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阴阳类]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
八纪,地有
五里,(
五行精气,成象于天,则为七政
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于地,则
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
八节之纪正;惟地有形,故
五方之里分。纪,考记也。里,道里也。)故能为万
物之父母。(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阳以
化气,阴以成形,阴阳合德,变化见矣,故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
阴归地,(阳升阴降也。)是故天地之动静,
神明为之纲纪,(神明者,阴阳之情状也。天地动静,阴阳往来,即神明之纲
纪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
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
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
通气,
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者。
是皆神明纲纪之义。故能以
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一阴一阳,互为进退,故消长无穷,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
五脏。(清阳在上,故头配天以养其清。
浊阴在下,故足象地以养其静。
五气营运于中,故
五脏傍人事以养其和。此虽以头足五脏为言,而实谓上中下,无非法于天地人也。)
天气通于肺,
地气通于嗌,(天气,
清气也,谓呼吸之气。地气,
浊气也,谓饮食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浊气通于
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
咽也。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太阴阳明论曰∶喉
主天气,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风气通于肝,风为木气,肝为木脏,
同气相求,故通于肝。上文二句,总言天
地阴阳通于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
气候通于人。此详言天气通肺,以及于五脏者也。)
雷气通于心,(雷为
火气,心为
火脏,故相通。)
谷气通于脾,(山谷土气,脾为土脏,故相通。)
雨气通于肾。(雨为
水气,肾为
水脏,故相通。)
六经为
川,
肠胃为海,(六经者,
三阴三阳也,周
流气血,故为人之川。肠胃者,盛受水谷,故为人之海。此详言地气通于嗌也。)
九窍为
水注之气。(上
七窍,下二窍,是为九窍。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
二阴之尿秽皆
是也。虽耳若无水,而
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愚按∶阴阳合一
之妙,于
气水而见之矣。夫气者阳也,气主升;水者阴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气,水即气也;
气中藏水,气即水也。升
降虽
分阴阳,气水实为同类。何也?请以釜观,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
阳火则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气而去也;
上加复固则水生,非水生也,
气化水而流也。故无水则气从何来?无气则水从何至?水气一体,于斯见矣。而人之精气
亦犹是也,故言
气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气亦可;然不曰气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气者,至哉妙哉!此神圣发微之妙,于
颠倒中而见其真矣。)以天地为之阴阳,(此重申上文,言贤人之养身,皆法乎天地之阴阳,如天气地气、风雷
谷雨、川
海九窍之类皆是也。)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于阳而本于阴,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
皆
阴精之所化。知雨之为义,则可与言汗矣。)阳之气,以天地之
疾风名之。气本属阳,
阳胜则气急,故以天地之疾风名
之。知阴阳之
权衡,动静之承制,则可与言气矣。)
暴气象雷,(天有雷霆,
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
曰雷霆之怒。)
逆气象阳。(天地之气,升降和则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则
阳亢于上,人之
气逆亦犹此也。)故治不法
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上文言人之阴阳,无不合乎天地,故贤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设不知此,而反天之纪,
逆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此理字与前五里之里不同,盖彼言广舆之里,此言
理气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