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杂证汇参] 哮
哲言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
喘促而
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
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医学正传》)
哮即
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
气道,搏击
有声,发为
哮病。(《
证治汇补》)
哮与喘相类,但不
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尽有其声,呷
呀二音,合成哮字,以
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也。(《
证治准绳》)
哮有夙根,遇寒则发,或遇劳而发者,亦名
哮喘。未发时以
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须辨阴
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攻邪者须分
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
宜于消散中酌加
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总须以
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
过,未有不日甚而危者。(
张景岳)
哮与喘微有不同,其证之
轻重缓急亦异。盖哮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要知
喘证之因,若由
外邪壅遏
而致者,邪散则喘自止,后不复发,此喘证之实者也;若因
根本有亏,
肾虚气逆,浊
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用药亦难奏功,此喘证之虚者也。若夫
哮证,亦由初感外邪,
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
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更有
痰哮、咸哮、
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
天哮诸证,
大概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
中气。其
辛散苦寒,豁痰
破气,在所
不用。此证若得针
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然难遇其人耳。○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
背俞,内合
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病发,喘
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若不
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
(《临证指南》)
哮喘遇冷则发,其证有二∶一者属
中外皆寒,治宜
参苏温肺汤;二者属寒包热,治宜
越婢加半夏汤,或于
未寒时先用
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作。(《
医学纲目》)
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
火郁于内,
风寒束其外,或因坐卧
寒湿,或因酸咸过
食,或因积火
熏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避风寒,节浓味,禁用凉剂,恐
风邪难解;禁用
热剂,恐痰火易升。
理气疏风,勿亡根本,为善治也。(《
医宗必读》)
哮喘一证,古无良方,盖因其病有痰有火,有
血虚,有
真阴涸竭。若竟消痰清火,病未减而元气日亏。若
欲补原,又有助火滞痰之害。惟前明易思兰一方,
标本兼治,深得其情。(
王协中)
选案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嗽,
百药无功。诊其两寸,数而涩。余曰∶涩者,痰火风寒,久久盘踞,根深蒂固矣。
须补养月余,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间,凡吐下十次,服补药百余剂,遂愈。更以
补中益气汤,加
鸡子、
秋石为
丸,服年许,不复发。(
李士材)
附方
治哮喘方立方本旨,以二陈治痰,栀豉清火,
当归养血,熟地
滋阴,金沸咸能
润下,海石咸以消痰,重
以镇下。熟
地五钱,当归一钱,
茯苓、
橘红、
半夏、
金沸草、
麦冬各钱半,
甘草五分,黑
山栀一钱,
淡豆豉一
钱,海石二钱。
又法治久哮,用
生姜汁浆布衫背心,贴肉穿之,易数次,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