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书名:张氏医通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作者:张璐时间:公元1695年

[卷四 诸呕逆门] 霍乱(干霍乱、吐利)

    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厥气 上逆则霍乱。 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加之头痛发 热而吐利者。是伤寒霍乱也。原仲景之意。岂非在饮食。如为是病。彼以寒邪传入下焦胃气因 之不和。阴阳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此病多发于夏秋之 交。在寒月亦间有之。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然亦未必皆尔。大抵湿土为风木所克则为是证。 故呕吐泻泄者。湿土之变也。转筋者。风木之变也。合诸论而求之始为活法。然多有郁结伤脾。 饮食停滞。一时停塞。气不升降而然。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 炒川连。春夏秋三 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证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利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散木瓜。夏秋感 冒。吐泻霍乱。六和汤为要药。身热烦渴。气粗喘闷。或吐泻厥逆躁扰者。此伤暑霍乱。宜香薷 饮沉冷服。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 此火伏于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夏秋霍乱。多食 冷水瓜果所致。宜木香、藿香、陈皮、浓朴、苏叶、生姜四肢重着。骨节烦疼。此兼湿也。二 术、二苓、浓朴、陈皮、泽泻七情郁结。宜乌药香附、木香、浓朴、枳壳、陈皮、紫苏。夏 秋之交。伤暑霍乱。大忌术、附、姜、桂种种燥热之药。误服必死。凡夏秋霍乱。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热。不可用温理脾胃药。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为主。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惟泄泻不 渴。二便清利。不甚臭秽者。方可用理中温之。吐泻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栗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内虚阴盛。不可以其喜冷去被 为热。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若暴泻如水。周身汗出尽冷。脉弱不能言语。急投 浆水散。并须冷服。若冒暑伏热。腹痛作泻。或利或呕者。木瓜、吴茱萸。食盐同炒。煎汤温服胎前产后霍乱。另详本门。凡霍乱新定。周时内慎勿便与谷气。多致杀人。以胃气反逆。不能平 复也。如吐泻已多。元气耗极。审无邪者。方与米饮补养。举世治霍乱吐利。不问虚实寒热。概 用藿香正气。不知此方专主胃气不和。阴阳错乱。或夏秋寒热交加。饮食冷热并进。及水土不伏 之吐利霍乱。固为合剂。如见厥逆冷汗虚烦喘哕。面赤戴阳。脉来虚微。弦细无力。此脾肾俱 虚。火衰不能生土。虚阳失守之候。在严冬见之。尤为最剧。猛进理中、四逆。尚恐不救。况堪 从事藿香正气等耗气之剂乎。 〔诊〕脉伏或微涩者霍乱。脉长为阳明本病。霍乱脉洪大吉。虚微迟细兼喘者凶。气口脉滑。乃膈间有宿食。虽吐 犹当以盐汤探吐之。吐尽。用和中药。凡吐泻脉见结促代伏。皆不可便断为死。霍乱之后。阳气 已脱。或遗尿不知。或气怯不语。或膏汗如珠。如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舌卷囊缩。皆为死候。 干霍乱腹胀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俗名搅肠痧。此土郁不能发泄。火热 内炽。阴阳不交之故。或问方论皆言宿食与寒气相搏。何以独指为火耶。曰。昏乱躁闷。非诸躁 狂越之属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攻之太过则脾愈虚。温之太过则火愈炽。 寒之太过则反捍格。须反佐以治。然后火可散耳。古法有盐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 血。不可废也。一法。以盐汤探吐。并用盐填脐中。以艾灸二七壮屡效。 吐利吐利者。言呕吐而利是也。上吐下利。烦扰躁乱。乃谓之霍乱。与但称吐利者有异。 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延至数日者为吐利耳。有吐泻及痢疾。进汤药太骤。以致呕逆。二陈加 豆蔻砂仁。甚则加沉香。有热。加姜汁炒川连。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上吐下泻不 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或渴不能饮。脉细数。连理汤。夏月泄泻。或呕吐。 生姜汁天水散。有痰积泄利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不能饮食。由风痰羁绊脾胃之间。导痰 汤加羌、防。泻属脾。宜升胃。补中益气汤。吐属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泻并作。宜 升胃醒脾。二汤各半和服。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