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纲目》
书名:伤寒论纲目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十] 不大便

    【纲】仲景曰。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 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病。若能食者。名中风不能食 者。名中寒。 【目】喻昌曰。设为问答。以辨阳明中风之里症。此属正阳阳明。可下。 魏荔彤曰。太阳病治之未善。所以得阳明病也。若发汗过多。若下。若利小便。皆得致阳明病 之因也。汗出利小便。皆能使其人津液亡耗也。津液亦以胃为归。亡耗则胃中干燥而里热生。里热 生则在表之风寒亦随变热。里热外蒸。故自汗出。风寒变热。故表恶热内外热合为一。此所以太 阳之病转属阳明也。然阳明病有浅深。其症亦不一。如不更衣。乃胃亡津液而干燥也。内实。乃胃中 邪热太盛。而结秘成实也。大便难。乃胃燥热半盛。尚有大便而艰难也。症不同。治之之法亦不同。 承气诸方。仲师并未明言。而斟酌之妙。存乎人矣。 中风中寒。能食不能食之说。固由化谷不化谷。然风邪之热散而虚。寒邪之热聚而实。风邪之 热行乎气。寒邪之热着于血。亦能食不能食之故也。 鳌按。中风中寒一节。本与不大便无涉。姑以能食不能食成阳明病之故。附于此。 【纲】仲景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 法救之。宜五苓散。 【目】魏荔彤曰。此太阳病已去。而转属阳明者。阳明既病。热气内盛。小便必黄赤而数。津 液内伤。大便必枯燥而硬。虽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津液坐耗。肠枯便秘。故不觉其苦。而受伤 甚深也。以法救者。仍从太阳表里之法救之。五苓导水滋干。且解太阳风邪。洵阳明犹带太阳必用 之药。 【纲】仲景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期十七日当剧。 【目】鳌按。此条本论阴结。阳结亦是陪客。以阳结即是胃家实也。阴结本少阴病。无表症。 当用温药。 【纲】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身热者。与承气汤。 【目】鳌按。受病即不大便。其为胃家实可知。此所以为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 此有燥屎。乃可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脾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魏荔彤曰。此本申解阳明病谵语一症也。谵语之由。他条已言之。乃有阳明谵语已见。 而犹当斟酌调和。得攻下之宜者。不容苟且也。盖有明日并不见大便。脉反变滑疾为微涩者。胃里 虚寒可信也。此固非一下可收功。亦非一调可奏效。当缓缓补胃。徐徐生津。曰难治。言近功小效。 必不易治也。六七日之久。竟不大便。此似胃已成实。然胃究未实。胃燥肠干。中塞硬屎。此胃 终非实。而燥屎为害滋大也。故以小承气试之。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潮热。不恶寒。 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方中行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不大便延至五六日以上。十余日之久。日晡云云者。阳 明之症备具。此胃中邪热已盛。病已成实。急宜攻下以救胃津矣。不然。逡巡畏缩。坐致发狂病剧。 亦难救也。 【纲】仲景曰。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也。大下后。六七 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目】魏荔彤曰。此二条皆申解阳明病有燥屎应下之辨。有病虽攻下。不伤正气者。如病患不 止于伤寒。凡不大便五六日之久。绕脐痛而烦躁。发作有时。不必论胃腑之热。成实与否。而燥屎 在肠为患。至于浊气中结。绕脐痛。邪上 干。烦躁作。知燥屎阻塞故也。除涤其燥屎可耳。燥屎由于宿食者。以大下后。津液耗。宿食遂干。 故结而阻滞肠间也。亦宜下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脏气实而不能还之于腑也。急攻之。所谓已 入于腑者可下也。三阳少阳无承气症。三阴少阴有承气症。 喻昌曰。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则胃土过实。肾水不足以上供。有立尽之势。又非少阴负趺阳 反为顺候之比。此时下之已迟。安得不急。 魏荔彤曰。六七日之久。热邪弥漫。熏灼中焦。不惟少阴水枯。且阳明津亡。至腹胀而脾阴已 散。不大便而肠胃皆干。危急甚矣。急下其热邪。以救其肾阴。救肾阴即所以救胃与脾阴也。大凡 大承气之用。非至坚用之以破。即至深用之以陷。而涤热邪。留真阴一也。在阳明热邪之耗胃津。 津。胃之真阴也。急为攻下。救其津以救胃。在少阴热邪之耗肾水。水。肾之真阴也。急为攻下。 救其水以救肾。无二法也。明乎此。则喻氏尝言伤寒当救阴。正于此等处用之也。 【纲】仲景曰。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 脓血也。 【目】魏荔彤曰。虽无太阳表症。阳明里症。而发热脉数。以热在里则伤里。恐至津竭而后下 之。无济也。故可下。但热入于里。胃既不实。多入下焦血室。与血为溷。至血瘀甚。则虽下之。 而血必旋蓄。血热甚。则方下之。而挟利不止。此惟随症立法救之。故仲师分立下后二法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而汗 出。解也。 【目】魏荔彤曰。此条是阳明胃实已成。而邪复转传少阳也。诸症中。惟不大便为正阳明病。 余皆少阳阳明应有之病。但犹属欲转而未全成少阳耳。

知识点:

京ICP备130018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