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九] 烦躁

    (附怫郁)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曰躁。谓气外热躁也。内热谓有根之火。故 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所 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迤逦复烦也。从烦至躁为热。未有不渐烦 而躁者也。先躁后烦谓怫郁。怫然更作烦闷。此为阴盛格阳。大躁若欲于泥水中卧。水不得入口是 也。此气欲绝而争。如灯将灭而暴明。 黄仲理曰。烦躁者。懊不得眠也。懊者。郁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 血也。火入于肾也。 李曰。心热则烦。肾热则躁。烦轻躁重。先烦渐躁为阳症。不烦便躁为阴症。烦主气。躁主血。肺主皮毛。气热 则烦。肾主津液血热则躁。故仲景用栀子以治肺。豆豉以 治肾也。 【纲】仲景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目】朱震亨曰。烦躁者。气随火而升也。 陶华曰。伤寒烦躁。有阴阳虚实之别。心热则烦。阳实阴虚。肾热则躁。阴实阳虚。烦乃热轻。 躁乃热重也。 【纲】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 承气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 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 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目】李杲曰。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躁。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 腹满而烦。栀子浓朴枳实汤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火入肺。烦也。火入肾。躁也。烦躁俱在 上者。肾子通于肺母也。发润如油。喘而不休。总言肺绝。鼻者。肺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中气粗大。是肺热也。发者。血之余。肾气主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将绝也。仲景 以发润喘大为肺绝。兼其肾而言之。发在高巅之上。虽属肾。肺为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肾也。大 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肾不言而知其绝矣。或曰。烦者心为之烦。躁者心为之躁。何烦为肺躁为 肾耶。夫心者君火也。与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之而躁。水以之而亏。独存者火耳。故肺肾与 心合而为烦躁焉。此烦虽肺。躁虽肾。实心火为之也。若有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 陶华曰。有人伤寒八九日。无汗身热。时时谵语。因下后大便不通。已三日矣。非躁非烦。非寒 非痛。终夜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许学士诊之曰。此懊怫郁二症俱作也。胃中有燥屎。服承气 汤。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故仲景云。小便不利大便难。时有微热怫郁。有燥屎也。怫郁者。 阳气蒸越。形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也。其症有分别。如大便硬而气短燥渴者。实也。大柴胡 汤。汗下后有此症。饮水而哕者。胃虚也。桂苓人参汤茯苓。初得病发汗不彻。并于阳明。续自 微汗出。面色赤者。阳气怫郁也。解肌汤。或汗不彻。其脉浮紧者。麻黄汤。或小便不利。时有微热。 大便作难。怫郁不得卧。此有燥屎作实也。承气汤。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