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发黄
【纲】仲景曰。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
结胸。但
头汗出。余处
无汗。至颈而还。
小便
不利。身必
发黄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目】
朱肱曰。头汗出而身发黄者。
茵陈蒿汤十分。
五苓散五分。拌和。每服一钱。水下。日
三服。
张云岐曰。
寒气侵人。人即
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
助阳散寒。一汗而
寒热解矣。不汗而反下。
故热
内陷而成结胸。炎上而但头
有汗。且
小便不利。致
湿热内蒸。黄色外见也。
解表清火利水。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一剂而三善备。且以见
太阳发热之治。与
阳明迥别也。
【纲】仲景曰。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
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
狂者。血结症也。
抵当汤主之。
【目】
朱震亨曰。寒热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
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薄。郁蒸不
消化。故
发黄。发黄与
瘀血外症及脉俱
相似。但小便不利为发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
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症即如狂。
大便必硬。此异耳。
楼全善曰。此
蓄血在
下焦而发黄者也。
柯琴曰。太阳病发黄与狂。有
气血之分。小便不利而发黄者。病在
气分。麻黄
连翘赤小豆症也。
小便自利而如狂。病在
血分。抵当汤症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
中风。以
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
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其身发黄。
【目】朱肱曰。病患服汤。得小便利。如
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
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之。
陶华曰。
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发黄是也。谓单阳而无阴也。
太阴脾土为湿热所蒸。
色见于外。曰发黄。湿胜则如熏黄而晦。热胜则如橘黄
而明。伤寒至于发黄。热势已极。且如蓄血。
大抵相类。设或
寸口无脉。鼻出
冷气。与夫形如烟熏。摇头直视。
环口黧黑。举体发黄。是皆真
脏气绝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
微
盗汗出。而反
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
膈内拒痛。胃
中空虚。
客气动膈。短
气
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
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
方中行曰。此条本言结胸之症。叙其由。绘其状。而明其治也。若不结胸以下。乃就变症
之轻者言之。但头汗出者。乃
诸阳之本。阳健故汗出也。余无汗者。
阴脉上不过颈也。小便不利者。
阳不下通。阴不任事。化不行而湿停也。湿停不行。必更渗土而入胃。胃土本湿。得渗则盛。既
盛且停。
热气郁蒸。发为身黄也。
【纲】仲景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
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
寒湿中求之。
【目】
魏荔彤曰。伤寒发汗。已得治而
表邪可愈矣。何以身目为黄。知非
寒邪在表为患。而外
感寒邪挟在里之
湿邪为患也。故仲师明示以寒湿在里不解之故。见人当于里求治也。喻氏以里为躯
壳之里。与
脏腑无涉。盖此症非在表。亦非在里。特在表之里。而不在脏腑之里。故仲师又以为里
而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不出方者。方不外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可选用也。夫寒湿俱
阴邪。
二阴相搏于里。何以不发青
白色。而成黄色。则寒邪郁而变为
热邪。合之湿邪相蒸而见于外也。故总无治寒之药。学人详焉。
陶华曰。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虽似熏黄。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
术附汤。
身头痛。
麻黄汤加
苍术。脉浮
身重汗出
恶风。
防己黄汤。初发黄。以
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
黄水出愈。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身黄如
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
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目】
喻昌曰。黄
色鲜明。其为
三阳之热邪无疑。小便不利腹微满。乃湿家之本症。不得因此
指为伤寒之里症也。方用
大黄佐
茵陈、
栀子。建中驱湿除热之功。以利小便。非用下也。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
正当随热势
清解其黄。使不留于肌表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
黄。此条发热。反
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症难于得热。热则其势外出而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
之。不尽泥伤寒定法也。
【纲】仲景曰。
风湿为病。脉
阴阳俱浮。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目】朱肱曰。
中湿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病患中湿。因而
伤风。
风湿相搏。一
身痛
重。是名中湿。亦当于风湿中求之。
李中梓曰。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
似疟。若不饮而发黄。
茵陈五苓散。伤寒脉虚。小便如常。
变为
阴黄。
理中加茵陈汤。如下之太过。
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
湿变黄。
茵陈茯苓汤、茵陈
四逆
汤。
鳌按。风湿相抟于内而以火劫之。受
火气之轻者。湿不得越。必因热而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