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三] 胸胁腹胀满痛

    【纲】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黄仲理曰。本节乃太少二阳合病耳。故胸满胁痛嗜卧。非少阳之气不得上升乎。故和以 柴胡汤。脉但浮。则仍属太阳之脉。故与麻黄以发之也。 韩祗和曰。胸满者。胸膈间气满闷也。非心下满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满也。非腹中满。盖 邪自表传里。必先胸胁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满多带表症。宜发汗。惟胁满或痛。多带半表半里。 小柴胡枳实和之。至于胸中痰实者涌之。如胸中邪结而为实。燥渴大便闭者。大陷胸汤主之。 【纲】仲景曰。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 可下。宜麻黄汤。 【目】成无己曰。此二条是胸满属表而须发汗者也。盖胸中至表犹近。及胁则不言发汗。但和 解而已。大抵胸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而湿气郁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可矣。若邪气留 胸中。聚而为实者。非涌吐不可已。故华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邪气已收敛而不散漫者。 则可吐之也。 韩祗和曰。喘而胸痛。犹带表症。不可下。与麻黄汤。或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脉促胸满而与 桂枝去芍药汤者。病在于胃。芍药入营。故去之也。 鳌按。胸满本阳症。但下后满而不喘。则是寒邪内结。将作结胸矣。故知胸满不但阳盛。即阳 虚者亦然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目】柯琴曰。伤寒初起。正宜发表。吐下非法也。然吐下后不转属太阴。而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阳气内扰也。 【纲】仲景曰。发汗。若下之。而发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病如桂枝症。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 【目】成无己曰。二者均是吐利。栀子豉汤吐胸中虚烦客热。瓜蒂散吐胸中痰实宿寒。 鳌按。此二条本阳明症。以欲明胸满之当吐。故附此。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心下痞。 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鳌按。此条心下硬满。牵引胁满。是由心下水气泛溢不和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小便利则愈。 【目】鳌按。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也。因汗不彻而遽下之。致水气结于心下。然病根 虽在心下。而病机仍在膀胱。今小便不利。则是太阳本病。实非桂枝症未罢也。故用本方以散邪行 水。 【纲】仲景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目】韩祗和曰。腹满者。邪入太阴脾土也。常痛为里实。须下之。承气汤。时减者为里虚。 当温之。理中汤。若表解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是邪未全入里。亦未可下。若大满大实。兼 有燥屎。是邪已入腑。虽得之四五日。亦可下。大抵阳邪为热。则腹满而咽干阴邪为寒。则腹满 而吐利。食不下。若已经吐下后而腹满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也。 柯琴曰。此条不是妄汗。人本虚也。汗后反见有余症。邪气盛则实。故用姜、朴、夏散邪以除 腹满。正气虚。故用参、甘补中而益气。 【纲】仲景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目】陶华曰。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谵语。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 加茯苓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口中不仁。小柴胡汤。有汗白虎汤。太阴腹满。 吐食不下。枳桔理中丸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腹满痛者。脾不胜 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腹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其里。四逆 汤。后攻其表。桂枝汤。发汗后腹满。当温。浓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当下。少与调胃承 气汤。下后腹满。宜栀子浓朴汤。 腹胀满者。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 柯琴曰。腹满时痛。因于下后。是阳邪转属。非太阴本病。表症未罢。故仍用桂枝解外。腹痛 既见。故倍加芍药以和里。此病本于阳。故用阴以和阳。若因下而腹大实痛。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 实。尚未离乎太阳。此之谓有表里症。仍用桂枝加大黄以除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 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气实则两阳相抟。故转属阳明。太阴则满痛不实。阴道虚也。 阳明则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痛。下利之兆。大实而痛。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即建中 之方。桂枝加大黄。即调胃之剂。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