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九] 呕

    【纲】仲景曰。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黄芩生姜半夏汤。 【目】朱肱曰。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之经。足阳明之气本不行。今厥而上行。 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 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 症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尤相当耳。与小柴明。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可小柴胡加芒 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与大柴明。大便秘。方加大黄。 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去秽压虚气。须是去大黄。如本条之症。宜用官局桔梗汤最良。 亦用枳实耳。 戴原礼曰。阳明病。虽显然有可下症者。兼呕多犹属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汤。若独见太 阳症。或吐泻者。恐膈间有痰饮停滞。且以二陈汤定之。候呕吐定。徐进解药。若先呕却渴者。猪 苓汤。先渴却呕者。治膈间之水。小半夏茯苓汤。呕而吐涎沫者。吴茱萸汤太阴厥阴。间有呕吐。 太阴理中汤厥阴四逆汤。并加生姜。以上阴症。乃阴中之阴。宜用热剂。阳入阴者。能为 利而不为呕。呕属上而近于外也。阳之所入者深。故利也。 又有阳症新瘥而呕。别无所因。此余热在胃脘也。宜竹叶石膏汤。或橘皮竹茹汤。 大抵得之太阳而呕者。必是合病。乃病渐入内。非正太阳也。盖太阳见呕。非合阳明。则合少 阳。其呕为热。忌用暖剂。 有人初病。其太阳症而呕。一家少长相似。与养胃汤俱立效。此时行之气适然。是为伤寒杂病。 又非可以正经伤寒以律之也。 李中梓曰。呕多。水气在上焦也。虽有胃实症。只宜小柴胡以通液。误攻。必至利不止。 【纲】仲景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王肯堂曰。宜大柴胡汤陶华曰。呕者。声物俱有而旋出。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较其轻重。则呕甚于吐。大都表邪 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其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而呕吐者。有胃寒。脉弦迟。 逆冷不食小便利而呕吐者。有水气。在膈间。怔忡。先渴而后呕者。有脓血。喉中腥气。奔逆上 冲。不从治之。呕脓血尽自愈者。是四者不可不辨。 鳌按。此条之呕。即在不能食。可知其胃家素实。与干呕不同也。 【纲】仲景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金 匮治诸呕吐。谷不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呕而发热者。小 柴胡汤。呕而发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茯苓汤。若少阴症而呕者。真武汤去附 子加生姜。伤寒瘥后呕。有余热在胃脘。竹叶汤加生姜。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 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 柯琴曰。虚烦是阳明坏病。若少气。若呕。又从虚烦中想出。烦必伤气。加甘草益气虚热 相搏必欲呕。加生姜以散邪。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而汗出解也。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 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目】魏荔彤曰。胁下硬满。较他条胸胁满不去。少甚矣。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是阳明病 胃已成实。而邪复转传少阳也。此诸症中。惟不大便为正阳阳明。其余尽少阳阳明所应有之病。但 俱属欲转少阳而未全成少阳也。与以小柴胡汤。仍以和解为用。使正阳之邪。由少阳而出。胃不成 实。阳明得罢耳。 二三日。寒邪在阳明少久。方能变热。乃同阳邪逆冲而呕而咳。然终无阳邪之烈。所以咳而不 咽痛。又带有阴邪之滞腻。所以呕也。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