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卷 经络类]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素问气府论全)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详考
本经下文,共得九
十三穴,内除
督脉、
少阳二经其
浮气相通于本经而重见者凡十
五穴,则本经止七十八穴。近世
经络相传,足太阳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即下文各经之数,亦多与今时者不同。盖本篇
所载者,特举诸
经脉气所发及别经所会而言,故曰气府;至于
俞穴之详,仍散见各篇,此犹未尽。)两
眉头各一,(本经
攒竹二穴也。)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项当作顶。自眉上入发,
曲差穴也。自曲差上行至顶中
通天穴,则
三寸半也。并通天而居中者,督脉之
百会也。百会为
太阳督脉之会,故此以为言。百会居中,而
前后共五穴,左右凡五
行,故曰旁五。自百会前至
囟会,后至
强间,左右至少阳
经穴,相去各三寸,共五五二十五穴,如下文者是也。)其浮气
在皮中者凡
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浮气者,言脉气之浮于顶也,共五行,行五穴,五行之中而太阳惟二。其中行者,
督脉也,囟会、
前项、百会、
后顶、强间,共五穴。次两行者,本经也,
五处、
承光、通天、
络却、
玉枕,左右各五穴。
又次两行者,少阳经也,
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左右各五穴。共二十五穴也。行音杭。)项中
大筋两旁各一,
(
天柱二穴也。)
风府两旁各一,(风府,
督脉穴。两旁各一,
足少阳风池二穴也。按∶此穴与太阳无涉,今此言之,必
其脉气之所会者。后仿此。)挟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
十五间各一,(
脊骨二十一节,自
大椎穴为第一节以下至尻尾而言,
除项骨三节不在内也。间,骨节之间也。十五间各一,今考之
甲乙等经惟十
四穴,乃
大杼、
附分、
魄户、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也。近世复有
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晋以前所未
言,而原数则左右共二十八穴也。)
五脏之俞各五,
六腑之俞各六,(
五脏俞,谓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也。六腑俞,谓
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合
脏腑之俞,左右共二十二穴。)
委中以下至足
小趾旁各六俞。(谓委中、
昆仑、
京骨、
束骨、
通谷、
至阴也,左右共十二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此足少阳脉气所发及别经有关于本经脉气者,共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角,耳角
也。角上各二,
天冲、
曲鬓也,共四穴。)直目上
发际内各五,(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左右共十穴。重
见前足太阳下。)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
曲角也。角上各一,
颔厌二穴也。)
耳前角下各一,(
悬厘二穴也。)
锐发下各
一,(
手少阳和也,手足少阳之会。)
客主人各一,(
上关二穴也。)耳后
陷中各一,(手少阳
翳风二穴也,手足少阳之会。)
下关各一,(
足阳明穴也。足少阳
阳明之会。)耳下
牙车之后各一,(
足阳明颊车二穴也。
经别篇曰足少阳出颐颔中,故会
于此。)
缺盆各一,(足阳明经穴。手足
六阳,俱出于此。)掖下三寸,胁下至八间各一,(掖下三寸,
渊腋也。自渊腋
下胁至八间各一者,谓
辄筋、
天池、
日月、
章门、
带脉、
五枢、
维道、居,连渊腋共九穴,左右合十八穴。内天池
属
手厥阴,章门属
足厥阴,皆足少阳之会。掖,腋同。,区、去二音。)
髀枢中旁各一,(
环跳二穴也。)膝以下至足小
趾次趾各六俞。(谓
阳陵泉、
阳辅、
丘墟、临泣、
侠溪、
窍阴,左右共十二穴也。)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
额颅发际旁各三,(谓
悬颅、
阳白、
头维也,左右共六穴。内悬颅、阳白俱
足少阳穴。
王氏曰∶悬颅为足阳明脉气所发,阳白为足阳明
阴维之会。)
面鼽骨空各一,(
四白二穴也。鼽,同,音求。)
大迎之骨
空各一,(即大迎二穴也。)
人迎各一,(
人迎脉即此也,左右二穴。)缺盆外骨空各一,(手少阳天二穴也。)
膺中骨间
各一,(谓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左右共十二穴也。)挟
鸠尾之外,
当乳下三寸,挟
胃脘各五,(谓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左右共十穴也。)挟齐广三寸各三,(谓
滑肉门、
天枢、
外陵,左右共六穴也。齐,脐同。)下
齐二寸,挟之各三,(谓
大巨、
水道、
归来,左右共六穴也。)
气街动脉各一,(即
气冲也,左右二穴。)
伏兔上各一,(髀
关二穴也。)
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
穴空。(谓三里、
上廉、
下廉、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厉兑,左右
共十六穴。足阳明支者,一出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一自
跗上别入
大趾端,故曰分之所在穴空。之,走也。)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各一,(足太阳
睛明二穴也,为手太阳之会。)目外各一,(足少阳
瞳子二穴也,
手太阳之会。)
鼽骨下各一,(鼽当作。颧二穴也。)
耳郭上各一,手少阳
角孙二穴也,手太阳之会。)
耳中各一,(听
宫二穴也。)
巨骨穴各一,(
手阳明经二穴也。)曲掖
上骨穴各一,(俞二穴也。)
柱骨上陷者各一,(足少阳
肩井二穴也。)
上
天窗四寸各一,(谓天窗、窍阴四穴。窍阴,足少阳穴也。)
肩解各一,(
秉风二穴也。)肩解下三寸各一,(
天宗二穴也。)
肘以下至手
小指本各六俞。(脉起于
指端,故曰本六俞。谓
小海、
阳谷、
腕骨、
后溪、
前谷、
少泽,左右共十二俞也。)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
外廉项上各二,(谓
迎香、
扶突,左右共四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二穴,足
阳明经也,重出。)
柱骨之会各一,(
天鼎二穴也。)骨之会各一,(肩二穴也。)肘以下至手
大指次指本各六俞。(谓
三里、
阳溪、
合谷,
三间、
二间、
商阳,左右共十二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手太阳颧二穴也,手少阳之会,重出。)眉后各一,(
丝竹空二穴也。)
角上各一,(足少阳颔厌二穴也,手少阳之会,重出。)
下完骨后各一,(
天牖二穴也。)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足少阳风
池二穴也,重出。)挟扶突各一,(手太阳天窗二穴也,重出。)
肩贞各一,(手太阳二穴也。)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谓
肩、会、
消泺,左右各六穴也。)肘以下至手
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谓
天井、
支沟、
阳池、
中渚、
液门、
关冲,左右
共十二穴也。)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今多一穴。)项中央二,(风府、
哑门二穴也。)发际后中八,(
前发际以至于后,中行凡八
穴,谓
神庭、
上星、囟会、
前顶、百会、后顶、强间、
脑户也。内囟会等五穴,重见前足太阳下。)面中三,(素、水
沟、
兑端三穴也。)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谓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长强、
会阳也。内会阳二穴属足太阳经,在尻尾两旁,故曰及旁。共十六穴。本经连会阳则二十九
穴也。)至下凡二十一节,
脊椎法也。(此除项骨而言。若连项骨三节,则共二十四节。音底,尾也。椎音槌,脊
骨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
喉中央二,(
廉泉、
天突也。)膺中骨陷中各一,谓
璇玑、
华盖、
紫宫、玉
堂、
膻中、
中庭,共六穴也。)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
横骨六寸半,一,
腹脉法也。(鸠尾,心前
蔽骨也。
胃脘,言
上脘也。自蔽骨下至上脘三寸,故曰鸠尾下三寸胃脘。自脐上至上脘五寸,故又曰五寸胃脘。此古经
颠倒文法
也。又自脐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骨度篇曰∶
KT以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正合此数。一,谓
一寸当有一穴。此上下共十四寸半,故亦有十四穴,即鸠尾、
巨阙、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齐中、
阴交、气
海、
丹田、
关元、
中极、
曲骨是也。此为腹脉之法。)
下阴别一,(自曲骨之下,
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
一,谓
会阴穴也。)
目下各一,(足阳明
承泣二穴,任脉之会。)
下唇一,(
承浆穴也。)交一。(督脉穴,任脉之会。)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齐,脐同。寸一,谓每寸一穴,即
幽门、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左右共十二穴也。)挟齐下旁各五
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谓
中注、
髓府、
胞门、
阴关、横骨,左右共
十穴。上俱腹二行
脉法也。按∶此皆
足少阴穴,盖冲脉并足少阴之经而上行也。)
足少阴
舌下,(刺疟论曰∶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指此而言。故廉泉虽任脉之穴,而实为
肾经脉气所发,重出。)厥
阴毛中
急脉各一,(急脉在阴毛之中,凡
疝气急痛者,上引
小腹,下引阴丸,即急脉之验,
厥阴脉气所发也。今甲乙
针灸
等书,俱失此穴。)
手少阴各一,(阴二穴也。)
阴阳跷各一,(阴跷之,足少阴
交信也。阳跷之,足太阳
附阳也。)
手足诸
鱼际脉气所发者,凡
三百六十五穴也。(手足诸鱼际,言手足鱼际非一也。然则手足掌两旁丰肉处,皆谓之鱼。此
举诸鱼际为言者,盖
四肢为十二经发脉之本,故言此以明诸
经气府之纲领也。总计前数,共三百八十六穴,除重复十二
穴,仍多九穴,此则本篇之数。愚按∶
气穴论言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而气府论复言三百六十五,其数既多,又将
何所应乎?余尝求之天道,此正所以应人也。夫天象有竖有横,有经有纬,经分南北,纬分东西,如岁数之应天者,特
以纬度言之耳,而天之四正四隅,盖无往而非此数。其在人者,故有气穴气府及
孙络溪谷骨度之分,亦无往而不相应,
此正天
人气数之合也。今考之气穴之数,则三百四十二,气府之数则三百八十六,共七百二十八穴,内除气府重复十二
穴,又除气穴气府相重者二百一十三穴,实存五百零三穴,是为二篇之数。及详考近代所传
十四经俞穴图经总数,通共
六百六十穴,则古今之数,已不能全合矣。此其中虽后世不无发明,而遗漏古法者,恐亦不能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