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书名:医学纲目朝代:明作者:楼英时间:公元1565年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灸禁

    〔垣〕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 阳气下陷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 灸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之,则肾主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太过 则病,固宜灸,此阳火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也。若将有余之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 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 实而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并中髓也。(仲景伤寒例第三十)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 邪气在表。世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症之禁忌。若表见寒证,身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不渴,欲覆浓 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燥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症,皆宜灸之,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 时见躁作,或面赤面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 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而不浮,亦不可灸,灸之则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睑时痒, 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是阴伏其阳血,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 于面赤色而禁之也。更有脑痛恶寒者,虽面赤,亦宜灸风府一穴。若带偏脑痛,更恶风者,邪在少阳,宜 灸风池,无灸风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麦粒一七壮足矣。若多灸、艾炷大,防损目。《四十五难》曰∶ 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 三焦外一筋宜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东垣辨之矣。《内经》中说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皆 陷下者,灸之,从阴引阳于背。府会太仓,太仓者中脘也,是六腑六阳之总称也。藏会季胁者,脾之募 也,在腰背腹募之间,与脐平,是两仪之间也。五脏六腑阳陷者,皆取脾胃,是万物有余,皆出于土也。 脾者五脏之总称也,带脉者脾之附经血,又其别称也。血会鬲俞,鬲俞者背之上也。骨会大杼,大杼者背 也。髓会绝膏,绝骨者是骨名也,在足外踝上也,乃是少阳之分。筋会阳陵泉,阳陵泉者,足少阳经中膝 下外侧也。脉会太渊,太渊者两寸脉也。气会膻中,膻中者两乳是也。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者,谓热陷 于内,故取百会之穴以灸伸之。此为陷下者炙之,非太过不及。本经所生自病中它邪者,乃以经取之也。 恐后学所疑,复明其理以证之。陷者皮毛不任风寒,知阳气下陷也。其脉中得必细弦而紧小,或沉涩覆其 上,知其热火陷下也。虽脉八九至甚数,而阴脉覆其上者,皆可灸。阴脉者,细弦紧小沉涩如上说是也。 头维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喑。)喑门禁不可灸。 (灸之使人喑。)耳门 耳中有脓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HT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丝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环俞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气冲灸之不得息。 渊液禁不可灸。鸠尾禁不可灸。阴市禁不可灸。阳关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使人逆气。)伏兔禁不 可灸。地会五禁不可灸。(使人瘦。)脉禁不可灸。经渠禁不可灸。(伤人神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