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少阴经症] 但欲寐
【纲】仲景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但欲寐也。
【目】
方中行曰。脉沉细者。少阴居于极下。起于
小指之下也。
针经曰。是主肾
所生病者。嗜
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晦。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
寤。行于阴。则静而寐。然则但欲寐者。
邪客于阴也。
魏荔彤曰。
伤寒三阳。递传
三阴。复自
太阴传少阴。此
传经之邪。乃
外感风寒。历久变热之热
邪也。亦有
直中少阴经脏者。又非传经
热邪可比。乃
阴寒之
寒邪也。故三阳分经与腑。三阴分经与
脏。如
少阴病。其为传经热邪。直中寒邪。当辨也。若此条。则合传经直中二邪而总标其脉症也。
少阴为病。脉必沉。三阴皆然。又兼微细。异乎三阳之浮大弦也。沉对浮。微对大。细对弦。此少
阴脉也。见此则三阴俱可识其端倪。至少阴为症。有
寒热二邪。本不尽同。姑取两邪入而见症大同
者。则但欲寐也。肾司智巧。热邪入而扰其阴。寒邪入而溷其阳。因致欲寐。仲师示人未辨寒
热之邪。先辨少阴之症。此至诀也。脉之沉微细。三阴俱有。兼以但欲寐。则少阴病也。但沉微细。
虽三阴皆有。而太阴必多微。少阴必多沉。
厥阴必多细。太阴在中。故微多。少阴在下。故沉多。
厥阴近胆。故弦可变细而细多。盖细即弦之微者。此仲师于少阴。不言沉。反言微细者。沉少阴本脉。不须言。且沉亦
非少阴独有之脉。必兼太
阴之微。厥阴之细。而少阴之脉始确也。再者。少阴处三阴之中。亦如
阳明处三阳之中。阳明之脉
本大。然兼
太阳之浮多。则太阳阳明也。兼
少阳之弦多。则少阳阳明也。推之三阴。少阴之为脉。
何独不然乎。然则少阴之沉。兼微多。非太阴之少阴乎。少阴之沉兼细多。非厥阴之少阴乎。三阳
之阳明。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义。仲师故分而为三。三阴之少阴。亦就递传而言之。有相通之
义。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纲】仲景曰。少阴病。欲吐不吐。
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
水自救。若
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
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
王肯堂曰。少阴病。如本条诸症。
理中四逆辈。阴症虽云
不用麻黄。如少阴始得病。反
发热。脉沉者。麻黄
附子细辛汤。于
六经但少阴症难辨。
本经但云脉微细欲寐。
小便数而白。背恶
寒。
四肢厥者。可不审而知之。或虽有
恶寒甚者。不觉寒。但喜浓。衣近火也。其脉微细。或沉涩。
虽有
阴阳俱紧者。盖其人素有热。为
表寒外袭。故如此。但当察其外症为主。必以温药逐之。其
阳邪传入。与少阴自受热症。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虽不言滑实沉数诸可下之脉。然与症则可知
矣。脉必相符也。虽或有反沉微细迟。脉不应症者。为不可下。亦宜凉剂
滋阴退阳而愈。不愈。必
待脉有力而
后下之可也。其有症恶寒。急下之者。倘反有脉不应病。亦宜微下之。虽不敢大下。亦
不可缓也。六经惟少阴
传变。与太阳相同。如
真武汤、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症。俱有加减法。谓有或
为之症。亦犹
小青龙小
柴胡是也。
【纲】仲景曰。
脉阴阳俱紧者。口
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
妄治也。少阴病。
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
足逆冷者。不治。
【目】鳌按。首条蜷卧。由于
内寒。二三条亦同一蜷卧。却以手足温
手足逆冷为凭。见可治不
可治之故。盖温者。阳回也。逆冷者。纯阴无阳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
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
【目】
陶华曰。
阳气虚。
阴气盛。则
目瞑。故
多寐。乃
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
阴自阖也。
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
阳气盛。阴气虚。则昼夜
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
闭不安卧。若阴为阳
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所谓
阴虚则夜争者是也。
鳌按。始而欲寐。是少阴本症。五六日后不得卧寐。是微阳欲绝也。其何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