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卷 疾病类] 六十、消瘅热中
(《
素问·通评
虚实论》《腹中论》附∶
消瘅治法)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消瘅者,
三消之总称,谓
内热消中而肌肤
消瘦也。瘅音丹,又上、去二声,广韵曰火瘅,一曰
黄病。)
岐伯曰∶脉实大,
病久可治;脉
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热在内,脉当实大者为顺,故病虽久犹可治;若脉悬小,则阳实
阴虚,脉证之逆
也,故不可治。《
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又曰∶热则
消肌肤,故为消瘅。详本类后七十六。)
帝曰∶夫子数言
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
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素问·腹中论》。王氏曰∶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多喜曰。多怒曰狂。,癫同。)夫热
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高梁,浓味也。芳草,辛香之品也。
石药,炼金石之类也。三者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热中消中者,即内热病也,惟富贵之人多有之。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盖富贵者以肥甘为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
气积成热,
则转为消中
消渴之病,故于高梁芳草之类,皆不得不禁也。)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
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芳美者,气热而散,悍急者,性刚而烈也。)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
夫
热气悍,
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
内伤脾。(脾者
阴中之至阴也,
阳胜则
伤阴,故二热合气,必致伤脾。音飘。)
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
甲乙日更论。(脾伤者畏木,故至甲乙日更论,盖谓其必甚也。愚按∶消瘅消中者,即后
世所谓三消证也。凡多饮而渴不止者为
上消,
消谷善饥者为中消,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者为
下消。如《
气厥论》之云
肺消
膈消,《奇病论》之云消渴,即上消也。《脉要
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
师传篇》云胃
中热则
消谷令人
善饥,即中消也。
《
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肾脉肝脉微小皆为消瘅,肝肾在下,即下消也。观
刘河间《
三消论》曰∶五脏
六腑四肢皆禀气于
脾胃,行其
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
阴气极衰,
燥热之
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
肾水阴寒之虚,泻
心火
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
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
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若饮水多
而
小便多,名曰消渴;若饮食多,不甚渴,
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
小便有脂液者,名
曰
肾消。一皆以燥热太甚,
三焦肠胃之
腠理脉络
怫郁壅滞,虽多饮于中,终不能
浸润于外,荣养
百骸,故渴不止而小便
多出或数溲也。又
张戴人云∶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炼金则消而为汁,石则消而为灰,
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永则消而为粉,熬锡则消而为丹。故
泽中之潦,消于炎辉;鼎中之水,干于
壮火。盖五脏心为
君火
正化,肾为君火
对化,三焦为
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
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津液
竭焉。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
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
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
问》有消瘅、消中、消渴、
风消、膈消、肺消之说,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此三消从火之说,二公言之详矣。又
按《
袖珍方》云∶人身之有肾,犹木之有根,故
肾脏受病,必先形容憔悴,虽加以滋养,不能润泽,故患消渴者,皆是
肾经为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快情恣欲,饮酒无度,食脯炙丹石等药,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盛,三焦猛烈,五
脏渴燥,由是
渴利生焉。此又言三消皆本于肾也。又何柏斋曰∶造化之机,
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
湿为寒,火为热为燥,
火性炎上,水性
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不交之
极,则
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
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观此诸论,
则凡治消者,在清火壮水,二者之间,但察三焦虚实,或滋或泻,随所宜而用之,若乎尽矣;然以予之见,犹有说焉。
如《
阴阳别论》曰∶
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此以
阳明为
十二经之海,土衰而木气乘之,故为肌肉风消也。《气厥
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言
元阳之衰而
金寒水冷,则为肺肾之消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五脏
之脉微小者,皆为消瘅,此言
寸口之弱见于外,以血气之衰而消于内也。又如《
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
上临太阳,
民病渴而妄冒。《
五常政大论》曰∶太阳
司天,
寒气下临,心火上从,民病
嗌干善渴。《至
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寒
淫
所胜,民病嗌干,渴而欲饮。是皆以阴抑阳,以水制火,必以温剂散去
寒邪,其疾
自愈。诸如此者,总皆消渴之类也。
夫消者消耗之谓,阳胜固能消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故凡于
精神血气肌肉筋骨之消,无非消也。予尝治一荐绅,年愈
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大病,神困食减,时多
恐惧,
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
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浊液。最后延余诊视,因相告曰∶自病以来,通宵
不寐者已半年有余,即间有蒙似睡之
意,必梦见亡人凶丧等事,鬼魅相亲,其不免矣。余曰∶不然。此以思虑积劳,
损伤心肾,元阳既亏,则
阴邪胜之,故
多阴梦。阳衰则
气虚,阳不帅阴,则
水不化气,故饮水少而溺浊多也。阳气渐回,则阴邪自退,此正《
内经》所谓心移
寒于肺,饮一溲二之证耳。
病本非轻,所幸者,脉犹带缓,肉犹未脱,
胃气尚存,可无虑也。乃以归脾之属去
白术木香,
八味之属去
丹皮泽泻,一以养阳,一以
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
人参二十余斤而后全愈。此非神消于上,精消
于下之证乎?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
火证,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者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