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汇粹》
书名:古今名医汇粹朝代:清作者:罗美时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卷四 病能集二(杂证十一门)] 暑证

    王节斋曰∶夏至后病热者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虚, 或浮而大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气消而脉虚弱。其为证,烦则喘渴,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 大渴引饮,头痛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 之法,清心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其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藿乱吐 利,痰滞呕逆腹痛泻利,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然治法 不同也。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是动而得之,阳症也。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火热, 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清暑益气,用香薷黄连扁豆人参、黄、 五味知母石膏之类。 暑热发渴、脉虚,用人参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水阁,大扇风车,是静而得之,阴症也。其 人必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 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葛根藿香羌活苍术之类。 若外既受寒,内复伤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干姜砂仁神曲之类。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 病也。 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或理中汤加神曲、麦芽、砂仁、 苍术,温中消食也。 若吐泻脉沉微者,不可用凉药,宜用大顺散加熟附等分,或附子理中汤加炒白芍。 若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宜先治其内,温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益气,而以理脾为主。 东垣立方,已兼此意。其用黄、升麻、人参、白术甘草麦冬当归、五味、黄柏,葛根,是清暑 补气也;苍术、神曲、青皮陈皮泽泻、是补脾也。 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宜补中益 气汤去升柴,加炒黄柏、白芍。挟痰加半夏橘红,或用生脉汤。 喻嘉言曰∶暑症,日中劳役而触冒其暑,此宜清凉,解其暑毒。若深居广厦,袭风凉,餐生冷,遏 抑其阳而病者,一切清凉之方,即不得径情直施。如无汗,仍须透表,以宣其阳。如吐利,急须和解,以 安其中,甚者少用温药以从治之。故冒暑之霍乱吐泻,以治暑为主;避暑之霍乱吐泻,以和中 温中为主,不可不辨也。 元丰朝立和剂局,萃聚医家经验之方,于中暑一门独详。夏月暑症,五方历试,见闻广耳。其取小 半夏茯苓汤,不治其暑,专治其湿。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见 消暑在消其湿,名正言顺矣。其香薷饮,用香薷、扁豆、浓朴为主方。如热盛则去扁豆,加黄连为君, 治其心火。湿盛则去黄连,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湿。其缩脾饮,则以脾为湿所浸淫而重滞,于扁豆、葛 根、甘草中,佐以乌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恶之湿。甚则用大顺散、来复丹,以治暑症之多 泄利者,又即缩脾之意而推之也。医者于热湿虚寒,浅深缓急间酌而用之,其利溥矣。 而后来诸贤,以益虚继之。河间之桂苓甘露饮、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 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中又兼去浊。或用十味香薷饮,于局方五味中增参、 、术、陈、木瓜,益虚以去湿热。 乃至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人参黄汤,又补中实卫以去其湿热。肥白内虚之人,勿论中暑与否,所宜频 服也。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之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 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 又如益元散之去湿而加辰砂,则并去其热;五苓散之去湿而加人参以补其虚,加辰砂减桂以去热;白 虎汤加人参以益虚,加苍术以胜湿。合之局方,则大备矣,然尚有未备者焉。 暑风一症,为心火暴甚,煎熬阴血,其卒倒类乎中风,而不可从风门索治。《百一选方》虽有大黄龙 丸,初不为暑风立法,然有中昏死,以此方灌之立苏。但其人阴血素亏,暑毒深入血分,此方慎不可用。 《良方》复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凉血之药,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风,良莫良于 此矣。 中暑卒倒无知,名曰暑风。大率有虚实两途∶实者痰之 实也,平素积痰,充满经络,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气,卒倒流涎,此湿合病之最剧者也,宜先吐其痰, 后清其暑,犹易为也;虚者阳之虚也,平素阳气衰微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凑其虚,此湿 病之得自虚寒者也,宜回阳药中兼清其暑,最难为也。 东垣曰∶夫脾胃虚弱,至六七月间,人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行走不正,脚欹眼花,黑欲 倒者,此肾也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汗多则津液伤,筋骨失养则痛或渴, 不可作暑热治。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