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书名:奇效良方朝代:明·成化六年作者:董宿时间:公元1470年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内经》云∶岁金太过咳逆,金郁之发咳逆,少阴二气咳逆。《活人书》云∶咳逆,仲 景所谓哕是也。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难知》云∶夫咳逆证,《活人》断为 哕逆,其说似是而非。盖哕者干呕也,若有物直出,则为吐也,物旋出则为呕也,呕无物出 则为哕也。咳逆者,或水渍于肺,而心下痞,或连续不已而气逆,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 饮而错喉而气抢,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能作咳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吃忒是也。大抵 咳逆者,不顺之义;吃忒者,差错之义,二者皆气不得下,为火热托之而使上,至咽喉中噎 而止也。人或以纸按鼻,嚏而止,或诈冤盗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而止,皆抑之骇之 而使气下也。《千金》以咳逆上气者为病肺,脉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格致余论》 云∶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东垣谓火与元 气不两立,又谓元气之贼,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 ,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而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 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 也,病患见此,以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今以治验略言之。有一弱人,暑月因大饥大怒,得 滞下疾,渴饮蜜水,滞下缓而吃作,倦甚,知其因下久而阴火盛,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原 散与之,数日而止。又有一膏粱老人,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 后,吃作脉大,众以为难,以形瘦观之,尚可以人参白术汤大补丸补血,不数日获安。 此二人虚之为也,又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 问之乃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此曝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 昏,参芦善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矣。《难知》云∶《活人》以咳 逆为哕,谓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邪气在胃,故断之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咳逆者, 是足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咳逆也。 合而观之,哕与咳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咳逆为标为心,为 肺为上。若标病应见,止当治标,不必名哕,若言作哕,使后人只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 也。《三因》云∶咳逆之病,古人以为哕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遂成此疾。亦有胃 中虚,膈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大抵伤寒久病后,老人虚人及妇人产后,多 有此证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哕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谓别无恶候者也。丹溪云∶吃病 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 皆属于心。朱奉议首论热降,而以下岂无超颖之士,而极言者,孰不谓之热而有此乎?至于 海藏,深发前人所未发,故犹有阴证发之说,但形证少瘥耳。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补中须 分寒热,或因汗吐下误服寒凉过剂,当以温而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冲上,当以平而补之 。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当以下之。如痰饮停蓄 心下,曝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当随其邪之所在,而涌之泄之,清之 利之也。诸论具详,皆前人所述,学人当守规矩以治之。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