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书名:普济方朝代:明·永乐四年作者:朱橚时间:公元1406年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总论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热重于温也。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心热 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热欲呕。头痛面赤无汗脾热病者。先头重 颊痛。心烦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肺热病者。先淅然厥 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大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肝热病者。左颊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赤。肾热病者。 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色者疗之。名曰治未病。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 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 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 凡有此候者。皆不可治也。热病已得汗。脉静者生。脉躁者难治。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 者。此阳之极也。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热病已得汗。脉尚燥喘且即复热。喘盛者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当有汗。若不汗者难治。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者生。脉 代舌焦干黑者死。热病已得汗。常热不去。脉静者生。脉躁者难治。热者脉常躁。此气之极 也。亦死。热病腹满常喘。热不退者死。热病多汗。脉虚小者生。紧实者死矣。 又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是也。或愈或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余以十日以上者何。 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诸阳主气也。人之伤 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必不能免于死矣。帝曰。愿闻其状。岐 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疼。腰背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夹鼻络 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目。故胸胁 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 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于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开。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 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缩小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矣。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下而 已。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