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书名:本草纲目朝代:明·万历六年作者:李时珍时间:公元1578年

[草部第二十卷 草之九] 骨碎补

    (宋《开宝》)

【释名】猴姜(《拾遗》)、胡孙姜(志)、石毛姜(《苏颂》)、石庵。 藏器曰∶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 矣。江西人呼为胡孙姜,象形也。 时珍曰∶庵主折伤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补生江南。根寄树石上,有毛。叶如庵。 藏器曰∶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大明曰∶是树上寄生草,根似姜而细长。 颂曰∶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 黄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 至冬干黄。无花实。采根入药。 宗曰∶此苗不似姜,亦不似庵。每一大叶两旁,小叶叉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也。 时珍曰∶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丫缺,颇似贯众叶。谓叶如庵者,殊谬;如石 韦者,亦差。
    根
     【修治】曰∶凡采得,用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拌润,甑蒸一日,晒干用。急用 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气味】苦,温,无毒。大明曰∶平。

【主治】破血止血,补伤折(《开宝》)。主骨中毒瓦斯,风血疼痛五劳六极,足手不收, 上热下冷(权)。恶疮,蚀烂肉,杀虫(大明)。研末,猪肾夹煨,空心食,治耳鸣,及肾虚 久泄牙疼(时珍)。

【发明】颂曰∶骨碎补,入妇人血气药。蜀人治闪折筋骨伤损,取根捣筛,煮黄米粥, 和裹伤处有效。 时珍曰∶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诸医 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 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案∶戴原礼《证治要诀》云∶痢后 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 寄生汤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 木节、萆、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附方】旧二,新三。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补二两,铜刀细锉,瓦锅慢火炒黑,为末。如常揩 齿,良久吐之,咽下亦可。刘松石云∶此法出《灵苑方》,不独治牙痛,极能坚骨固牙,益 精髓,去骨中毒瓦斯疼痛。牙动将落者,数擦立住,再不复动,经用有神。 风虫牙痛∶骨碎补、乳香等分,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针丸。(《圣济总录》) 耳鸣耳闭∶骨碎补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之。(苏氏《图经》)。 病后发落∶胡孙姜、野蔷薇嫩枝煎汁,刷之。 肠风失血∶胡孙姜(烧存性)五钱,酒或米饮服。(《仁存方》)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