骨蒸,口多嗜味,阴虚火动故也,七情,思虑伤心与脾,则益善思而恍惚不寐;忧怒伤 肺与肝,则愈动气痞满眩呕,口仍失味,诸气怫郁故也。一切血证,日轻夜重;一切痰证 ,食少,肌色如故;一切火证,性急潮盛;一切水证,胁硬心下怔忡。至于辨证虚实,俱 以似伤寒阳证者,为热且积也;似伤寒阴证者,为虚且寒也。又辨其内外有无,相兼多寡, 或不内不外,而为本经自病,男子必审房劳,女人先问经孕,与所处顺逆,及曾服某药,然 后证之以脉,万无一失。噫!机括熟而门类显者,惟不脉而药,可以广及,然亦难乎其人之 妙悟也。病家一时紧急,寻医辨证,且将此提纲理会,亦不致差门户。以后分类、有言外 因风、寒、暑、湿,内因七情、瘀血、痰火、食积,而不详言其证者,正以括之于此也。以 意会之,医门斯可入矣。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