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书名:本草纲目朝代:明·万历六年作者:李时珍时间:公元1578年

[草部第十二卷 草之一] 知母

    (《本经中品

【释名】母(《本经》音迟。《说文》作)、连母(《本经》)、母(音匙,又音 提,或作)、货母(《本经》)、地参(《本经》)、水参(又名水须、水浚)、(《尔雅》, 音覃)、藩(音沉烦)、苦心(《别录》)、儿草(《别录》,又名儿踵草、女雷、女理、鹿列、 韭逢、东根、野蓼、昌支)时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虻之状,故谓之母,讹 为知母、母也。余多未详。 【集解】《别录》曰∶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 禹锡曰∶按∶《范子》云∶提母出三辅,黄白者善。郭璞释《尔雅》云∶,母也。 生山上,叶如韭。 颂曰∶今濒河怀、卫、彰、德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
    根
     【修治】曰∶凡使,先于槐砧上锉细,焙干,木臼杵捣,勿犯铁器。 时珍曰∶凡用,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 润焙。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苦、甘。权曰∶平。 元素曰∶气寒,味大辛、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又云∶阴中微阳,肾经本药, 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 时珍曰∶得黄柏及酒良,能伏盐及硼砂

【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 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别录》)。心烦躁闷 ,骨热劳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甄权)。热劳传尸疰痛,通小肠,消痰止嗽, 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大明)。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 痢 腰痛喉中腥臭(元素)。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好古)。安胎,止子烦,辟射 工、 溪毒(时珍)。

【发明】权曰∶知母治诸热劳,患人虚而口干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入足阳明、手太阴。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骨蒸,止虚劳之热, 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不得眠者,烦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膏,佐 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塞而渴者,热在 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 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 法当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方法详载木 部黄柏下。 时珍曰∶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 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 ,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补阴之说,详黄柏条。 【附方】旧二,新六。 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至于脏腑。用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 油,研匀)。每服一字,用姜三片,二面蘸药,细嚼咽下,便睡,次早必泻一行,其嗽立止。 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隔纸炒), 杏 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钱。以水一钟半,煎一钟,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米糊丸。服五十丸,姜汤下,以绝病根。(邓笔峰《杂兴方》)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 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医 者 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产科郑宗文得此方于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用之良验。 (杨归浓《产乳验方》)妊娠腹痛月未足,如欲产之状。用知母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溪毒射工凡中溪毒。知母(连根叶)捣作散服,亦可投水 捣 绞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 亦可煮汤浴之,甚佳。(《肘后良方》)紫癜风疾醋磨知母擦之,日三次。(《卫生易简方 》)嵌甲肿痛知母(烧存性)研,掺之。(《多能方》)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