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卷 针刺类] 五十、刺厥痹
(《
灵枢·终始篇》《
癫狂篇》《
杂病篇》《
寒热病篇》《
四时气篇》《
素问·长刺节论》)
刺
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刺
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灵枢·终始篇》。厥论曰∶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凡刺热厥者,久留其针则
热气去,
故可反为寒。刺寒厥者,久留其针则
寒气去,故可反为热。)刺热厥者,
二阴一阳;刺寒厥者,
二阳一阴。所谓
二阴者,
二刺阴也;
一阳者,一刺阳也。(二刺阴、一刺阳者,谓补其
阴经二次,泻其
阳经一次,则阴气盛而
阳邪退,故可以治热
厥。其二阳一阴者,亦犹是也,故可以治寒厥。)
风逆,暴
四肢肿,身
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
善变,取
手太阴表里,
足少阴、
阳明之经,肉取荥,骨取
井、经也。
(《灵枢·癫狂篇》。风感于外,
厥气内逆,是为风逆。身漯漯,
皮毛寒栗也。唏然时寒,气咽抽息而噤也。饥则烦,
饱则变动不宁,
风邪逆于内也。手太阴表里,肺与
大肠也。足少阴,肾也。
足阳明,胃也。,寒冷也。取荥取井取经,
即指
四经诸穴为言。漯音磊。唏音希。音倩。)厥逆为病也,足暴,胸若将裂,肠若将以
刀切之,烦而
不能食,脉大
小皆涩,暖取足少阴,取足阳明,则补之,温则泻之。(足暴,暴冷也。胸若将裂,肠若刀切,懊痛楚也。烦不
能食,
气逆于中也。脉
大小皆涩,邪逆于经也。如身
体温暖,则当取足少阴以泻之。身体清冷,则当取足阳明以补之。
按足少阴则
涌泉、
然谷,足阳明则
厉兑、
内庭、
解溪、
丰隆,皆主厥逆。)厥逆,
腹胀满,
肠鸣,
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
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下胸二胁,谓胸之下,左右二胁之间也。盖即
足厥阴之
章门、
期门,令
病患咳,其脉动而应手者,是其穴也。又当取之背,以手按之,其病立快者,乃其当刺之处,盖
足太阳经肺、膈
之间也。)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
太阳与上以
长针。(此下四节,皆言厥逆
兼证也。内闭不得溲者,病在
水脏,故当
刺足少阴经之涌泉,
筑宾,足太阳经之
委阳、
飞阳、
仆参、
金门等穴。上,即
督脉尾骨之上,
穴名长强。刺以长针,
第八针也。溲音搜。音氐。)气逆,则取其
太阴、阳明、
厥阴,甚取
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太阴
脾经,取
隐白、公
孙。阳明
胃经,取
三里、解溪。厥阴
肝经,取章门、期门。甚则兼少阴、阳明而取之。动者之经,谓察其所病之经而刺
之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
吸吸也,
骨酸体重,
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身漯漯,寒栗也。言吸吸,
气怯也。此皆精
虚不能
化气,故当补
足少阴肾经。)
短气,
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
血络也。(此亦
气虚也,故宜补肾。但察
有血络,则当去之。按∶此二节皆属气虚,不补手太阴而补足少阴者,阳根于阴,
气化于精也。治必求本,于此可见,
用针用药,其道皆然。)
厥,
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KTKT然,
腰脊强,取足太阳中血络。
(《灵枢·杂病篇》。厥在
头顶腰脊者,
膀胱经病也,故当取中血络,即足太阳之
委中穴。
KT音荒。)厥,胸满面
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唇漯漯,肿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
胃脉行于颊,挟口
环唇,循
喉咙下胸膈也,故当取足阳明
经穴以治之。)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
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气走喉而
不能言者,
肾脉循喉咙系
舌本也。手足者,
肾主水,
阴邪盛也。大便不利者,阴气不化也。故当取足少阴经穴。)厥而
腹
向向然,多寒气,腹中HTHT,便溲难,取
足太阴。(腹向向然,寒气滞于脾也。又HTHT然,水谷不分之声
也。便溲难,脾脉聚于
阴器也。故当取足太阴经穴。HT音斛。)
痿厥为
四末束,乃疾解之,日二,
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同前篇。四末,
四肢也。束,挛束乱也。
当刺四肢之穴,疾速解之,每日取之必二次。甚至有不仁而痛痒无觉者,解之十日,必渐有知。此法行之无休,待其病
已而后可
止针。,美本切。)
热厥,取足太阴、
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
(《灵枢·寒热病篇》。热厥者,阳邪有余,阴气不足也,故当取足太阴而补之,
足少阳而泻之。寒厥者,阴邪有余,
阳气不足也,故当取足阳明而补之,足少阴而泻之。补者,
补脾胃二经以实四肢;泻者,泻
水火二经以泄
邪气。然必皆
久留其针,则泻者可去,补者乃至矣。此当与上文首节二节终始篇义相参为用。)
舌纵涎下烦,取足少阴。(此下三节,
皆兼寒热二厥而言也。舌纵不收及涎下烦闷者,
肾阴不足,不能收摄也,故当取足少阴经而补之。)
振寒洒洒,
鼓颔不得
汗出,腹胀烦,取手太阴。(鼓颔,振寒鼓腮也。凡此诸证皆阳气不足之候,故当取
手太阴肺经而补之。颔,何敢切。)
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刺其去,
追而济之也。刺其来,
迎而夺之也。
卫气行篇亦有此二句,详
经络类
二十五。)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
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
补阴经也。(同前篇。厥必起于四肢,厥而兼痹,其
气上及于腹
者,当取足太阴之
络穴公孙,足阳明之络穴丰隆,以腹与四肢治在脾胃也。然必视其主病者,或阴或阳而取之。阳明多
实故宜泻,太阴多虚故宜补。)
病在筋,
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
筋痹,刺筋上为故,刺
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
起筋炅病已止
(《素问·长刺节论》。筋上为故,病在筋上之故也。刺分肉间,刺其痛处筋
肉分理之间也,刺筋者不可中骨。筋热
则气至,故病已而止针。炅,居永切,热气也。)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
肌痹,伤于
寒湿,刺
大分小分,多
发针而深
之,以热为故,无
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
热病已止。(肌痹者,痹在肉也。大分小分,
大肉小肉之间也,即气
穴论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之义。病在
肌肉,其气散漫,故必多发针而
深刺之也。无伤筋骨者,恐其太深致生他变。
如《终始篇》曰∶病浅针深,
内伤良肉,
皮肤为痈。正此之谓。诸分尽热者,阳气至而阴邪退也,故可已病而止针。)病
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
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无伤脉肉为故,
其故在勿伤脉肉也。
盖骨痹之邪最深,当直取之,无于脉分肉分妄泄其
真气。但针入之道,由大分小分之间耳。必使骨
间气热,则止针也。)
骨痹,举节
不用而痛,汗注
烦心,取
三阴之经补之。
(《灵枢·寒热病篇》。骨痹者,病在阴分也。
支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者,亦病在阴分也。
真阴不足,则邪气得留
于其间,故当取三阴之经,察病所在而补之也。按∶
五邪篇曰∶邪在肾则病
骨痛阴痹,取之涌泉、
昆仑,视有血者尽取
之。与此互有发明,所当参阅,详本类前二十五。)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三里
(《灵枢·四时气篇》。痹论曰∶
湿气胜者为着痹。谓其重着难动,故云不去。若寒湿相搏,久而不已,当猝取足阳
明之三里穴,
温补胃气,则寒湿散而痹可愈也。)